(一)端午
前几天是端午,当我把去年的艾和菖蒲从门上拿下来,换上新的时,我听到干枯草木细微的碎裂声,闻到灰尘中混有的一种特别的香气,这是艾的味道。艾和菖蒲是两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艾因为有浓烈的香气,被认为是辟邪之物,而叶子细长的菖蒲被当作神仙手里的宝剑,有青绿色的剑锋,可以用来斩妖除魔。记得小时侯,每到端午,就看见每个回家的人自行车篓里都会放着束好的菖蒲和艾。而现在,我下楼时看见每个门口都空荡荡的,难道人们都忘了它们的含义?或者,只是觉得在每扇紧闭的门边摆放它们是件可笑的事情?
【温馨点拨】:
民俗是文化的原生态,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是生动着的文化原生态。从生活习惯到节日婚嫁,从口头交流到行站坐卧,明明白白的生活场景,象历史的插图一样清晰。
对传统节日的情感疏远是一个民族对节日文化的短视认知造成的,韩国抢注中秋节,应该是对中国人淡漠传统资源的警示。本段通过人们对端午的淡忘,表达认知与情感的关系。我们仅从简单的时间刻度上,就读到了自己民族文化的丰富灿烂。
民俗就是这样直接。
(五)
文言底蕴指用文言文进行写作。
儒兵辩
(香港特别行政区2003高考满分作文)
儒者,为人之道也。《礼记》曰“礼”,《大学》曰“德”,曰“善”,《孟子》曰“仁”。兵者,战伐之术也。《兵法》云“将”,“卒”,“攻”,“军”,司马法曰“杀”。然儒者未尝不论兵也,《论语》载子贡问政于孔子,子曰“足食,足兵,民之信矣”;《诗》曰“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且兵者亦尝论儒之道也,《六韬》曰“仁之所在,天下归之”。然此二者见事异哉?同哉?吾试辩之。
【温馨点拨】:
语言是酒杯,如果文章的主题是酒的话,那么语言就是酒杯。语言是载具,盛满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琼浆。文言文是古典的酒杯,精致、浪漫、古色古香,是用时间和艺术的机床深加工的名牌酒具。走进文言文,就象走进一首庄严的交响曲,心突然就变得细腻而深刻。
本文段对儒道、兵事进行辨述,开篇就提出儒道、兵道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并由此引出“试辩之”的写作目的!全文深刻的见识,丰厚的底蕴,开阔的气势,纵横的议论,让人击节称赞。
得满分理所当然。同学们也为自己铸一个古典的酒杯吧,文章会因此而美丽。当然文化作文的表现形式很多时候不是单纯的一种形式,而是两类或多类交叉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