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案-第14课 美国的霸权政策和美苏争霸(共7篇)(历史第14

2025-05-24

篇1:历史教案-第14课 美国的霸权政策和美苏争霸

(一)教学目的:

一、基础知识目标:

二战的美军事、经济实力的加强和霸主地位的确立、“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及其影响、北约的成立、美国侵略朝鲜的战争及其失败、美侵略越南战争及其失败、美苏争霸、古巴导弹危机、苏占领阿富汗、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对外政策的调整。

二、思想认识目标

1、“二战”后,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为了遏制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美在欧洲实行“冷战”政策,在亚洲则公然对朝、越进行侵略战争。

2、侵越战争的.失败,美霸权地位削弱。

3、美苏几十年的争霸,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三、能力培养目标:

1、列举美“冷战”政策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表现,培养学生全面考察历史事物的能力。

2、认识侵朝和侵越战争对美国造成的后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用变化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

重点: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难点:美“冷战”政策的性质

教具:《世界地图》和《北约和华约对峙图》、《亚洲政区图》(自制)

(二)教学过程()

1、导入:出示世界地图,学生结合当今时事热点问题,如伊拉克战事、朝核问题、西班牙爆炸案等,与美霸权政策密切相关。

2、讲授新课:

出示思考题:美为什么能霸权?表现在哪里?

指导学生看《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比较图示表》,学生得出结论:①美经济实力的强大,军事实力增强,霸权地位确立,这是它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的基础。

②主要表现在“冷战”和“热战”两个方面。

提问:“冷战”的定义和“冷战”的表现是什么?

????????????????????? 冷战

一、美国的霸权政策???????????? (板书)

热战

在学生大致了解之后,我与学生逐条分析杜鲁门主义和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的实质(结合欧洲地图),点出冷战的定义:二战后,美国针对苏联“采取了除直接武装侵略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1、杜鲁门主义(1947年)――冷战开始

2、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49)――完成对抗布署(让学生指《北约和化约对峙图》,了解双方界限)

讨论:“冷战”的性质?

指导学生分析得出:既有美苏两种社会制度尖锐对立的因素,也有国家利益矛盾的因素,战后初期占突出地位的是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抗,随苏联经济、军事力量的增强,美苏争霸的斗争占突出地位。

提问:美在欧洲以“冷战”体现,在欧洲以“热战”体现,“热战”表现在哪里?

??? 侵朝战争(1950―1953年)――第一次失败

(板书)

侵越战争(1961―1973年)――霸权地位的衰弱

侵朝战争学生了解很多,由学生介绍,侵越战争主要从战争的时间长度及它的参考文来看。

除了美国之外,称霸的国家还有吗?――苏联

二、美苏争霸(20世纪50年代――80年代)(板书)

威胁

世界和平

(板书)

由学生阅读课文后得出结论

(1)美苏争霸开始(发展核武器)(50年代中期)

(2)古巴导弹危机(60年代)

(3)苏出兵阿富汗(70年代)

(4)美“星球大战计划”(80年代初)

(5)苏改变争霸计划(80年代中期以后)

拓展思维:美俄关系的现状,由学生结合时事介绍

3、小结:美霸权的基础是经济军事实力的强大,表现在欧洲的“冷战”和亚洲的“热战”,目的是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随着苏联的强大,两国争霸,危及世界和平,80年代中期以后关系缓和。

4、布置作业:课后习题,练习册

板书设计:

篇2:历史教案-第14课 美国的霸权政策和美苏争霸

?????????????????????????????????? 杜鲁门主义(1947年)――“冷战”开始

???????????????????? “冷战”政策

北约成立(1949年)――完成对抗布署

一、美国的霸权政策

??????????????????????????????? 侵朝战争(1950―1953)――第一次失败

“热战”

侵越战争(1961―1973)――霸权地位的衰弱

二、美苏争霸(20世纪50年代――80年代)

1、争霸开始(50年代中期)

2、古巴导弹危机(60年代)

3、苏出兵阿富汗(70年代)

4、美“星球大战计划”(80年代

5、苏改变争霸计划(80年代中期以后)

课后反思:

这节课准备较充分,学生能在课前查阅有关资料,培养了动手能力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同时,有了同学们的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利用世界地图和北约和华约对峙图,导入时用时事政治,联系实际,把政治、地理有机结合,体现学科渗透。特别是自制世界地图,拓宽学生视野,方式较好。但对概念的描述太模糊,特别是对”冷战’’.’’热战’’的异同点的分析不够,应加强。其次,由于时间关系,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有打断学生的不妥作法,挫伤学生发言积极性,今后应改正。再次,学生在课堂内无法交流的材料,课后及时张贴,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篇3:第十四课 美国的霸权政策和美苏争霸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标?

