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诗歌鉴赏(含解析)(3)

2025-05-08

绘了梁园萧条破败的景象。

2.【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诗歌常用表现手法:小中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托物寓理,以动写静,声色结合,多角度描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等。此类题作答时应注意三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运用拟人和反衬。写庭树不知人去尽,依然繁花盛开,用乐景反衬哀情,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凭吊古人的伤痛之情。 十、(2015·浙江丽水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纳 凉 秦观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选自《宋诗鉴赏辞典》)

【注】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1.前两句,“ ① ”字表达了诗人寻觅清凉之地的愿望。“倚”字写成了诗人 ② 的心境。

2.“风定池莲自在香”寄寓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十、1.【解析】此题考查字词赏析能力。根据提干提示,关注前两句,理解其大意;然

11

后采用逐字比较排查的方法,抓住“柳外凉”三个字前面是“追”字可确定(1)的答案。(2)处,需要结合诗的意境,发挥自己的想象,进入角色体会诗人找到了心仪的纳凉之处,一边纳凉,一边观景的悠然、闲适、自在心境。

【答案】①追 ②(纳凉时)悠闲自在 2.【解析】此题考查诗歌主旨的把握能力。理解全诗大意,体会诗人笔下诗情画意的美,以及心境的悠然、惬意,再根据“风定池莲自在香”中“风”与“莲”的常用寓意,即可领悟诗人远离世俗,洁身自好的人生追求。

【答案】寄寓了诗人远离世俗,保持高洁品性的态度。

(2015·湖南株洲市) (三)兰(明)徐渭

兰亭旧种越王兰,碧浪红香天下传。 近日野香成秉束,一篮不值五文钱。

注:传说越王勾践在兰亭种植兰花。秉,量词,束,把。 25.①诗中的“兰”比喻 ,“野香”比喻 ; ②兰花“一篮不值五文钱”表达了作者 。

25.①君子 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

②鄙视那些伪文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中意象的理解,以及对诗人形象的把握。第①题,熟读这首诗,第一句可知诗中诗人把兰比喻为君子,天下美传,把野草比喻成那些伪文人和诗人所不齿的那些人,不值五文钱。第②题结合这首歌的内容可知,表达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态度。

【答案】B

(2015·山东东营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25题。

(一)(4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溪上残春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释:辛夷,木兰树的花。

12

8.诗中“竹”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2分)

【答案】示例:①具有不从世俗、坚忍不屈、忠贞不渝(或不畏春残、不惧秋寒、不为俗屈)的品性节操;②内在美与外在美共处一身。

评分:答出其中一点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本题考查意象的分析。诗词往往有所寄托,从“诗言志”这一角度来看,分析“竹”这一形象,应突出竹的外在形象特点和内在品质特点。前两句写“鸟归”“花尽”,实则为了对比衬托竹,在的暮春时节,窗前阴生环境下的竹子,翠绿葱茏,摇曳多姿,不改初衷,深情的迎接我的归来。可见它忠贞不渝,不为俗屈等的高尚品质;同时,也体现了它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结合。

9.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2分)

【答案】示例:

13

构思一全诗紧扣“暮春”,写出了不同景物的不同特征。既合乎自然真实,又巧妙融入主观情感,新颖别致,浑然天成。

构思二:所见与所感有机结合,“感”因“见”而生,写出了情感意绪的抑扬跌宕,曲折动人。

写法一:反衬,以黄鸟春花之“改”反衬幽竹之“不改”,突出幽竹对“我”的钟爱及其坚忍不屈、忠贞不渝的精神品质。

写法二:拟人,表现幽竹“待我”之情及“我”的怜竹之意,生动有趣而耐人寻味。

评分:答对一种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语言:用“稀”“尽”“飞”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凋零空寂的气氛,用“始”与之呼应,表现出失望之后的意外发现和惊喜之情,写出了意脉的转折。平中见奇,朴中出新。

评分:答对得2分,共2分。其他答案取例典型,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欣赏能力。题干中提示可从构思、写法、语言等方面欣赏。欣赏时要注意选准角度,取例典型,分析得当,言之成理。构思方面,主要从所见

14

所感的角度,或者是写景与抒情的角度分析;写法方面,主要是对比衬托或拟人修辞的角度分析;语言方面,可抓住某一词语分析。同时要注意诗歌赏析常用的术语。 (2015·江苏泰州市)(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第7题。(6分)

望夫石

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月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望夫石① 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注】①望夫石:亦作望夫山。

(1)“化为石,不回头”与刘禹锡诗中“ ”一句意思相近。(1分) (2)刘禹锡诗中“望”字出现了三次,请赏析其妙处。(3分)

(3)下面关于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句“望夫处,江悠悠”,采用了以动景衬静物的手法,也暗喻了思夫之情的绵绵不绝。 B.“行人归来石应语”中的“行人”,是指经过望夫石的过路人。 C.“终日望夫夫不归”一句中,“夫”字的叠用达到了意转声连、音韵悠扬的表达效果。 D.“望夫石”象征了恒久不变的忠贞之情,两首诗都是沿着这一传统指向进行立意的。

7.(1)只似当时初望时(2)全诗紧扣题面,通篇只在“望”字上做文章。“望”字三见,诗意也推进了三层。一、二句从“望夫石”的传说入题,是第一层,“终日”即从早到晚,又含日复一日时间久远之意。可见“望”者一往情深。三句“望来已是几千载”比“终日望夫”意思更进一层。望夫石守候山头,风雨不动,几千年如一日。──这大大突出了那苦恋的执着。“望夫”的题意至此似已淋漓尽致。殊不知在写“几千载”久望之后,末句突然出现“初望”二字。这出乎意外,又尽情入妙。因为“初望”的心情最迫切,写久望只如初望,就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真挚、深切和久远。这里“望”字第三次出现,把诗情引向新的高度。三、四句层次上有递进关系,但通过“已是”与“只似”虚词的呼应,又有一气呵成之感。(3)B.

考点:本题是对古诗词理解和赏析能力的考查。 思路点拨:(1)“只似当时初望时”表达出盼夫归来的始终如一的神态,这与“不回头”意思相近。(2)重点是指出“望”的三层不同意思。(3)“行人”是指“望夫”中的“夫”,即丈夫。

15


2024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诗歌鉴赏(含解析)(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河北省保定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数学4月月考试题 理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