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土家族苗族风俗介绍(4)

2025-07-14

杨再思其父谢世后袭父职,被苗蛮拥戴为酋长,逐渐拥有以“朗溪峒”为中心的西北四峒。宋代杨再思因治国安邦功勋卓著,被宋王朝先后追封为阴助侯、威远侯、英济侯、广惠侯、英惠侯,被元朝追封为宣明助顺王,威远广惠王。他坚持清白家风及孔孟之道,主张以德兴仁,坚持国家统一,坚持汉蛮和睦,使武陵五溪地区稳定发展。杨再思死后三年起,百姓感恩怀德,开始建庙祭祀,其庙为“飞山庙”,奉杨再思为神。每逢其生辰忌辰均入庙隆重祭祀,或刀头、猪头或整猪整羊作祭品。木黄镇老寨村现在还保存有一座飞山庙。(杨再荣)

文昌崇拜 土家族民俗。文昌帝君是掌管文昌府事和人间功名利禄之神。四川梓童县七曲山人。姓张,名亚子,生于西晋太康八年(288)张亚子被元始天尊点化,并赐给他一匹“百特”座骑(马面、鹿角、骡身、牛蹄),不骑时是一根荆竹竿、骑则行走如飞。张亚子受元始天尊嘱吒回七曲山盘陀石蒲团上打坐100年,并写成千言《荫骘文》,度人为善。唐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追封张亚子为左丞相。明末农民起义军头领张献忠追封张亚子为高祖始皇帝。土家族受巴蜀文化影响,十分崇拜文昌帝君,每家家龛上都写上“七曲文昌梓童帝君之神位”的牌位供奉。在印江各地还修建了不少祭祀文昌帝君的“梓童阁”、“文昌阁”、“文昌宫”。现存的有印

江文昌阁、新业文昌阁、杉树杨家寨文昌阁、甲山梓童阁、凯望梓童阁等10余座。每年农历二月初三日文昌生日时祭祀,形成传统习俗。(杨再荣)

社饭 也称“过社”,土家族习俗。每年春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土家族人十分重视饮食,这天到坡上采集野葱、火草、野蒿等野菜,洗净后沸水潦、清水透、去除苦味,加上腊肉、糯米、粘米、调料混合蒸煮成社饭,全家人围桌同吃,欢度节日。社饭微苦,有山野菜的清香,回味悠长,营养丰富,易于消化。(杨再荣)

嫁毛虫 土家族习俗。土家族人住在青山绿水中,不断受到毛虫的危害,禾苗菜疏受灾,树木枯死,果木生虫,他们对毛虫恨之入骨,但他们受佛教不杀生的影响,对其有危害的毛虫不是采取灭杀的办法,而是采取防范和“嫁”(驱赶)的办法。每年正月十四日晚,要用石灰在房屋周围“揠毛虫”,一人用草绳吊上一只破草鞋(以代替毛虫)在前面拖,一人用撮箕装上石灰在后面撒。然后在场院里用石灰画上“古六泉、刀、枪、剑、戟”等图案,以防范毛虫侵袭。再则就是在农历四月八日,用两张红纸条分别从两端向中间写上“佛生四月八,毛虫今日嫁,嫁出青山外,永世不回家。”交叉贴于中柱上,交叉处还要画上紫微讳。称为嫁毛虫。(杨再

荣)

吃栽秧酒 土家族习俗。每年栽秧时节,主家决定某天开秧门栽秧后,便请寨邻或亲友来帮忙,置办宴席,叫“吃栽秧汤水”(吃汤水能防止天干),一日三餐,有酒有肉,大家齐心合力,一鼓作气把秧栽完,以示当年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早上喝“合心酒”,表示大家齐心合力,中午喝“辛苦酒”,表示烈日下栽秧辛苦,晚上喝“落心酒”,表示活路做完,主人家放心满意,这餐酒主人家要劝喝个一醉方休,象征秧苗长势喜人,秋后大丰收。栽秧酒是邻里亲朋团结互助和谐的体现。(杨再荣)

