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
教 案
教 学 计 划
一、本学期教学目的、任务与具体要求 本册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哺育我成长的家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发展中的家乡”等三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节次主题,每个节次主题都产生一个引导学生学习、探究的话题,节次主题又生成多个小话题,也就是课时活动主题。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有机结合,突出了生活中的规则、健康与生活、交通与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本册教材的总体目标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健康地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交通知识,理解人与生活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2.能力目标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正公平、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二、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9人。学生能在以前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本身是非常喜欢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但由于家长对它不够了解,所以重视不够,这样影响了一些家庭作业的完成,也影响了一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也会受到了影响。在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中,我力争减少一些负影响,努力提高活动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1.从多方面展示社会生活,在引导学生了解、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
2.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3.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四、本学期提高质量的措施
在教学中,我将会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我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同时,在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我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我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我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我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周 进 度 计 划 表
周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 1.我的家乡在哪里 2.我的家乡风光好 3.家乡的四季变化 4.家乡物产知多少 4.家乡物产知多少 第二单元 5.民居与饮食 6.家乡的方言 7.多彩的民间艺术 7.多彩的民间艺术 8.家乡民俗探秘 8.家乡民俗探秘 9.他们是家乡人的骄傲 9.他们是家乡人的骄傲 第三单元10.家乡的发展变化 10.家乡的发展变化 11.让家乡环境更美好 11.让家乡环境更美好 12.家乡的明天什么样 12.家乡的明天什么样 复习 期末测试
课时数 1 2 2 2 2 2 2 2 1 2 2 2 2 2 2 1 备注
第一单元 哺育我成长的家乡
教学内容:
《我的家乡在哪里》《我的家乡风光好》《家乡的四季变化》《家乡物产知多少》。 教学目标:
1、通过实地考察、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传统工艺、风景、特产等特色。
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整理、交流的能力。 3、激发学生关心、爱护家乡的情感。
4、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能说出家乡相邻的省份、县市区。 5、走进家乡,了解家乡,表达爱乡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 教学难点:
交流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从而建立为家乡的发展作贡献的思想感情,明确现在应该做些什么。 教学时间:10课时。
1.我的家乡在哪里
教学目标:
1、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所属的行政区。
2、能在地图上查找本地(本省)的位置,以及相邻省份县市区。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3、走进家乡,了解家乡,表达爱乡之情。 教学重点:
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能说出家乡相邻的省份、县市区。 教学难点:
知道家乡所属的行政区,能说出家乡相邻的省份、县市区。 教学方法: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想一想。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听歌曲,说一说
1、播放歌曲《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家认真听一听,仔细想一想:歌曲中唱的是什么地方?
2、听歌曲,交流感受。 活动二:看地图,找一找 1、创设情境,引入地图 2、课件投出中国地图。
3、教师根据地图讲解:同学们请看中国地图像什么?我们可以怎样来看地图呢?
4、小游戏:找家乡。
5、看图思考:陕西省在祖国的什么位置?我们陕西省有哪些好邻居呢? 6、想象陕西省的版图形状,并勾勒其轮廓,展示作品。 7、师简介“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