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全课程讲义(6)

2025-08-05

植物生理学讲义

同时缺乏几种元素

温、光、土壤、病虫会造成病症变化 (三)加入诊断法

第二节 植物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一、细胞吸收溶质的特点

1 疏水性溶质通过膜的速度与其脂溶性成正比(带电荷时,溶质的脂溶性降低) 2 细胞可以积累许多溶质(主动吸收) 3 对溶质吸收有选择性,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 4对溶质的吸收速率随溶液浓度而变化,有饱和效应 5对溶质吸收可分为两个阶段 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质外体,不需能 跨膜进入细胞质和液泡,需能 二 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和机理

四种类型: ?通道运输:被动 ?载体运输:被动、主动 ?泵运输:主动 ?胞饮作用

(一)离子通道运输:

离子通道:细胞质膜上存在的由内在蛋白构成的圆形孔道,横跨膜两侧,孔的大小及孔

内表面电荷等决定了它转运溶质的选择性,通常一种通道只允许一种离子通过。某一离子(K+)在膜上有不同的通道,其开关决定于外界信号。属简单扩散,是被动运输。常用膜片钳技术PC来研究。

- 26 -

植物生理学讲义

膜片钳技术PC:指从一小片细胞膜获取电子学信息的技术,即将跨膜电压保持恒定(电

压钳位),测量通过膜的离子电流大小的技术。其材料常为分离的原生质体或细胞器,这样可避免细胞间的联系与多种细胞器的干扰,便于在较简单的环境测定膜上通道特性。主要用于分析膜上离子通道,借此研究细胞器间离子运输、气孔运动、光受体、激素受体及信号分子等的作用机理,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离子通道激活:两类

(1)跨膜电化学势梯度(差) 电化学势差=电势差 + 化学势差

电势差 :膜内外两侧离子电荷不同所致 化学势差:膜内外两侧离子浓度不同所致

(2)外界刺激:光照、激素

特点:*离子顺着电化学势差从高向低通过孔道扩散,平衡时膜内外离子电化学势相等,为被动运输。

*开放式离子通道运输速度为107~108个/S *已知离子通道:K+、Cl-、Ca++ 、NO3- (二)载体运输

膜上载体蛋白属内在蛋白,它有选择地与膜一侧的分子或离子结合,形成载体-物质复合物,通过构象变化透过膜,把分子或离子释放到另一侧。

载体蛋白三种类型 1、单向运输载体:

?催化分子或离子单方向跨膜运输,顺电化学势差进行。 ?质膜上有Fe+2、Zn+2、Mn+2、Cu+2等单向载体。

?协助扩散——小分子物质经膜转运蛋白(通道蛋白或载体蛋白)顺电化学势梯度跨膜

转运,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单向运输载体图:A 载体开口于高溶质浓度的一侧,溶质与载体结合

- 27 -

植物生理学讲义

B 载体催化溶质顺着电化学势梯度跨膜运输 2、同向运输载体

与H+结合同时又与另一分子或离子结合,向同一方向运输,(Cl-、K+、NO3-、NH4+、PO3-3、SO4-2 、氨基酸、蔗糖等中性离子) 3、反向运输载体

与H+结合同时又与其它分子或离子结合,两者向相反方向运输 (大多阳离子如Na+、糖等中性离子) 协同运输

载体运输的特点: (1)有被动运输(顺电化学势差,单向载体)、主动运输(逆电化学势差,同向和反向载体)

(2)载体运输速度:104~105个/S

不能不知道通过动力学分析可区分溶质是经过通道还是载体转运

?通过通道:简单扩散,没有饱和现象

?通过载体:依赖溶质和载体特殊部位结合,因结合位数量有限,有饱和现象。 (三)离子泵运输:质膜上存在ATP酶,它催化ATP水解释放能量,驱动离子的转运。 1 质子泵:质膜上H+ -ATP酶水解ATP作功,将膜内侧H+泵向膜外侧,膜外[H+]升高,产生电化学势差,它是离子或分子进出细胞的原动力,又称生电质子泵。