需要掌握的知识:二战后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原因和表现;“冷战”的定义;“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和实质;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性质;美国侵朝、侵越战争的失败及影响;赫鲁晓夫的对外基本战略;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的美苏争霸;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美苏争霸;80年代的美苏关系。

通过列举美国的“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表现,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美国侵朝、侵越战争的失败,培养学生辩证地、发展地看待历史事物的能力;通过分析美苏争霸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战后,美国凭借其经济、军事实力,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为遏制战后社会主义的发展,在欧洲采取“冷战”政策,在亚洲悍然发动侵朝、侵越的热战。说明霸权主义,是当代战争的根源。美国在朝鲜、越南战场的失败,是美国霸权地位削弱的标志;通过对美苏争霸的形成和发展的讲述,使学生认识: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在对外政策上逐步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致使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愈演愈烈。

教学步骤

一、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宝座

随着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它称霸世界的野心迅速膨胀,然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快速增长,又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严重障碍。同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也对此深感惊恐什么叫“冷战”?美国为什么要搞“冷战”?

二、美国的“冷战”政策

1.杜鲁门主义的出笼——“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年3月(板书)

二战后,一方面,美国登上世界资本主义霸主的地位,企图进一步称霸全球。

运用多媒体展示反映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相关数字。

另一方面,苏联日益以政治、军事大国地位与之抗衡。同时,战后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开展,东欧一系列新生的人民民主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西方感到“共产主义扩张”威胁了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它们幻想在东欧重建亲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然而苏联又决不允许美国等染指它直接控制的范围,这样,美国就把苏联这个战时的盟友视为敌人。但双方都不想、也不敢放手一战,使自己再次卷入一场新的全球性战争。因此,不难看出,美国的“冷战”政策,既有东西方进行争夺的因素,更是美苏尖锐对立的产物。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咨文中第一次把“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美国基本国策公诸于世,此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以希腊和土耳其当时的形势为诱发点。二战期间德国占领了希腊,希腊国王及政府流亡到伦敦,希腊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展开反法西斯斗争,并于1944年10月解放了全国。不久,英国派兵护送希腊国王回雅典,并逐渐解除了人民武装。1946年初,希腊共产党再次组织武装斗争,并受到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和保加利亚共产党的支持,希腊国王无法控制局势。另外,1946—1947年间,苏联企图改变土耳其对达达尼尔海峡的控制权,展开对土耳其的宣传攻势,又陈兵土耳其边境。过去长期支持希腊的英国,在1947年初,它的经济严重衰退,只好向美国表示,它无力向希腊国王提供援助。美国便乘机大谈苏联的“侵略”,大肆鼓吹“多米诺骨牌”效应,并借机提出美国新的外交政策——“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把矛头分开指向共产主义,指向苏联,其主要手段是干涉别国内政,这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大转折,它打着“反共”旗号,在世界各地与苏联等国对抗,争夺和控制处于美苏之间的广大中间地带,尤其是欧洲。

战后,西欧国家处于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困境和政治动荡之中,美国政府忧心忡忡为什么?美国担心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如果此种情况继续下去,欧洲将出现大规模的经济、政治崩溃,从而给各国共产党造成在**中发动革命、夺取政权的机会,欧洲将从资本主义体系中分离出去!作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美国,当然不能坐视不管,于是,一项以使欧洲迅速复兴,抵抗苏联和社会主义力量冲击并通过“美援”控制欧洲为目的的“马歇尔计划”应运而生了。

