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者有份”;肠肚归追山狗,因其侦察和协助追捕有功,谓之“共同生存,和睦相处”。土家赶仗,凡有收获,必祭土神、山神。(陈法权)
祭拜祖宗 印江土家族信仰。印江土家人认为自己的祖宗庇佑子孙后代兴旺发达,因而在自家住宅的重要位置——堂屋正中上方设立香盒(家龛)供奉祖宗牌位,常年祭祀,敬奉为神。香盒制作特别讲究,一般为120×90公分方形盒龛,凹陷,四周饰以精雕细刻的“花边芽子”,下方置神龛,储存香、纸、烛等祭品,神龛正中镶一大幅字。香盒正中贴“天地君亲师位,”左边贴“××堂(堂郡)上昭穆神位”,依次为“住居土府”、“神农”、“三元三官”、“观音”、“孔圣”、“文昌”、“关圣”、“灶王”、“财神”等牌位及一世祖至显考(逝去的父亲)内亲名录和外戚名录。写香盒要请当地德高望重的书法家书写,书写的各神牌位贴好后请先生举行祭祀仪式,称为“安香盒”。香盒上的“堂郡”一般是写该户的发祥地,如“天水堂”、“勃海堂”、“晋阳堂”、“关西堂”、“颖川堂”;也有写祖宗被封敕职位的,如“武候堂”;也有写祖宗高尚品质的,如“四知堂”等。土家族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生日寿辰都要在香盒前摆设供品,点烛烧香化纸钱,磕头作揖,跪拜祭祀祖宗。以姓氏聚居的土家村寨都要修建宗祠作为祭祀祖宗的场所,宗祠内供奉祖宗牌位,
有的宗祠还供有始祖塑像。神主牌位一般木制,精雕细刻,表示对祖宗的崇敬。每年清明,族人在宗祠里祭祖,制定修改族规,续族谱,决定族间重大事宜。宗祠的建筑格局严谨,中轴线上有戏楼、正殿、天井、后殿,两侧分耳房、厢房、配殿,周围为封火墙。印江现存较完好的宗祠有峨岭严氏宗祠、洋溪周氏宗祠、建厂田氏宗祠。(陈法权)
崇拜土地神 印江土家族信仰。印江土家人称土地神为土地菩萨,是崇拜的主要神祗。传说土地神有九大兄弟,所司职能不同,分镇宅长生土地、当方土地、山神土地、桥梁土地、南丫土地、粮山土地、天门土地、城隍土地、引兵土地。这九大土地神,土家人常祭的是镇宅长生土地和当方土地。镇宅长生土地的牌位供在香盒的下方,保佑家人清静平安、六畜兴旺;当方土地则供在村头寨口用石垒建1-2平方米的小龛或小庙里,常塑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的画像或书写牌位,以保一方平安。凡遇三灾八难、家庭不和、蚀财等,就到土地庙去烧纸许愿。天门土地神坐镇南天门,专管天上三星(文曲星、财帛星、老寿星)和雷神,土家人建新房开财门就要祭天门土地神,请出三星和雷神。土家人认为:凡不行孝道的逆子恶妇就要遭天雷劈打的报应,敬奉好天门土地神就能抑恶扬善。粮山土地神管粮食丰收;桥梁土地神管桥梁;南丫土地神管风水龙脉;城隍土地神管阴阳两界;山神
土地神管山林庙宇;引兵土地神管阴兵神将。崇拜土地神既是一种民间信仰,也是一种原始的宗教活动。(陈法权)
