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题精选
尖 如今,红军的军长,却亲手端鸡汤给他。想到这里,老人情不自禁流下了热泪,他感动地说:“彭军长,这,这??还??要??得?你们为我们老百姓打匪军,我们没有什么慰劳你们还要你端鸡汤,这怎么过意得去啊!”
彭军长一手端碗,一手拿起老人的手来接碗,说道:“老人家,红军同老百姓就是一家人,有盐同咸,没盐同淡,一碗鸡汤一样香,一样甜哩!” 老人听着彭军长讲话,一不小心,鸡汤泼了一些出来。在彭军长再三说服下,老人喝下了这碗鸡汤。 后来,白军知道红军部队作好了准备,没敢来进犯。红军和乡亲们又回到了毛湾村。下山后,范老爹逢人就讲彭军长给他端鸡汤的事。以后,有人到桂花尖山都说那里还有鸡汤的香味呢!
练习:
1. 把文中第四自然段所缺的标点符号补充完整。 2. 写出这篇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3. 给下面句子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守:①防守 ②守候 ③看护 ④遵守 ⑤靠近
A:彭德怀军长亲自带了一个连扼守( )在桂花尖山上。 B:这个棚子原来是一个姓范的老爹守( )野猪的。 4. 摘录点明中心思想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中画“ ”句子的作用是( ) ① 说明老爹见多识广。 ② 想起他们,老爹就恨。
③ 那些兵和红军对比,反衬红军与老百姓亲如一家。 6. 文中加“______”的句子有什么含义?( ) ① 说明鸡汤味浓,还没消失。
② 说明人们一来到桂花尖山顶,就想起与老百姓亲如一家的彭德怀军长。 ③ 人们总想起彭德怀军长,想起他给老爹送鸡汤的事。 参考答案
1. , ; 、 , ; 、 , 。
2. 1928年秋天 桂花尖山顶 彭德怀和姓范的老爹 彭德怀送鸡汤给范老爹 3. A① B③
4. 红军同老百姓是一家人 5. ③ 6. ②
《范仲淹》【033】
我国宋朝的时代,有个著名的宰相叫范?淹。他曾经说过两句非常有意义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为什么生在封建时代的范仲淹能够有这样的思想呢?原来这是跟他从小刻苦学习,深深地了解人民大众的疾苦分不开的。
范仲淹在很小的时候就死了父亲,[ ]家里太穷,母亲就改嫁了。但是,后父的家境也不宽裕,不能供给范仲淹上学,所以范仲淹只好寄住到亲戚家里去读书。 范仲淹深深知道,得到读书的机会是件不容易的事,于是就不分白天黑夜地苦读。他常常吃不饱饭,
- 26 -
小学语文阅读题精选
每天只能用一把米煮粥吃。他等煮好了粥冷下来凝结成块状时,在中间划个十字,分成四块,每次吃一块。虽然环境这样艰苦,可是范仲淹却从来不叫苦。他常常对人说:“一个人如果不能读书,[ ]能吃饮喝足,生活也没有多大意义??” 范仲淹读书是在计划的,每天读多少页,不完成计划决不休息。冬天的夜晚,屋子里没有生火。呼呼地西北风从门缝里直钻进来,把人的手脚都冻麻了,有钱人生了火炉,钻在柔软的被窝里还嫌不够舒服,而范仲淹却在这寒夜里,面对一盏孤灯,在那里刻苦用功。他坚持着要读完当天读的书以后才去休息。有时候,他冻得实在支持不住了,就用冷水洗一把脸,提提精神。每当他计划完成后去睡觉时,常常已经是后半夜了。[ ],第二天一清早,他却又赶紧起床,收拾好一切,又忙着读第二天的书。
范仲淹就这样刻苦地读了十多年书,积累了丰富的学识。后来,他当上了宰相,他从自己的经历中知道一个人求学的过程是十分艰苦的,有了学问就应当做些对人民有益的事情,不要忘记自己当年的苦楚,不要忘记社会上受苦的人,[ ],他才能说出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的那样非常有意义的话。
练习:
1. 解释词语。 疾苦: 家境: 宽裕: 苦楚:
2. 范仲淹说过的两句非常有意义的话是什么?填在第一自然段的横线上。
3. 给文中[ ]里选填恰当的关联词语。 因此 即使 可是 因为
4. 在正确后面的括号里打“√”。 ①本文的主题是: A.十年苦读( ) B.冬夜苦读( ) C.寒冬苦读( )
②读下面几句话,辨别哪一句正确?在括号里打“√”。
A.范仲淹不忘自己的苦楚,所以能了解人民大众的疾苦。( ) B.范仲淹了解人民大众的疾苦,所以就不忘自己的苦楚。( ) C.范仲淹了解人民大众的苦楚,所以能不忘自己的疾苦。( ) ③范仲淹读书的计划,表现在: A.每年读几本书是有计划的。( ) B.每天读多少页是有计划的。( ) C.每读一本书非得要读懂为止。( )