摸秋 土家族传统习俗,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晚上,山寨的小伙子们就要到地里去“偷”已成熟或刚要成熟的栗子、花生、葵花、核桃、瓜果等,但偷的不多。这种行为不是真正意义的“偷”,叫做“摸秋”,这是一种恶作剧式娱乐活动。目的是要挑逗被偷人家的臭骂才感到舒心,骂得越凶越吉利,从反面去讨敕封。然而被偷人家都很少有骂的。真要有人骂,偷者也不还口,而是乐意忘忧地说几句风凉话凑凑热闹而已,这与正月十五日晚到菜地里偷蔬菜(叫做“打油烟”)类似。(杨再荣)

结干亲 又称“打干亲家”,印江土家族诞生礼之一。有两种形式:一是为孩子找干爹干娘,一是为孩子找保爷保娘。大凡孩子出生后,多请先生推算其八字,测其将来及对家庭之祸福。若八字大,则须为孩子找干爹干娘,对方若同意,则表示愿结干亲。若孩子出生后体弱多病,盛水一碗于自家香龛,村中首遇之长辈或平辈,倾其水,则表示愿结干亲。届时,择吉举行仪式。孩子父母备礼物、祭品和香纸,携其孩子到对方家神龛前化纸、嗑头、祭拜,孩子呼对方为“爹娘”,或“保爷保娘”,若高辈份者,呼“保祖祖”。对方则为孩子换一身新衣鞋帽,有的要送一副碗筷,视为自家孩子。仪毕,两家正式结为干亲家。其目的是以两家祖神保其孩子健康成长,一生平安。民间还有拜常青古树、巨石等为干爹干娘的,希望孩子像古树一样长青、同寿。(张松礼)

开经门 印江民间推拿。又称开掌。系以推拿(按摩)为基础的独特医疗体系。印江民间医师,常以生姜蘸水在小儿全身部位推拿,口中念念有词,不停咏颂。其法是:推拿、掐穴位、打肚筋等,针对五脏六腑经络,贯穿经脉血道推拿三千多手次,盖其寒热温凉,施以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实者泄之的手法。小儿经推拿,食欲增加,易长易成人。(陈法权)

信奉土老司 土家族信仰。早在殷代,印江就住有人类,过着渔樵耕读的生活,形成了古老的“毕兹卡”。儒、释、道、巫长期支撑着土家族先民的心理信仰,其文化亦占据着土家族先民的心灵,在众多信仰面前,印江土家族人十分信奉土老师,崇尚傩文化。傩是一种源于古代驱鬼逐疫的巫文化现象,具有原始的宗教色彩。土家人把从事傩活动的人称为“端公”、“土老司”,非常敬重,当遇到灾祸、疾病、瘟疫,或了却自己的心愿时,便请端公来驱鬼逐疫,确保平安,满足自己祈盼心愿。傩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驱鬼逐疫的“冲傩”,程序较简单;另一种是求长寿、求子嗣、求平安的“还愿”,程序复杂,须经“开坛”请神、“开洞”唱戏、“闭坛”谢神三个阶段,时间至少需要三天以上。开坛闭坛以祭祀为主,开洞唱戏以娱人为主,称为“傩堂戏”,由土老司戴上不同的面具在锣鼓伴奏下边舞边唱来完成。傩堂戏分正戏和杂戏两种,杂戏以表现市井低层人民生活为主,以诙谐、幽默、逗趣表演,娱人性强,具有世俗色彩,为人们喜闻乐见,如《张少子打鱼》、《陈幺八娶小》等;正戏又称大戏,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如《开路将》、《引兵土地》等。为显示神的威力和土老司的法术高强,还有上刀梯、遛红铧、开红山、钉活鸡、吞铁钉、下油锅等具有神秘色彩的傩技表演。土家族傩被专家称为“戏之始,舞之源”,是中国戏剧的活化石。(陈法权)


印江土家族苗族风俗介绍(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顾客满意度研究 - 基于层次分析法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