利用H+电化学势差: a)阳离子可通过通道顺电化学势差进入细胞 b)伴随H+回流发生协同运输

*共向运输:经同向运输器,离子进入膜内 *反向运输:经反向运输器,离子排出膜外 离子泵运输

- 28 -

植物生理学讲义

说明:液泡膜、线粒体膜、类囊体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中也存在质子泵。如液泡膜上

两种: 将H+从胞质泵进液泡

(1)tp-ATP酶( H+ -ATP酶):被NO3-盐抑制,水解1ATP运送2H+,不依赖K+激活,转运H+不与ATP末端Pi结合(质膜上H+-ATP酶被钒酸盐抑制,水解1ATP运送1H+ ) (2)tp-ppase(H+-焦磷酸酶):水解焦磷酸供能

共运转——质膜ATPase利用ATP水解产生的能量,把细胞质内的H+向膜外“泵”出,当

质膜外介质中H+增加同时也产生膜电位(△E)的过激化 ,即膜内呈负电性,膜外呈正电性。跨膜的H+梯度和膜电位的增加产生了跨膜的电化学势梯度( △ μH+)。通常把H+ATPase泵出H+的过程叫原初主动运转(将化学能转为渗透能),而以△ μH+作为驱动力的离子运转称为次级共运转(使膜两边渗透能增减) 2、钙泵

Ca+ + - ATP酶、(Ca + +, Mg + +) – ATP酶催化水解ATP 放能,驱动Ca+ +逆电化学势差从细胞质转运到胞壁或液泡中。其活性依赖ATP和Ca + +、 Mg + +的结合。转运1 Ca + +出胞质同时运2H+入胞质。 (四) 胞 饮 作 用

物质吸附在质膜上,通过膜的内折形成囊泡,转移到细胞内摄取物质及液体的过程,是非选择性吸收,吸收大分子的可能途径。

囊泡转移物质的两种方式A 膜被消化,物质留在细胞质内 B 透过液泡膜,物质进入液泡中

第三节 植物体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一、 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 ⒈植物吸收矿质元素与吸收水分的关系

相关性: *矿质必须溶解在水中,并随水流被运输到各处

- 29 -

植物生理学讲义

*矿质吸收可导致水势下降,促进水分的吸收 *水分上升使导管保持低盐浓度,促进矿质吸收

相对独立性 * 吸水与吸收矿质无一定量关系

* 水分吸收主要是因蒸腾引起的被动吸收,矿质吸收以主动吸收为主,需能及载体、通道等。

2.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选择性

对同一溶液中的不同离子的 选择性吸收 对同一盐分中阴阳离子的选择性吸收

生理酸性盐—-(NH4)2SO4,植物吸收NH4+比SO42-多,土壤酸性加大。 生理碱性盐—-NaNO3,植物吸收NO3-比Na+多,土壤碱性加大。 生理中性盐—-NH4NO3,植物吸收阴离子和阳离子量相近,而不改变土壤酸碱性。

3、单盐毒害和离子拮抗

*单盐毒害—-植物培养在某单一的盐溶液中,不久即呈不正常状态,最后死亡的现象。 *离子拮抗—-在单盐溶液中加入少量的其它盐类(不同价)可以消除单盐毒害,这种离

子间能相互消除毒害的现象叫~。

*平衡溶液-—多种离子按一定浓度和比例配成混合溶液,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良好作用

而无任何毒害的溶液。

二、吸收部位:根毛区和根尖端 三、根系对土壤中矿质元素的吸收

土壤中矿质元素的存在形式 1水溶性状态:易流动和流失,土壤溶液中

2吸附状态:土壤胶体吸附不易流动,土壤矿质元素主要存在形式。

3难溶性状态:一些分化不完全矿石颗粒,植物难利用,是水溶性和吸附态矿质元素来源。土壤溶液中离子与土壤胶体表面的可代换离子的交换

- 30 -


植物生理学全课程讲义(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玉娟老师高三家长应该做点什么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