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对词境的开拓
纪会芳
内容摘要: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一直被视为小道,在宋初文人的心目中是“方之曲艺,尤不逮焉”,其地位与诗文无法同日而语。但苏轼大胆地突破了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诗尊词卑的偏见。他改变了过去那种以歌妓口吻作词以便女声演唱的传统,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所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和缘起。这样一来,词的创作走向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高度的统一和融合,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关键词:苏轼;词境;开拓;题材;现实
苏轼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历经磨难笑对人生,思想自由,品格坚贞、坦荡、旷达。他的文章,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他的诗,如天地奇观,于境无所不收,于情无所不畅;他的词,如天海雨逼人,指出向上一路。苏轼是宋代文学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伟大代表作家,他在文、诗、词方面的成就都很高。但苏轼在词的创作方面相对于散文、诗歌,取得的成就更大,陈延焯《白云斋词话》云:“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
①苏轼对词体的全面革新,提高了词体的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出诗文之右。”○
地位,使宋词能与唐诗并列而无愧色,以至被人们视为有宋一代文学的代表,这是他对宋代文学发展的大贡献。在词的革新中,苏轼对词境的开拓,在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往往最为人所重视。现在就苏轼对词境的开拓浅谈一
1
下自己的看法。
一、突破传统题材限制。
南宋胡寅曾经说过:“词曲至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高远,举首高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
②词至苏轼为一大变。在这以前,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而耆卿为舆台矣。”○
写男女相思,写花间下的伤别,写孤独寂寞惆怅,婉约而细腻。至苏轼词发抒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始摆脱花间词婉转绸缪之态,创为激越声调,昂首高歌,豪放杰出,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苏轼的词不仅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斗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刘辰
③翁《辛稼轩词序》中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他为词境拓开疆土,使词走出了花间小径,涌进了生活波浪。(一)爱国词。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年四十岁,在密州打猎时,因小试身手而获得长官赏识,于是请求从征西夏,作《江城子》词以记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如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是第一首描写出猎场面的词,也是他爱国词的先驱,是他最初对词内容扩展的极大成果。此后.他又作《南乡子》(旌旗满江湖):“旌旗满江湖。诏发楼船万舳舻。投笔将军因笑我,迂儒。帕首腰刀是丈夫。粉泪怨离居。喜子垂窗报捷书。试问伏波三万语,何如。一斛明珠换绿珠。”此词再一次塑造了一个英姿飒爽、慷慨报国的爱国志士的形象,其爱国心可见一斑。(二)理趣词。诗至宋朝有了以理入诗的风气,开始在唐诗以外另辟新境,苏轼亦把宋诗特色之一的“理趣”引进了词里。在他之前,词多为应歌酬唱之作,而苏轼则将词回归到自我,并能将浅显的事理提升,
2
情浓理也浓。他有不少词深含哲理,不但以情致胜,而且以理趣胜。熙宁九年(1076年),苏轼中秋望月,怀念弟弟苏辙,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此后在黄州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从生活实境中生发妙谛,都是苏词中情理俱胜之作。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本词用纪实的手法真切地描绘道行遇雨之事,更将对人生坎坷的感悟融入其中,以遇雨事阐人生理,以平静心对不平静事,达观旷放,妙处不言自明。(三)农村词。农村词也是苏轼新开辟的词的新区,苏轼前,词根本没有言及农村里的事物或风景。元丰元年(1078年),苏轼任徐州太守时遇旱灾,为民祈雨。到石潭谢雨时,作了五首词纪行,第一次把淳朴的农民和桑麻等农事写进了词里:“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麋鹿逢人虽未惯,猿揉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茜罗裙。老幼扶催收麦社,乌鳶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籁籁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波,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在此组词中,作者以纪实手法描绘了江南的风土人情。既有
3
初夏万物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美景,又有“收麦社”和“赛神村”的民间风俗,又有使君关心民瘼的情景。风格如此清新朴素的田园词就是在此以前的苏轼词也未能见到。(四)英雄词。苏词中境界最为雄奇阔大的是英雄词,而其中又首推《念奴娇》“赤壁怀古”,此词可谓独步千古。词中出现了浩荡的长江,大战的故垒和当年叱咤风云的一时豪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道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问,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首词将各种矛盾的思想感情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眼前景物与古代人事的融合,渴望功业的积极精神和虚无消极的人生态度的融合,豪迈的气概与超旷的情趣的融合,上下古今,目接神游,以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段对词境做了最恢弘的开拓。其英雄气概,即稼轩亦不能过。还有《水调歌头》(快哉亭作):“落日绣帘 ,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倾,都境静,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 ,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五)咏物词。苏轼的咏物词,如《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榜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却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宋末张炎《词源》称它“真是压倒
④另外如《卜算子》今古”。○(缺月挂疏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
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
4
寂寞沙洲冷。”上片“缺”、“疏”、“断”、“静”、“独”、“孤”几个字几乎把幽独凄清的氛围写到了极致。下片“惊”、“恨”、“寒”、“寂寞”、“冷”这几个字又将作者被贬遭谪时忧馋畏讥的心情表露的淋漓尽致。词中人与孤鸿融为一体,寄托深远。人是孤鸿,孤鸿亦是人。凄清的语言表达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尚人格。(六)悼亡词。苏轼与其妻王弗伉俪情深,但王弗早逝,苏轼对爱妻十分怀念,填词以表达他对爱妻的思念。于是,悼亡在苏轼这里成为词的内容之一。《江城子》(乙卯正月十二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此词悼念亡妻,始终关乎妻子和作者两人之间的情谊,名为记梦中所见,亦为记心中所思所念。(七)词前小序。东坡作词,每每在词前用词题小序的形式交代创作的动机和缘起,同时和词中所写的内容相结 合。如《满庭芳》(归去来兮)词前序:“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此词是作者因“乌台诗案”获罪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后又被量移汝州安置,留别雪堂邻里父老时所作,交待了作词的缘起,表达了作者宦海沉浮、人生飘泊之感。再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前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故晴,故作此词。”此篇小序即将作者写作动机写出,更将作者性情表露无遗。由此可见,词前小序成了苏词附加的一种“文”,是词境的又一大扩展。
在今三百四、五十首东坡词来看,苏轼在北宋词坛突破词必香软的樊篱,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轼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所表现的内容,交代创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