2.马歇尔计划:1947年(板书)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中指出,欧洲经济濒于崩溃,希望欧洲联合起来,主动向美请求援助,美国定会竭尽全力使“欧洲复兴”。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有何异同?(提示:从目的、手段两方面分析比较并在学生回答后归纳。)从主要目的讲,两者没有区别,但从手段上讲则各具特色了,杜鲁门主义是赤裸裸的表现出公开的挑战性,而马歇尔计划则采取了较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住资本主义阵脚,控制政局,从而达到把西欧各国联合起来,与之共同抗衡苏联之目的,另外,为了争夺欧洲并瓦解、离间苏联与东欧的关系,把分裂欧洲的罪责推给苏联,美国在明知苏联不可能按其条件接受援助的情况下,把苏联和东欧也包括在“计划”之内。苏联和东欧人民,拒绝了所谓的援助。从1948年至1951年,美国用于此项计划的实际拨款达120亿美元。

在欧洲复兴过程中,美国为扩张实力,进一步加强对西欧的控制,并对欧洲的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包围,精心拼凑了一个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9年4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12国外长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公约的主要内容是集体防御,不久根据这项公约,缔约国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它有统一的军队,首任司令官是美国的艾森豪威尔,司令部设在巴黎附近)。北约的建立,标志着美国推行遏制苏联、控制欧洲、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部署已初步完成。为了对付美国的扩张和威胁,苏联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总之,到50年代中,东西方之间在欧洲最终形成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它日益成为美苏争霸的工具。

下面请同学们综合归纳美国冷战政策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美国的霸权政策,如果说在欧洲主要表现为“冷战”的话,那么在亚洲则主要是“热战”,因为它在对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遏制”的同时,在亚太地区针对苏联、中国建立军事基地,精心策划战略包围圈,并公然发动侵朝、侵越战争。

三、美国发动侵朝、侵越战争

1.美国侵朝(1950—1953年)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朝鲜战争》的视频资料

美国在亚洲搞遏制政策的主要矛头是指向社会主义的中国和苏联,特别是中国。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南部和北部,从此半岛处于分裂状态。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27日,美国派出海、空军武装干涉朝鲜内战,扩大朝鲜战争,并命令海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决定以武力阻止中国解放台湾。

不久,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了关于朝鲜问题的提案,以联合国的名义纠集了15个国家的军队,组织了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进攻朝鲜北部,并公然把战火烧到中国边境我国外长周恩来于10月18日致电联合国秘书长,控诉侵朝美军的飞机侵犯我国领空。10月25日,鉴于美国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警告,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到我国安全,中共中央根据朝鲜劳动党和政府的请求,以及祖国安全的需要,作出抗美援朝的战略决策,中国人民志愿军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经过半年多的作战,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扭转了战局,美国由于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并受到国内舆论的强大压力,不得不接受苏联提出的举行停战谈判的建议,但对谈判仍采取拖延和破坏的政策,企图以军事压力配合谈判,使朝鲜战场形成边谈边扩的局面。1953年,朝中军队发动夏季反击战,推动了谈判进展,迫使“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的克拉克上将请求马上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事后,克拉克哀叹道:“我是美国第一位在没有打胜仗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1953年7月27日,以中朝为一方,同以“联合国军”为一方的代表,在朝鲜板门店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确定以北纬38度线附近的双方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朝鲜战争结束。美国报刊认为,这是美国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进行的一场错误的战争)。

2.美国侵越

二战后,原属法国殖民地的印度支那三国——越南、老挝、埔寨获得独立。1954年,法国被迫签订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其中规定,越南暂时以北纬17度线为军事分界线,法军向分界线以南集结,越南北方获得解放。此后,美国利用强大的实力逐渐取代法国在越南的地位。1955年,美国政府破坏日内瓦协议,在越南南方策动亲美势力,建立傀儡政权。为了阻止越南的统一,长期霸占越南南方并对中国实行战略包围,美国于1961年把战争强加在越南人民头上。

