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5000元以上;生均校舍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生师比达到16:1左右,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专业课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55%以上,“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达到70%,其中国家、省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双师型”教师技能等级达到技师级水平。
——人才培养培训质量持续提升。中职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80%以上,获得中级职业资格的比例达到85%以上。培养和培训能力达到1∶1,面向社会的各类职业培训年均规模达到70万人次以上。
——中职学生人才成长“立交桥”初步建立。到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比例分别达到30%左右和10%左右,专业学位研究生年招生规模达到1万人。
三、工作任务
(一)推动学校布局调整,优化职教资源配置 按照“做特、做精、做强”的要求,通过集团化办学、联合办学、兼并、重组等途径,合理配置职教资源,优化中职学校布局。做强80所左右以先进制造类专业为主体专业的中职学校, 100所左右以现代服务类专业为主体专业的中职学校,10余所以现代农业类专业为主体专业的中职学校。在此基础上,重点扶持100所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包括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坚持“政府导向、多元筹资、集中财力、择优扶持”原
11
则,推动中职学校集约化建设。各设区市在区域范围有重点地办好若干所专门化中职学校。各县(市、区)集中力量建设骨干职业学校。大力支持民办职业教育规范发展,鼓励做强、做精、做专。
(二)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按照“做强主体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提升传统专业”的思路,以设区市范围为单位,大力推进中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强化主体专业建设,大力扶持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相关的专业,重点发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积极拓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与产业转型升级密切相关的新兴专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专业,调整市场需求过剩的专业;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力度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专业。
加强分类指导,引导和支持各地从产业发展和学生就业实际出发,建设一批服务地方集群经济的专业群,一批围绕生产性服务业、社会服务业、高技术、海洋产业、装备制造业、特色制造业、基础产业、现代农业八大优势产业的培养培训基地,一批中职教育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
(三)健全制度机制,提高师资水平
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提升校长队伍整体素质为重点,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实践教学、课程开发和学生管理能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健全教师工作评价体系。
12
加强职教师资培训培养基地建设,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自主选择性和培训机构的竞争性。优化校本培训,加强师德建设,推进教学研究,建立健全师资培训质量监控保障制度。
努力扩大职教师资培养渠道。增加职教师资本科班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招生计划,开展本科师范院校与示范性高职院校联合培养职教专业师资的试点工作,探索开辟职教师资本科班招收高职优秀毕业生以及全日制普通高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专业硕士学位、定向培养职教教师的渠道。加强中等职业教育领军人物培养,着力培养名师、名校长。积极聘请社会“能工巧匠”和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成为专职或兼职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以产业为引领、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深入探索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集团化办学,建立一批以区域或专业为纽带、地方政府(或行业)主导、高职院校为龙头、中职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职教集团或联盟。建设一批设备对接企业生产、技术对接职业岗位、管理水平较高,具备教学、培训、鉴定和生产等多种功能,共享、开放、高效的实训基地。推进有条件的中职学校,联合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力量,依托专业建设技术转移和推广中心。切实加强校企合作育人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建设。积极扩大中职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实施范围,切实维护和保障企业和实习学生的利益。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遵循“以核心技能培养为课程
13
改革主旨、以核心课程开发为专业教材建设主体、以教学项目设计为专业课程改革重点”的思路,大力推进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建设以“公共课程+核心课程+项目教学”为主要特征、具有浙江特色的中职教育课程体系。创新中职教育教学模式,普遍推行仿真实训教学、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和技能培训包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有计划地开展中职学校师生技能比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技能水平。
(五)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切实提高办学效益 坚持依法办学,逐步建立并完善支撑学校科学管理的组织机构和执行机制,推动学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管理、教职工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招生管理与就业服务、资产及后勤管理、安全管理等制度。在实训基地实施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和标准化管理机制,推进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学校管理有机结合,努力提高教学、管理、决策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逐步建成服务决策、服务系统和服务社会的数字化公共信息资源服务体系,以信息化推动中职教育管理现代化。
(六)构建中职学生人才成长“立交桥”,提升中职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完善中职学生人才成长“立交桥”,逐步拓展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相衔接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成长通道,满足中
14
职学生提升学历层次、提高技能等级的意愿,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有计划地扩大高等教育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招生。改革现行的高职院校面向中职对口招生选拔制度和五年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增加高职院校通过自主招生途径招收优秀中职毕业生比例。探索扩大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合作进行五年制职业教育培养。逐步扩大专升本招生。大力增加专业硕士的招生和培养。扩大“双元制”成人高职教育试点范围,大规模推进中职毕业生在职接受自考、电大、网络教育等继续教育及高技能培训,延长中职学生接受教育的平均年限。
(七)关注学生人格培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新载体,改进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为核心,深入开展以诚信、敬业、合作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突出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发挥专业教学和实训实习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推行德育导师制。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和企业四位一体、共同参与的中职学生德育工作网络。加强职业生涯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在保证中职毕业生高就业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中国传统美德和现代工业文化相结合,职业素养与企业管理文化相结合,实现现代工业文明进校园、先进企业文化进课堂,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具有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