④文章主要告诉我们,范仲淹所走的路说明了: A.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 B.刻苦学习,方能成才。( )
C.不经过忍饥挨饿的艰苦生活的磨练,是读不好书的。 ( )
5. 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判断下面的话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里打“√”,不正确的,在括号里打“×”。
①母亲改嫁后,范仲淹在继父家读书。( ) ②文章详写了范仲淹家境贫困的情况。( )
③“宰相”是封建时代辅助皇帝掌管军事的最高官职。( ) 宰相是制度上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第一人。
参考答案
- 27 -
小学语文阅读题精选
1. 疾苦:人民生活中的困苦。 家境:家庭的经济状况。 宽裕:富余。 苦楚:痛苦。
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 依次为:因为 即使 可是 因此 4. ①A(√) ②B(√) ③B(√) ④B(√) 5. ①× ②× ③×
《他要感谢那只手》【034】
感恩节的前夕,美国芝加哥的一家报纸编辑部向一位小学女教师约稿,希望得到一些家境贫寒的孩子画的图画,图画的内容是:他想感谢的东西。
孩子们高兴地在白纸上描画起来。女教师猜想这些贫民区的孩子们想要感谢的东西是很少的,可能大多数孩子会画上餐桌上的火鸡或冰淇淋等。 ||
当小道格拉斯交上他的画时,她吃了一惊,他画的是一只手。
是谁的手?这个抽象的表现使她迷惑不解。孩子们也纷纷猜测。一个说:“这准是上帝的手。”另一个说:“是农夫的手,因为农夫喂了火鸡。”
女教师走到小道格拉斯 一个皮肤棕黑色 又瘦又小 头发卷曲的孩子桌前 弯腰 低头问他 能告诉我你画的是谁的手吗 这是你的手 老师 孩子小声答道
她回想起来了,在放学后,她常常拉着他 粘乎乎的小手,送这个孩子走一段。他家很穷,父亲常喝酒,母亲体弱多病,没有工作,小道格拉斯破旧的衣服总是脏兮兮的。当然,她也常拉别的孩子的手。可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他要感谢这只手。 ||
我们每个人都有要感谢的,其中( 不但 )有物质上的给予,( 而且 )还有精神上的支持,诸如得到了自信和机会。对很多给予者来说,也许,这种给予是微不足道的,可它的作用却难以估计。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尽自己的所能,给予别人。
1.给第四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给短文分段,用“//”在原文中标出,并写出第二段段意。 第二段:写了小道格拉斯画的是手及画手的原因。
4.为什么“可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 答:因为这只手帮助过他,对他来说有非凡的意义,他感谢这只手。 5、这篇充满人情味的散文表达了一个极为明确的观点,这就是
(我们每个人都应尽自己的所能,给予别人。)
6、假如给你一个同样的主题——我想感谢的东西,请你画一画,你会画什么? 为什么?
答:我会画许多房子,再画一座大大的教学楼。因为我要让那些受灾的百姓有房子住,还要让那些贫困山区的小朋友在教学楼里上课。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035】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
- 28 -
小学语文阅读题精选
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1、用“∥”将短文分为两部分
2、短文先写了表演前的情况:背景是_高粱地____;人物是_后生____;性格是__朴实___;神情是_沉稳而安静____;而腰鼓则是_呆呆的___。
3、选文为什么要先写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和他们的衣衫,又写他们的沉稳安静的神情和“呆呆”的腰鼓?