战争初期,美国出钱、出枪、派军事顾问直接指挥南越傀儡军发动“特种战争”,南越人民在民族解放阵线的领导下,粉碎了敌人的进攻。到1964年12月,越南人民解放了三分之二以上的南方地区,“特种战争”宣告失败。但从1965年起,大批美军开始直接参加侵越战争,将“特种战争”升级为“南打北炸”为特点的“局部战争”,以后美军陆续增至50万,但仍无法取胜。1968年5月被迫举行谈判。11月,“局部战争”也告失败。然而美国却企图采取以“以越南人打越南人”的“越南化”策略捞点稻草,结果,再次惨遭失败。1973年被迫从南方撤军,2年后,南方军民解放了北纬17度线以南的全部领土。南越傀儡政权被推翻,越南实现统一。美国在这次战争中的损失极为严重,其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

美国侵朝、侵越战争的失败,说明社会主义的小国、弱国可以打败资本主义大国、强国。

四、美苏争霸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苏联的势力增长,美国和苏联为谋求世界霸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时间 50年代中—60年代初 60年代后期—70年代末 80年代中后期 美苏两国

主要领导人 艾森豪威尔\\肯尼迪vs赫鲁晓夫 尼克松vs勃烈日涅夫 里根vs戈尔巴乔夫 争霸态势 缓和与紧张并存战略优势在美国 苏攻美守 美攻苏守 变化原因 苏: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要求与美国平起平坐 美:经济增长趋缓,陷入越战泥潭苏联的咄咄逼人的攻势

苏:加紧发展军事工业,加大国民经济的军事化程度实力增强 苏:经济实力落后于美国,争霸造成极大的伤害,加剧经济困难激化社会矛盾

板书设计

第14课 美国的霸权政策和美苏争霸

一、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宝座

二、美国的“冷战”政策

1.“杜鲁门主义”的出笼——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年3月

2.马歇尔计划:1947年

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三、美国发动侵朝、侵越战争

1.美国侵朝(1950—1953年)

2.美国侵越(60年代—70年代)

四、美苏争霸

时间 50年代中—60年代初 60年代后期—70年代末 80年代中后期 美苏两国

主要领导人 艾森豪威尔\\肯尼迪vs赫鲁晓夫 尼克松vs勃烈日涅夫 里根vs戈尔巴乔夫 争霸态势 缓和与紧张并存战略优势在美国 苏攻美守 美攻苏守 变化原因 苏: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要求与美国平起平坐 美:经济增长趋缓,陷入越战泥潭苏联的咄咄逼人的攻势

苏:加紧发展军事工业,加大国民经济的军事化程度实力增强 苏:经济实力落后于美国,争霸造成极大的伤害,加剧经济困难激化社会矛盾

篇4:第十四课 美国的霸权政策和美苏争霸

第十四课 美国的霸权政策和美苏争霸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标

需要掌握的知识:二战后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原因和表现;“冷战”的定义;“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和实质;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性质;美国侵朝、侵越战争的失败及影响;赫鲁晓夫的对外基本战略;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的美苏争霸;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美苏争霸;80年代的美苏关系。

通过列举美国的“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表现,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美国侵朝、侵越战争的失败,培养学生辩证地、发展地看待历史事物的能力;通过分析美苏争霸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战后,美国凭借其经济、军事实力,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为遏制战后社会主义的发展,在欧洲采取“冷战”政策,在亚洲悍然发动侵朝、侵越的热战。说明霸权主义,是当代战争的根源。美国在朝鲜、越南战场的失败,是美国霸权地位削弱的标志;通过对美苏争霸的形成和发展的讲述,使学生认识: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在对外政策上逐步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致使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愈演愈烈。

教学步骤

一、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宝座

随着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它称霸世界的野心迅速膨胀,然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快速增长,又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严重障碍。同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也对此深感惊恐什么叫“冷战”?美国为什么要搞“冷战”?

二、美国的“冷战”政策

1.杜鲁门主义的出笼——“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年3月(板书)

