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结果 学习的过程 4主要评价 贡献 局限 5人物与实验 托尔曼简介 实验一:位置学习实验 实验二:潜伏学习实验 6基本观点 学习实质 学习结果 学习过程 学习规律 7主要评价 贡献 局限 8人物与背景 布鲁纳简介 理论渊源 9主要观点 学习实质 学习结果 学习过程 新知识学习的环节 促进学习的条件 学习的最佳方式:发现学习 10结构—发现教学理论 结构教学观 发现法教学模式 11主要评价 贡献 局限 12人物与背景 奥苏贝尔简介 理论背景 13主要观点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有意义学习的过程 有意义学习的结果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14教学理论 教学原则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 15主要评价 贡献 局限 1概述
20世纪60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统治地位被认知心理学所代替,认知学习理论得到快速发展。其中,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等都有很大影响。
在环境与个体的关系上,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是个体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环境中的各种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加工,取决于人的内部心理结构,是人根据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做出的选择。个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赋予经验以意义,并对经验进行组织和再组织,从而修正或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认知学习理论要研究的是个体处理环境刺激时的内部心理过程。例如,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慧和道德结构都不是环境直接内化的结果,而是环境与个体图式之间建立联系,通过内部的协调、创造而得到建构的,这是一个个体利用自己已有图式(即认知结构)与环境进行相互作用,通过同化和顺应而达到与环境的动态平衡的过程;布鲁纳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他在对知觉和思维、认知和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认为教师应当通过指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的智慧或认知生长;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他强调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这种学习是通过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相互作用而进行的,其结果是新旧知识意义的同化。
对于课堂教学,认知学习理论强调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不平衡,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促使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同化和顺应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般原理,并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使认知结构获得发展。目前,认知学习理论更加强调激发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建构和发展当前的知识,例如,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盖茨就曾经对教师们提供如下建议:如果有人问,“你是教数学的吗?”最恰当的回答是:“我不是教数学的,我是教学生学数学的。”
认知学习理论学习第一节格式塔的完形学习理论
2人物与实验
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格式塔理论由韦特海默提出,由于柯勒和考夫卡的访美以及著作被译成英文,其学说逐步引起注意。】
【右图:韦特海默;柯勒】
黑猩猩学习实验
【将香蕉挂在装黑猩猩的笼子上方,笼内有两个木箱,须将两个箱子叠在一起站在上面才可能够到香蕉。柯勒在实验中发现,在各种与之类似的情境中,黑猩猩并未表现出乱动、摸索等尝试与错误的行为,而是对情境进行观察,突然间就把问题解决了,表现出问题的顿悟。根据实验的结果,柯勒得出了动物学习是“顿悟”式学习的结论】
3基本观点
学习的实质
学习并非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通过主动积极的组织作用形成与情境一致的新的完形。
学习的结果
并不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新的完形。
学习的过程
不是简单的神经路的联系,而是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不是盲目地尝试错误,而是由于对情境顿悟而获得成功。【顿悟的原因:其一,由于学习情境的整体性与结构性;其二,脑本身具有组织的功能,能够填补缺口或缺陷】
4主要评价
贡献
对桑代克的理论进行了批判,使认知派与联结派的区别明确化,并促进了学习理论的发展强调整体观和知觉经验的组织作用,关切知觉和认知的过程。
局限
把学习完全归于有机体自身的组织活动,否认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把试误学习与顿悟学习完全对立起来,不符合人类学习的特点。
第二节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5人物与实验
托尔曼简介
【从行为主义出发,走向了认知主义。】
实验一:位置学习实验
【白鼠有三条通向食物箱的途径,途径一最短,途径二次之,途径三最长。在准备实验中,让白鼠熟悉有三条途径可通向食物箱。当途径一北阻塞点甲阻塞时,白鼠就在途径二与途径三中选择较短的途径。但当途径二也被阻塞时,白鼠只好走途径三。因此在准备实验中,白鼠很可能已经熟悉这三条途径,并按一、二、三的次序作出选择。但是迷津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也就是对实验具有决定意义的是:途径一与二之间有一段通向目标的共同途径,最初,途径一的阻塞物是放在这一段共同途径的前端(甲),,白鼠从阻塞点(甲)向后奔向途径二。后来阻塞点移动远处,放在这段共同途径的后端(乙),这时白鼠是否倒退后,仍奔向途径二因而受阻呢?还是白鼠能“认知”途径二也被阻塞了呢?实验表明,白鼠能避开途径二,奔向距离最长而却是唯一可通的途经三。→认知地图而不是试误。】
实验二:潜伏学习实验
【实验分为三组:一组不给食物组(无食物奖励组);二是每天给食物组(有食物奖励组);三组则开头10天不给食物,第11天开始才给食物(中途给食物奖励组)。实验结果是,第二组(给食物奖励组)的错误较第一组(无食物奖励组)快,而第三组在中途给食物时,错误便急速下降,与第二组每天给食物的成绩相近。】
6基本观点
学习实质
学习不是简单的S—R的联结,而是S—O—R的过程,结果形成“认知地图”。(O代表有机体(Organism)的内部变化)
学习结果
不是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情境的“认知地图”,它是对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是情境整体的领悟。
学习过程
有机体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根据预期进行尝试,不断对周围环境进行认知,形成“目标—对象—手段”三者联系在一起的认知结构,即形成了整体的认知地图。
学习规律
能力律:涉及学习者特性、能力倾向和性格特点,决定其能掌握的任务与情境类型。刺激律:涉及材料本身所固有的条件。材料的呈现方式的定律:包括呈现的频率、练习的分布和奖赏的运用等。
7主要评价
贡献
把认知观点引入联结理论,改变了学习联结派将学习看成是盲目的、机械的观点。重视学习的中介变量,强调学习的认知性和目的性。创造性地设计了各种严密的实验,其研究范式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起到了先行作用。
局限
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忽视了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差异。 第三节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8人物与背景
布鲁纳简介
【关心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问题,强调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在教学上的应用。这和在实验室里研究鸽子和白鼠的联结理论是相对立的。】
理论渊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