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

2025-09-26

号位 封座 密 号不场考 订 装 号证考准 只 卷 名姓 此 级班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

第四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848年,《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由于经济的集中导致当时的欧洲

A.封建割据状态逐步被打破 B.各国不断进行殖民扩张 C.民主共和制政体逐步确立 D.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兴起

2.下图所示纲领性文献最早发表于1848年,文中提到,“在危机期间……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对这一论断,认识正确的是

一轮单元训练卷 第1页(共18页)

A.它预见到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B.经济危机只能通过消灭生产力来缓解 C.当时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发展过度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进步

3.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 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4.巴黎公社是巴黎人民的自治组织,许多公社委员都是无政府主义者,主张各区各公社有绝对自治权,反对建立中央集权国家。这本质上反映了 A.无产阶级政权的民主性 B.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尚不成熟 C.联邦体制的进一步发展 D.社会主义政权建立的曲折性

5.有学者认为,法国历史上有两个“巴黎公社”,一个是1792年8月10日的革命,另一个是1871年3月28日成立的政权。对此合理的解释是,二者都 A.是革命的需要,推翻了专制政体 B.创建了民主制度,实现一票共和 C.是共和的需求,推动了民主发展 D.实现了自由平等,体现人民主权

一轮单元训练卷 第3页(共18页)

6.历史学家雅克·鲁热里在评价法国某场革命时说,它是“19世纪的最后一次革命,是19世纪法国的革命史诗的顶点和终点”。在这场革命后法国社会的精英分子才在对社会动乱的进一步恐惧中,使资产阶级共和制最后确立,雅克·鲁热里所评价的这场革命是 A.法国大革命 B.法国二月革命 C.法国七月革命 D.巴黎公社

7.马克思正是这样一个时代的见证人、分析人和批判大师,他的思想不仅赢得了大批追随者,甚至也获得了他的敌人的尊重。这主要原因是马克思主义 A.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优秀成果 B.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C.提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正确理论指导 D.形成了内容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

8.1917年革命之前,各种矛盾的集合与交织使俄国陷入了空前的灾难之中。农村经常发生夺取地主土地、粮食和饲料的农民骚动,奴隶制残余依然存在,俄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反抗加剧,罢工活动不断。这意味着 A.沙皇专制统治的极端腐朽 B.无产阶级革命才能解救俄国 C.十月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 D.一战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

9.《全球通史》载:“1917年3月至11月是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之间为权力而斗争的时期。在这场斗争中,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A.资产阶级残酷剥削工人 B.其拒绝停战也拒不分配土地 C.经济危机导致工人罢工 D.其反对“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10.1872-1893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在各国出版先后撰写了7篇序言,每一篇序言都是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国情,对宣言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和修改。这表明 A.19世纪末欧洲不具备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B.马克思主义可以直接用于指导各国的革命运动

一轮单元训练卷 第5页(共18页)

C.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待《共产党宣言》 D.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灵活多变、缺乏普世价值

11.宋庆龄某次会议上说:“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有这样一个广大代表性的人民的集会,……组织一个真正的人民民主政府。”根据材料可知,这次会议 A.标志着新中国正式宣告成立 B.确立了建国初期的施政纲领 C.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D.参加的代表由全国普选产生

12.1948年5月,中国民主同盟临时总部响应中国共产党“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认为政治协商和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是一切民主党派和民主团体乃至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也是民盟“一贯的奋斗方针”,并明确提出新政协应由“中央来召集”。这说明 A.民盟由参政党转变为执政党 B.新中国成立的民意基础扩大 C.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D.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地位确立

13.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 A.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 B.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 C.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D.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

14.《共同纲领》第三条规定“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这规定 A.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B.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 C.保障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D.有利于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一轮单元训练卷 第7页(共18页)

15.新中国成立伊始,政务院在《共同纲领》指导下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初步确立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该办法实施的重要政治动机是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取缔非法的社团组织 C.防控境外的敌对势力 D.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

16.下图是新中国不同时期对领袖的称呼,反映了

A.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 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 C.普通民众的政治地位逐步提高 D.个人崇拜之风在新时期愈演愈烈

17.1954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公布后,从6月16日至9月11日,全民对宪法草案的讨论历时近三个月,对宪法草案提出意见有52万多条。这些意见最后汇集到宪法起草委员会,有些意见最终体现在正式的宪法文本中。这一工作的开展 A.扩大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群众基础 B.确保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全面建立 C.体现了宪法草案中的社会主义原则 D.完成了普选产生各级人民代表任务

18.1956年8月1日,中共中央指出:“今后《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除了少数中央负责同志的文章和少数的社论以外,一般地可以不代表党中央的意见,而且可以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我们共产党人的见解相反的文章。”这一表态 A.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B.拓展了文学创作的新领域 C.消除了“左”倾错误思想影响 D.促进了人民教育不断进步

一轮单元训练卷 第9页(共18页)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2024-2025年黄酒行业市场深度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