二战后,一方面,美国登上世界资本主义霸主的地位,企图进一步称霸全球。

运用多媒体展示反映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相关数字。

另一方面,苏联日益以政治、军事大国地位与之抗衡。同时,战后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开展,东欧一系列新生的人民民主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西方感到“共产主义扩张”威胁了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它们幻想在东欧重建亲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然而苏联又决不允许美国等染指它直接控制的范围,这样,美国就把苏联这个战时的盟友视为敌人。但双方都不想、也不敢放手一战,使自己再次卷入一场新的全球性战争。因此,不难看出,美国的“冷战”政策,既有东西方进行争夺的因素,更是美苏尖锐对立的产物。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咨文中第一次把“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美国基本国策公诸于世,此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以希腊和土耳其当时的形势为诱发点。二战期间德国占领了希腊,希腊国王及政府流亡到伦敦,希腊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展开反法西斯斗争,并于1944年10月解放了全国。不久,英国派兵护送希腊国王回雅典,并逐渐解除了人民武装。1946年初,希腊共产党再次组织武装斗争,并受到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和保加利亚共产党的支持,希腊国王无法控制局势。另外,1946—1947年间,苏联企图改变土耳其对达达尼尔海峡的控制权,展开对土耳其的宣传攻势,又陈兵土耳其边境。过去长期支持希腊的英国,在1947年初,它的经济严重衰退,只好向美国表示,它无力向希腊国王提供援助。美国便乘机大谈苏联的“侵略”,大肆鼓吹“多米诺骨牌”效应,并借机提出美国新的外交政策——“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把矛头分开指向共产主义,指向苏联,其主要手段是干涉别国内政,这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大转折,它打着“反共”旗号,在世界各地与苏联等国对抗,争夺和控制处于美苏之间的广大中间地带,尤其是欧洲。

战后,西欧国家处于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困境和政治动荡之中,美国政府忧心忡忡为什么?美国担心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如果此种情况继续下去,欧洲将出现大规模的经济、政治崩溃,从而给各国共产党造成在**中发动革命、夺取政权的机会,欧洲将从资本主义体系中分离出去!作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美国,当然不能坐视不管,于是,一项以使欧洲迅速复兴,抵抗苏联和社会主义力量冲击并通过“美援”控制欧洲为目的的“马歇尔计划”应运而生了。

2.马歇尔计划:1947年(板书)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中指出,欧洲经济濒于崩溃,希望欧洲联合起来,主动向美请求援助,美国定会竭尽全力使“欧洲复兴”。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有何异同?(提示:从目的、手段两方面分析比较并在学生回答后归纳。)从主要目的讲,两者没有区别,但从手段上讲则各具特色了,杜鲁门主义是赤裸裸的表现出公开的挑战性,而马歇尔计划则采取了较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住资本主义阵脚,控制政局,从而达到把西欧各国联合起来,与之共同抗衡苏联之目的,另外,为了争夺欧洲并瓦解、离间苏联与东欧的关系,把分裂欧洲的罪责推给苏联,美国在明知苏联不可能按其条件接受援助的情况下,把苏联和东欧也包括在“计划”之内。苏联和东欧人民,拒绝了所谓的援助。从1948年至1951年,美国用于此项计划的实际拨款达120亿美元。

在欧洲复兴过程中,美国为扩张实力,进一步加强对西欧的控制,并对欧洲的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包围,精心拼凑了一个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9年4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12国外长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公约的主要内容是集体防御,不久根据这项公约,缔约国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它有统一的军队,首任司令官是美国的艾森豪威尔,司令部设在巴黎附近)。北约的建立,标志着美国推行遏制苏联、控制欧洲、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部署已初步完成。为了对付美国的扩张和威胁,苏联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总之,到50年代中,东西方之间在欧洲最终形成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它日益成为美苏争霸的工具。

下面请同学们综合归纳美国冷战政策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美国的霸权政策,如果说在欧洲主要表现为“冷战”的话,那么在亚洲则主要是“热战”,因为它在对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遏制”的同时,在亚太地区针对苏联、中国建立军事基地,精心策划战略包围圈,并公然发动侵朝、侵越战争。

三、美国发动侵朝、侵越战争

1.美国侵朝(1950—1953年)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朝鲜战争》的.视频资料

美国在亚洲搞遏制政策的主要矛头是指向社会主义的中国和苏联,特别是中国。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南部和北部,从此半岛处于分裂状态。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27日,美国派出海、空军武装干涉朝鲜内战,扩大朝鲜战争,并命令海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决定以武力阻止中国解放台湾。