答:对南风的描写以动衬托了人物的静,也预示了下面将有一场风暴、不平常的表演。反衬击鼓时的壮 阔 火烈 豪放 4、“但是:”“看!——”单独成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单独成段,引人注目,强调了人、鼓由静到动的转变 5、 划线句子运用了 排比 和 比喻 的修辞手法,展示了安塞腰鼓 壮阔 、 豪放 、 火烈 的特点,表现了西北 汉子的 有力 健康 原始
《拐弯处的回头》【036】
一天, 弟弟郊游时脚尖被尖利的石头割破,到医院包扎后,几个同学送他回家。
在家附近的巷口,弟弟碰见了爸爸。于是他一边跷着扎了绷带的脚给爸爸看,一边哭丧着脸诉苦,满以为会收获一点同情和怜爱。不料爸爸并没有安慰他,只是简单交代他几句,便自己走了。
弟弟很伤心,很委屈,也很生气。他觉得爸爸“一点也不关心”他。在他大发牢骚时,有个同学笑着劝告道:“别生气,大部分爸爸都这样。其实他很爱你,只是不善于表达罢了。不信你看,等你爸爸走到前面拐弯的地方,他一定会回头看你。”弟弟半信半疑,其他同学也很感兴趣。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停了脚步,站在那儿注视着爸爸远去的身影。
爸爸依然笃定地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好像没有什么东西让他回头??可当他走到拐弯处,就在侧身左拐的刹那,好像不经意似的悄悄回过头来,很快就瞟了弟弟他们一眼,然后才消失在拐弯后面。
虽然这一切都只发生在一瞬间,但那动作却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弟弟的眼睛里还闪着泪光。当弟弟把这件事告诉我时,我也有了一种想流泪的感觉。很久以前,我都在寻找一个代表父爱的动作,现在终于找到了,那就是——拐弯处的回头。
1、本文记叙的主人公应该是( c )。 A、弟弟 B、同学 C、爸爸 D、“我”
2、找出能够表现弟弟心情变化的语句填在下列横线上。
①弟弟受伤后碰到爸:于是他一边跷着扎了绷带的脚给爸爸看,一边哭丧着脸诉苦,满以为会收获一点同情和怜爱。
②爸爸自己走了以后:弟弟很伤心,很委屈,也很生气。他觉得爸爸“一点也不关心”他。 ③同学对他说完话以后:弟弟半信半疑,
④爸爸在拐弯处回头时:弟弟的眼睛里还闪着泪光。
3、第四自然段中“??好像不经意的回过头来,很快就瞟了弟弟他们一眼??”这只是极微小的动作,为什么“那动作却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答:这个极小的动作,所反映的是爸爸内心对孩子的爱,那就是父爱。 4、爸爸的爱和其他人的爱有何不同?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说明。
- 29 -
小学语文阅读题精选
答:“不料爸爸并没有安慰他,只是简单交代他几句,便自己走了。” 爸爸的爱是教会儿子要坚强,不要懦弱。
5、文中最后一句话中的破折号起 的作用。 6、联系实际谈谈你读完这篇短文的感想。
《竹子》【037】
竹,是极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竹竿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编织竹器;竹沥和竹茹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矿”。然而,我更欣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品格。自古至今,它和松、梅被誉为“岁寒三友”,历年竞相为诗人所题咏,画家所描绘,艺人所雕刻,游人所向往。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竹就悄悄地在地下萌芽了。春风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冻土,脱下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暑来寒往,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竹子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作为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仔细阅读上文后完成下列填空: 1、“息”字的解释有:①停止;②消息;③呼吸时进出的气;④利息。文中“息息相关”的“息”应属于第 (3) 种解释。(1分)
2、这段短文写了竹子 用途 、 竹子的品格 两个方面,重点写了竹子的 品格 。(3分)
3、作者从 竹竿 、 竹皮 、 竹沥 、 竹茹 、 竹笋 等用途写出了竹子“全身是宝”。(2.5分)
4、“岁寒三友”是指 松 、 竹 、 梅 。(1.5分)
5、用“——”画出表现竹子强大生命力的语句;用“ ”画出作者由竹子引起的联想。(2分)
6、“竹子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
这是 反问句 句,将它改为陈述句 竹子的品格正是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竹子最突出的品格是 不畏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 。全文表达了作者 对竹子的赞叹和喜爱 的思想感情。(4分)息息相关:连呼吸都有联系。形容关系十分密切。
《花瓣飘香》【038】
我家门前有一丛月季,上面开满了红艳艳的花朵。 一天清晨,我看到有个小女孩俯在花前,从花丛中小心地摘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双手捧着,然后飞快地穿过田野,跑远了。//
几天后的一个清晨,我又见到了那个小女孩在摘花瓣,就叫住了她。她拿着花瓣,有些不知所措,惶恐地望着我。
“为什么只摘花瓣呢 ?” 我轻轻地问。 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 :“ 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 摘花瓣做什么呀?” 小女孩说 :“ 妈妈生病了 , 我摘片花瓣送给她 。 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 样, 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 , 妈妈会高兴的。” “你爸爸呢?”
“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
- 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