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标志性建筑的分布较随意,建筑的体量、形态等方面处理得不好,在某些地段造成强烈的高度对比,破坏了城市轮廓线。
5.旧城内开敞空间较少,绿色景观和建筑景观结合得不好,城市总体轮廓线缺乏节奏和韵律。
4.3 河道体系现状: a)泃河景观现状分析
泃河是平谷县境内最大的主干河流,该流域降雨量较多。根据对现状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河道:现有河流的地表水比较少,并且被严重污染破坏了生态,严重影响河道景观。 驳岸:部分驳岸采用混凝土护岸,容易破坏环境,给人人工和呆板之感 ;部分驳岸没有护坡缺乏安全性,并且护岸的形式单一。
活动空间:滨水空间尚未发挥作用,河道两侧没有供人休息和娱乐的公共活动空间,人与水的亲近性没有体现。
植被:整体上植物比较单一 ,没有精心设计,并且护坡植物没有竖向变化,河道内植物主要是种植的玉米等农作物。
b) 洳河景观现状分析
洳河系泃河最大的支流,是流经平谷县的主要河流之一。根据对现状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河道:只有桥梁两侧进行了简单的绿化,大部分河道没有进行整治,部分河段污染严重,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河道景观。
驳岸:部分驳岸较好的采用镶草砖和自然草坪进行护坡,但仍有部分没有处理并且驳岸的处理方式比较单一。
活动空间:现有的活动空间主要集中在岳各庄桥的北面,设有与当地民俗结合的文化广场等比较丰富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南面是以绿化为主的设计比较单一的休闲空间,其余河道缺少公共活动的空间。并且整体上人与水没有亲近性,忽视了水岸的综合功能。
道路:桥梁北面的河坝道路基本硬化,但南面的河坝道路只有部分硬化,基本是以土路为主。
植被:桥梁北面的植被种类比较多,并采用大面积的花灌木景观色带对驳岸进行美化,但仍有部分驳岸的杂草比较多;桥梁的南面的植被整体上比较单一,没有软质景观的立体设计,缺乏层次。 4.4 地标体系现状: a) 现状地标分析 1.建筑地标
(1)地标性建筑总体质量不高,设计缺乏特色。
(2)没有明确的景观视廊和景观轴线,地标性建筑分布散乱,缺乏统一规划。 (3)建筑地标在立面、比例、尺度、色彩以及风格上缺乏统一,良莠不齐,整体协调性较差。
(4)沿河重要景观地带缺乏地标性建筑。 2.景观地标
(1)缺乏别具特色的景观风貌元素,城市可识别性较差。
(2)景观节点、景观要素质量较低,缺乏设计;城市公园和街头绿地缺乏特色。 4.5 开放空间体系现状: a)开放空间现状分析:
(1)景观系统结构不完整,开放空间体系整体性、通透性和流动性不强。 (2)景观节点、景观要素质量较低,缺乏设计;城市公园和街头绿地缺乏特色。 (3)绿化缺乏层次,没有形成体系;而且与道路、河湖水系的关系不紧密。 (4)对现有的河流水系利用率不高,需要进行环境治理与优化。 5. 现状城市结构
5.1风水格局现状:
中国文化传统观念中宅、村、城的最佳选址格局 平谷新城的山水格局分析
从中国古代的传统观念中,宅,村,城的选址都有根据可寻,一般城的选址以四面环山,两河交汇处为位于最佳的选址,以利于聚气,以这个标准来看平谷新城的选址,发现平谷新城三面环山,两面傍水,可以说是基本位于一个上佳的选址,唯一的美中不足是西面缺山,或者说是防止散气的遮挡。 5.2现状结构问题
1.城市建设用地由于受到泃河与洳河的阻隔,主要集中在两河之间,土地相对平整、集中紧凑且规模不大。
2.主要功能分区不够明确,商业、行政、文教、居住等主要功能集中在建设区中部,滨河工业区和兴谷工业区分别位于城区南部和北部。
3.城市主要现状条理不够清晰,主要功能集中在新平北街,谷丰路以及府前街两侧。 城市现状问题总结: 山水特色格局的削弱:
随着平谷城区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在缺乏对周边山水等自然要素的尊重,导致城市特色格局:的逐渐消失,未来城市的跨河发展以及逐渐放大的方格网道路系统,更加削弱了平谷城市格局特色。
城市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布置,景观层次不够清晰:
城市各类用地混杂布置,缺少必要的界定与绿化隔离。建成区内是无序的填充式开发,项目缺乏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统一,不同建造年代、建筑质量、建设风貌的建筑群混杂在一起,这使得城市缺乏边界清晰、特征明确的区域,降低了城市的场所感和可识别性。新开发区则是城市用地的自由蔓延,城市建设与自然水网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相互独立。城市的历史痕迹和传统风貌缺失。平谷拥有六千年的文明史,但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对平谷历史文化形成了较大冲击。悠久的历史积淀被现代浪潮不断冲刷,昔日文化的耀眼光彩逐渐暗淡,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继承和展现,珍贵的城市文化逐渐破碎、散落,昔日光彩耀人的传统文化淹没在现代化的建设大潮之中。
生态景观体系结构弱化:一些水系、山体等自然生态系统组成因素受到城市蔓延、工业污染和密集开发的影响正逐渐消失,造成生态系统结构不完整,使得景观体系的完整性、通透性与流动性下降。伴随这城市规划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生态景观系统承受的压力也与日俱增。
第三部分:规划分析 1.片区体系
1. 1. 高层居住区控制引导原则
十层及十层以上的住宅建筑即被称为高层住宅建筑。高层居住区主要分布在沿洳河两岸地带,做为平谷新城重要的现代化风貌展示区域,应着重考虑其景观环境质量及建筑风貌。
(1)建筑点式与板式相结合,注意高度的错落有致,从而形成天际线的变化韵律;对其建筑形式、体量及建筑色彩进行控制引导,鼓励不同风格的建筑。
(2)依托特定的景观要素,周围设置缓冲地带,外围有绿带,与绿廊作视线连接,保持良好的景观视线。
(3)在整体格调统一的前提下,使形体、空间塑造更具魅力。 (4)建筑群体平面、空间组合与环境富有特色,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
(5)规划提供先进齐全的社会公共设施和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绿化系统,满足居民的各项需求。
1. 2. 多层居住区控制引导原则
多层居住区主要指建成区内的旧居住区、古城风貌协调区居住街区以及新开发区的住宅区。
1. 建成区居住区的调整改造 2. 1)旧城居住区
2.(1)以“居住街区”的概念,营造既有文化特色,又有现代城市功能,适合城市中心区商业、办公、文化需要的综合街区。
2.(2)采用既适应旧城街区模式、建筑尺度合适,又有传统特征的现代住宅区。
2.(3)明确居住建筑的定位,对形式上与城市品质不一致的地段加以适度改造,加强新建筑的管理与引导。
2.(4)七八十年代兴建的一些单位小区可以通过局部改造,提高居住标准。通过建筑的改造,也可以改善建筑景观。
2.(5)完善配套设施和改善环境,采用维修、改建、更新增添设施等方法,适当置换其他底层住宅为商业、文化活动、社区服务等用房,并使其不断适应居民多元化生活需要及其发展变化。
2.(6)近年建设的居住小区都经过统一规划与建设,住宅区一般重视个性,但与城市的整体协调不足。改造较为困难,建议在周边的建设中能尽量与建成居住区和谐,体现时代性。
2.2)古城风貌协调区居住街区
2.(1)加强核心保护区的建筑整治、环境修缮设计工作,加强新建筑与保护街区内街巷空间的协调,并加强其肌理的系统性。
2.(2)逐步改善风貌协调区的整体空间环境形象,区内各项建筑要与核心保护区相协调,建筑体量不宜过大。
2.(3)适当增加公共绿地、开敞空间。绿地规划结合周围建筑、功能特点及人的行为心理需求和地区文化因素,以形成一个整体性的绿化系统。 3. 新开发住宅区
3. (1)大规模社区选址尽可能依托特定的景观要素,如河湖水系等。居住区规划建设宜尊重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突出山水特色,创造操作性强、层次丰富的生态适居环境。
3. (2)营造“城市型”居住社区,建筑高度以平缓的多层为主,少数点缀点式住宅形成变化;鼓励不同风格的建筑,空间上提倡适度围合。
3. (3)大规模社区建筑群体平面、空间组合与环境应富有特色,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合理功能分区,形成特色鲜明的总体布局。在整体格调统一的前提下,使形体塑造更具魅力。大规模社区设特定的文化、娱乐、商业中心。规划提供先进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居民多种活动需要和心理需求,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