不久,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了关于朝鲜问题的提案,以联合国的名义纠集了15个国家的军队,组织了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进攻朝鲜北部,并公然把战火烧到中国边境我国外长周恩来于10月18日致电联合国秘书长,控诉侵朝美军的飞机侵犯我国领空。10月25日,鉴于美国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警告,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到我国安全,中共中央根据朝鲜劳动党和政府的请求,以及祖国安全的需要,作出抗美援朝的战略决策,中国人民志愿军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经过半年多的作战,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扭转了战局,美国由于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并受到国内舆论的强大压力,不得不接受苏联提出的举行停战谈判的建议,但对谈判仍采取拖延和破坏的政策,企图以军事压力配合谈判,使朝鲜战场形成边谈边扩的局面。1953年,朝中军队发动夏季反击战,推动了谈判进展,迫使“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的克拉克上将请求马上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事后,克拉克哀叹道:“我是美国第一位在没有打胜仗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1953年7月27日,以中朝为一方,同以“联合国军”为一方的代表,在朝鲜板门店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确定以北纬38度线附近的双方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朝鲜战争结束。美国报刊认为,这是美国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进行的一场错误的战争)。

2.美国侵越

二战后,原属法国殖民地的印度支那三国——越南、老挝、埔寨获得独立。1954年,法国被迫签订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其中规定,越南暂时以北纬17度线为军事分界线,法军向分界线以南集结,越南北方获得解放。此后,美国利用强大的实力逐渐取代法国在越南的地位。1955年,美国政府破坏日内瓦协议,在越南南方策动亲美势力,建立傀儡政权。为了阻止越南的统一,长期霸占越南南方并对中国实行战略包围,美国于1961年把战争强加在越南人民头上。

战争初期,美国出钱、出枪、派军事顾问直接指挥南越傀儡军发动“特种战争”,南越人民在民族解放阵线的领导下,粉碎了敌人的进攻。到1964年12月,越南人民解放了三分之二以上的南方地区,“特种战争”宣告失败。但从1965年起,大批美军开始直接参加侵越战争,将“特种战争”升级为“南打北炸”为特点的“局部战争”,以后美军陆续增至50万,但仍无法取胜。1968年5月被迫举行谈判。11月,“局部战争”也告失败。然而美国却企图采取以“以越南人打越南人”的“越南化”策略捞点稻草,结果,再次惨遭失败。1973年被迫从南方撤军,2年后,南方军民解放了北纬17度线以南的全部领土。南越傀儡政权被推翻,越南实现统一。美国在这次战争中的损失极为严重,其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

美国侵朝、侵越战争的失败,说明社会主义的小国、弱国可以打败资本主义大国、强国。

四、美苏争霸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苏联的势力增长,美国和苏联为谋求世界霸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时间 50年代中—60年代初 60年代后期—70年代末 80年代中后期 美苏两国

主要领导人 艾森豪威尔\\肯尼迪vs赫鲁晓夫 尼克松vs勃烈日涅夫 里根vs戈尔巴乔夫 争霸态势 缓和与紧张并存战略优势在美国 苏攻美守 美攻苏守 变化原因 苏: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要求与美国平起平坐 美:经济增长趋缓,陷入越战泥潭苏联的咄咄逼人的攻势

苏:加紧发展军事工业,加大国民经济的军事化程度实力增强 苏:经济实力落后于美国,争霸造成极大的伤害,加剧经济困难激化社会矛盾

板书设计

篇5:第十四课 美国的霸权政策和美苏争霸

一、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宝座

二、美国的“冷战”政策

1.“杜鲁门主义”的出笼——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年3月

2.马歇尔计划:1947年

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三、美国发动侵朝、侵越战争

1.美国侵朝(1950—1953年)

2.美国侵越(60年代—70年代)

四、美苏争霸

时间 50年代中—60年代初 60年代后期—70年代末 80年代中后期 美苏两国

主要领导人 艾森豪威尔\\肯尼迪vs赫鲁晓夫 尼克松vs勃烈日涅夫 里根vs戈尔巴乔夫 争霸态势 缓和与紧张并存战略优势在美国 苏攻美守 美攻苏守 变化原因 苏: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要求与美国平起平坐 美:经济增长趋缓,陷入越战泥潭苏联的咄咄逼人的攻势

