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展区

2025-09-13

最近发展区理论

一、什么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概念是前苏联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提出来的,且为教育界普遍认同。最近发展区又译为“潜在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维果茨基区分了个体发展的两种水平:

一、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

二、潜在的发展水平,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即“最近发展区”。 二、“最近发展区”,最近什么?

最近发展区最近学生的原有基础。它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起点 在新课程推进的背景下,起点应该有新的内涵:起点不是一维的,而是三维的,即不但有“知识与能力”的起点,还应该有“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起点。

从三维基础看,从不同的学科看,起点不一定在教学之初,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必须“最近”学生的起点。而且,一个教学班,几十个学生的起点也不尽相同,公共教学应该关注大部分学生起点,同时在教学中,尽可能关注每一位学生。

三、“最近发展区”是动态的发展体系。

不仅在“最近”的起点上要考虑三维,而且在发展的区域上也应该考虑三维。这就为教师教学的追求明确了方向。既然是“发展”,就必须认可“最近发展区”不是静态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的三维发展体系。教学中,教师指导

水平不同,直接影响到这个发展区域的大小。教师对教学的最高追求就是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最大化。 所谓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相同的单位时间内,怎样取得“最近发展区”的最大化。

新课程推进后,带来了课堂教学的蓬勃生机,如“合作学习”、“信息技术整合”、“研究性学习”等。

然而,我们看到许多教师学了许多“怎么教?”的方式,而忽略了究竟自己要“教什么?”的根本目的。

其实“合作学习”、“信息技术整合”、“研究性学习”等并不是一堂好课的必要条件,它们只是为学生“最近发展区”最大化而服务的,“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才是判断一堂好课、判断教学有效性的高低的依据。

影响学生“最近发展区”大小的具体因素很多:

教学策略 是“题海战术”还是“精讲精练”?是灌输还是启发? 教学方法 读、议、练、讲等如何选择?问题如何设置? 教学手段 是板书、投影还是录音、录像?

教学形式 学生座位是“秧田”型还是“马蹄型”?是大班还是小班?是“长

课”还是“短课”?

另外,更重要的还有学科德育的达成。 教学一般分5个环节:

备课 上课 作业 辅导 评价(检测) ??

要达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最大化,必然是教学5个环节的整合。 四、“最近发展区”关注发展区域质量。

不同的教学水平不但影响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大小,而且还会影响发展区域的质量。学生在学习某一项知识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他们通过日常

生活的各种经历,形成了对事物形形色色的看法,养成了一套独有的思维方式 。他们的这种看法及思维方式,有时与正确的概念及思维方法大相径庭,教学上称学生的这种想法为“相异构想”。“相异构想”可能是不正确的,也可能是不全面的,还可能是结论正确但思考问题的方法不对。如果在教学活动之前,学生在这方面的认识是一片空白,那么教师组织教学也就简单,只要把“桶里的水”倒到学生一个个“杯子”里就可以了。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如果仅仅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而“相异构想”尚未得到纠正。其教学结果必然是,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把教师给的正确的认识跑掉了,留下的还是学生原来的。这样的教学就是灌输。

如果能把学生原来的“相异构想”显现出来,与正确的认识“碰撞”,再放入学生的脑中,这样的教学才是启发。它对学生而言,称谓有意义学习,或有效学习。关注了“相异构想”,也就关注了“最近发展区”的质量,要避免貌似学生已有了较大的“最近发展区”,但这发展区中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五、“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启示

近几年来,由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促进,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断产生,从而对当前各国的教育、教学实践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同样,这一理论也对我国当前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理论与实践双重层面给我们以深深的启示。 1 、更新传统的教学观

以应试教育为背景的传统教学是以学生应试为目的、传统的传授式教学观。这一观点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升学”,教学的实质是传授知识。而以素质教育为背景的我国当前教学改革则倡导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发展式教学观。这一观点认为,教学的本质是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

生全面发展。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倡导的教学观恰好与之暗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习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和合作活动,它们是永远不能被“教”给某个人的。它适于学生在他们自己的头脑中构筑自己的理解。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指导、激励、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维果茨基的教育理论为当前建构主义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从而进一步拓展了教学的含义。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学说中一条重要的信条便是“搭建脚手架”这一概念。儿童依靠成人的帮助搭建起学习的框架,这对儿童的认知与心理发展是最为重要的。而“最近发展区”与“搭建脚手架”之间的关系在支架式教学这一教学模式中得到了最为真切的描述。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在支架教学中,教师作为文化的代表引导着教学,使学生掌握、建构、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这种掌握、建构和内化是与其年龄和认知水平相一致的,但是,一旦他获得了这种技能,便可以更多地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研究表明:教师帮助学生搭建的“脚手架”是与“最近发展区”密切相关的,在支架教学这一模式中,只有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的“脚手架”对学生的发展才是最有效的。因此,我们不难看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现代发展式教学观的确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建立新型的因材施教观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一条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它是2500多年前我国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首创的,这一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在我国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被广泛采用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化完善。

孔子的因材施教贯穿着他的“忠恕”思想,是对不同“材”的问同而答异,抑强而励弱,使之都得到发展[3]。后代无论秦、汉、唐、宋、元、明、清,还是我国现当代的教育家均对这一思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完善与发展。时至今日,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成为当前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然而,无论古今,人们对因材施教的最本质的解读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施行相应的教育”。而当我们通过最近发展区这一理论来透视传统的因材施教观时,就会发现建立新型因材施教观之必要。在维果茨基看来,仅仅依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进行教育是保守、落后的,学习依赖于发展,但是发展并不依赖于学习。有效的教学远远地走在发展的前面,应该超前于发展并引导发展。因此,教育者不仅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而且了解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并根据学生所拥有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寻找其最近发展区,把握“教学最佳期”以引导学生向着潜在的、最高的水平发展。我们曾在上海的一所实验幼儿园观察过儿童摘果子的模拟游戏,孩子们各自挎着篮子,在教师的指导下,跳起来采摘挂在树上的各种各样的果子,他们跳一跳便能摘到果子的那种愉悦是难以用语言来描绘的。那么,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为什么不引导鼓励学生“跳—跳”去达到他们最高的发展而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施行相应的教育”呢?显然,传统的因材施教观应进一步发展,更新其含义。新型的因材施教观中,“材”不应该是一个单一的、静止不变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它启发我们不仅要以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而教;而且要以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而教,从而使教学引导学生全面而超前地发展。 3 鼓励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对某一学科知识的掌握是重要的,但是对有效教学来说,通过问题解决鼓励学生学习,以超过他们的现有知识和技能发展水平是最为重要的。在维果茨


最近发展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会宁县中长跑基地设立通知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