崇拜白虎神 印江土家族信仰。土家人自称是白虎的后代,崇拜白虎神,即就是崇拜自己的祖先。土家先民是古代的巴人。巴人发祥于今河北长阳武落钟离山的赤黑二洞,由巴氏、樊氏、谭氏、相氏、郑氏五个民族部落组成,“未有君长”,后经过智慧的争斗、比赛,投剑于石穴、乘土船等,巴氏子务相均获胜利,被其它四个部落拥立为君,号称“廪君“,由此组成部落联盟。《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载:“廪君死,魂魄化为白虎,巴人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土家先民把白虎与祖先联系起来,认为白虎即祖先,作为图腾加以崇拜,将给土家人带来吉祥,即就是人们常说的“白虎当堂坐,无灾又无祸”。印江土家人在小孩头上戴虎头帽、猫头帽,成年包白帕子等,就是崇拜白虎,驱邪护身。若住宅对面山势险峻,土家人则要在大门上钉上雕刻虎形的面具,称为“镇山”,可以避邪,保佑主人家清静平安。(陈法权)
玩水龙求雨 土家族信仰。神话中的龙是千变万化,上天入海,呼风唤雨,能大能小??,人们喜欢、赞颂、崇敬、敬畏它。印江土家人认为,龙是神,山体滑坡是龙在山里翻身导致,给以烧香;山洪瀑涨是龙要归海从此路过,给以化
钱;天旱成灾是龙不肯来行云布雨,求之必得,遂玩“水龙”求之。水龙,顾名思义,水、龙相连,缺一不可。水是人们准备用来泼洒龙的,龙是草把龙,用稻草先扎龙头,再挽草疙瘩为龙身,辫草辫弯成“S”形穿在竹竿上为龙尾,用草绳连接龙头、龙身、龙尾即成。这种草把龙,与正月小孩玩的草把龙有相似之处,都是草扎成,所不同的即:一个是闹元宵,一个是求龙降雨。所玩水龙沿途过村串寨,主办村寨要事先发《通知》,内容为:“求龙降雨,即日水龙到此,ㄨㄨ寨求龙降雨会”。使其备足水,泼洒水龙。水龙到村寨,挨家挨户,在其院坝舞玩水龙,主人用瓢舀起水泼洒水龙,只见水花四溅,白浪滔天,如浪里撑蛟。舞水龙的人,迎水而舞,头上水花盖顶,身上流水如注,加之锣鼓铿锵,笑语风生,场面十分壮观。玩水龙毕,举行送龙仪式,求龙降雨活动结束。(陈法权)
安案板 土家民俗。很久以前,印江土家人操办红白喜事,都要请梵净山上的厨四神来帮忙。厨四神即火神、灶神、酒神(仙)、飞神,他们分工合作,各执其事,火神烧火,灶神下厨,酒神司酒,飞神打杂(挑水、传盆、接客等),为主人家操办酒席又快又好。至今,印江土家人操办红白喜事亦奉请厨四神,这项重要的活动土家人称为“安案板“。案板由主厨来安,先在菜房的上方(靠主人香盒的一方)安两
条长凳,再将木板平铺在木凳上即成。接着在案板上摆刀头(方块猪肉)一个,白酒四两,插香米一碗,香四支,纸钱一贴,利势钱一元二角。然后焚香化纸钱,口中念念有词:四神四官大神,四神四官尊神,四官菩萨保佑主人家,保佑灶前老母,灶后夫人,烧火娘子,挑水郎君,打盆之人更加小心;钢刀飞快,不犯吾手,师傅照看案板,您用钱财,任凭火化。化纸钱毕,放鞭炮迎接四神,并将四杯酒分别倒一滴在纸钱灰上。然后,主厨把剩下的酒分给厨房、饭房、酒司、打杂人等,各位一饮而尽,便高高兴兴地去完成各自份内的事。(陈法权)
烘笼火 土家族生活习俗。烤烘笼火,是印江土家族人冬天取暖的方式之一。自古及今,一到寒风剌骨的冬季,直到雨雪纷飞的初春,烘笼便成了人们的伴侣,形影不离。闲人走玩,手提烘笼,隐在衣襟之内,轮换烤腹、背;坐下时,再烤双脚。妇女纺花,烘笼放在当门,以衣襟遮住,温暖全身。少儿上学,背负书包,手提烘笼;到学校,脚踏烘笼,手执笔杆,口读诗书,寒窗变“暖窗”。干部上班,脚踩烘笼,工作有劲头。鳏夫睡觉,一则用烘笼烤被窝,二则用它放在脚头烤脚。寡妇亦然。烘笼,用篾片、篾条、篾丝混合编织外壳,在壳内放入一个泥土烧成的钵子(称为烘笼钵),钵子里加上灰和炭火,渭之“烘笼火”。为了安全,往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