苏:加紧发展军事工业,加大国民经济的军事化程度实力增强 苏:经济实力落后于美国,争霸造成极大的伤害,加剧经济困难激化社会矛盾

篇6:第十四课 美国的霸权政策和美苏争霸 教法

第十四课 美国的霸权政策和美苏争霸 教法

第十四课 美国的霸权政策和美苏争霸 教材教法教学建议

本课地位

本课内容体现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重要线索。二战后,美国凭借其经济、军事实力,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为遏制战后社会主义的发展,在欧洲采取“冷战”政策,在亚洲悍然发动侵朝、侵越的热战。说明霸权主义,是当代战争的根源。美国在朝鲜、越南战场的失败,是美国霸权地位削弱的标志。美苏争霸反映了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争夺。

本课教学基本思路

A引导学生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美国的冷战政策的适用范围是欧洲,对亚洲则发动了局部侵略战争。这两个内容是美国全球称霸战略的组成部分。而美苏争霸是在苏联力量发展后的必然反映。

B要求学生概括美国的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培养初中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C美苏争霸的内容可以采用列表的方式把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的情况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形成总体感受。

教学重点:

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和影响是重点。

冷战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宝座后,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敌视政策。这一政策的推行,既反映了美苏之间的争夺。也反映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冷战政策的.推行对当时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形成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造成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比起一战,二战在更大的程度上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格局。美苏两国在战争期间的盟友关系被对抗关系取代,面对这种形势,美国充当起国际宪兵的角色。宣布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美国推行冷战政策、遏制社会主义发展的三项重要步骤。其目的:一是通过支援各国反动势力镇压人民革命运动,阻止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二是借反对社会主义的名义,加强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控制。两极格局的建立,从根本上说是战后初期美苏经济、军事实力对比的反映,其中既有意识形态的因素,也有在意识形态因素掩盖下的国家利益之间的利益冲突。冷战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教学难点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是难点。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国全球称霸战略的具体实施。是对抗社会主义的重要手段。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把握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示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主义的影响,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而马歇尔计划比较隐蔽,着眼于经济手段,担负着抗衡苏联和控制西欧的双重任务,它企图通过帮助欧洲振兴经济稳定政局,从而稳定资本主义阵营,把西欧各国联合起来与美国一起对抗苏联。同时,美国趁人之危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可以说两者实质是一致的,马歇尔计划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

重点突破方案

二战后,世界主要是两极,即背信弃义世界和社会主义力量,可见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抗占突出地位。双方又以美国和苏联为首。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力量的日益增强,苏、美、双方争夺霸权的斗争逐渐占统治地信。所以说“冷战”是两种社会制度的斗争。对于美国的冷战政策,引导学生归纳冷战政策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欧洲地图》帮助学生分析冷战政策对世界形势产生的重大影响。指出,冷战政策的推行导致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造成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难点突破方案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对初三学生有相当的难度。如果单纯依靠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有如空中楼阁。建议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历史资料和视频资料,在掌握材料的基础上,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探讨。通过这样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史论结合的意识。

课堂导入:

A常规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深刻的影响是它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的力量对比。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形成了以苏联为核心的包括八个欧洲国家、三个亚洲国家及其他一些国家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大大削弱了。哪位同学到地图前指出:在二战中被打倒的三个资本主义强国和两个被削弱的资本主义大国。还有一个资本主义大国,虽然也是参战国,但其实力非但未被削弱,反而更增强了,谁能知道是哪个国家?

B图片导入

运用多媒体展示《柏林墙》的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指出柏林墙是冷战的重要表现,冷战政策是战后美国对东欧国家采取的敌对政策,今天我们来学习冷战政策。从而导入新课。

篇7:美国的霸权政策和美苏争霸

美国的霸权政策和美苏争霸

(一)教学目的:

一、基础知识目标:

二战的美军事、经济实力的加强和霸主地位的确立、“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及其影响、北约的成立、美国侵略朝鲜的战争及其失败、美侵略越南战争及其失败、美苏争霸、古巴导弹危机、苏占领阿富汗、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对外政策的调整。

二、思想认识目标

1、“二战”后,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为了遏制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美在欧洲实行“冷战”政策,在亚洲则公然对朝、越进行侵略战争。

2、侵越战争的失败,美霸权地位削弱。

3、美苏几十年的争霸,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三、能力培养目标:

1、列举美“冷战”政策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表现,培养学生全面考察历史事物的能力。

2、认识侵朝和侵越战争对美国造成的后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用变化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

重点: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难点:美“冷战”政策的性质

教具:《世界地图》和《北约和华约对峙图》、《亚洲政区图》(自制)

(二)教学过程

1、导入:出示世界地图,学生结合当今时事热点问题,如伊拉克战事、朝核问题、西班牙爆炸案等,与美霸权政策密切相关。

2、讲授新课:

出示思考题:美为什么能霸权?表现在哪里?

指导学生看《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比较图示表》,学生得出结论:①美经济实力的`强大,军事实力增强,霸权地位确立,这是它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的基础。

②主要表现在“冷战”和“热战”两个方面。

提问:“冷战”的定义和“冷战”的表现是什么?

????????????????????? 冷战

一、美国的霸权政策???????????? (板书)

热战

在学生大致了解之后,我与学生逐条分析杜鲁门主义和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的实质(结合欧洲地图),点出冷战的定义:二战后,美国针对苏联“采取了除直接武装侵略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1、杜鲁门主义(1947年)――冷战开始

2、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49)――完成对抗布署(让学生指《北约和化约对峙图》,了解双方界限)

讨论:“冷战”的性质?

指导学生分析得出:既有美苏两种社会制度尖锐对立的因素,也有国家利益矛盾的因素,战后初期占突出地位的是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抗,随苏联经济、军事力量的增强,美苏争霸的斗争占突出地位。

提问:美在欧洲以“冷战”体现,在欧洲以“热战”体现,“热战”表现在哪里?

??? 侵朝战争(1950―1953年)――第一次失败

(板书)

侵越战争(1961―1973年)――霸权地位的衰弱

侵朝战争学生了解很多,由学生介绍,侵越战争主要从战争的时间长度及它的参考文来看。

除了美国之外,称霸的国家还有吗?――苏联

二、美苏争霸(20世纪50年代――80年代)(板书)

威胁

世界和平

(板书)

由学生阅读课文后得出结论

(1)美苏争霸开始(发展核武器)(50年代中期)

(2)古巴导弹危机(60年代)

(3)苏出兵阿富汗(70年代)

(4)美“星球大战计划”(80年代初)

(5)苏改变争霸计划(80年代中期以后)

拓展思维:美俄关系的现状,由学生结合时事介绍

3、小结:美霸权的基础是经济军事实力的强大,表现在欧洲的“冷战”和亚洲的“热战”,目的是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随着苏联的强大,两国争霸,危及世界和平,80年代中期以后关系缓和。

4、布置作业:课后习题,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14课? 美国的霸权政策和美苏争霸

?????????????????????????????????? 杜鲁门主义(1947年)――“冷战”开始

???????????????????? “冷战”政策

北约成立(1949年)――完成对抗布署

一、美国的霸权政策

??????????????????????????????? 侵朝战争(1950―1953)――第一次失败

“热战”

侵越战争(1961―1973)――霸权地位的衰弱

二、美苏争霸(20世纪50年代――80年代)

1、争霸开始(50年代中期)

2、古巴导弹危机(60年代)

3、苏出兵阿富汗(70年代)

4、美“星球大战计划”(80年代

5、苏改变争霸计划(80年代中期以后)

课后反思:

这节课准备较充分,学生能在课前查阅有关资料,培养了动手能力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同时,有了同学们的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利用世界地图和北约和华约对峙图,导入时用时事政治,联系实际,把政治、地理有机结合,体现学科渗透。特别是自制世界地图,拓宽学生视野,方式较好。但对概念的描述太模糊,特别是对”冷战’’.’’热战’’的异同点的分析不够,应加强。其次,由于时间关系,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有打断学生的不妥作法,挫伤学生发言积极性,今后应改正。再次,学生在课堂内无法交流的材料,课后及时张贴,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历史教案-第14课 美国的霸权政策和美苏争霸(共7篇)(历史第1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拍个好笑的你小班教案(共3篇)(拍个好笑的你反思)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