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平谷社会发展时期较长,城市发展经过了几次转变,城市功能主要承担了由农业中心,旅游场所向北京郊县转变。但对于平谷历史风貌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的自然控制要素如三面环山,西、南环河的城市格局等仍然保存完好,是今天平谷城市特色的重要内容。 b) 历史控制要素有迹可寻
虽然现今平谷旧城传统建筑基本拆除,传统历史遗迹、古墓葬等分布分散,已经比较难以完整的反映出平谷的历史风貌,但历史控制要素如旧城街巷结构,以及在山颠上起至高作用的长城和文峰塔等明代建筑也是平谷今日城市轮廓线和城市风貌的重要指导和组成部分。
c) 区域力量高于自主力量
由于平谷处在北京郊区的位置,处在京津冀发展的交叉口,因此平谷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力量,自身主导性不是很强,因此城市风貌和历史文化也具有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特点。既有北京穿越的长城包含的明代文化,又有跨越平谷、天津蓟县和河北廊坊市三河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平谷的重要特色。 d) 文化多样性
史前的平谷处于泃河和州河流域,京津冀新石器时代农业文化前沿,后期又受北京影响较多,现存建筑遗迹有诸多明代建筑。建筑文化基本上吸收了北京的合院,当地风俗也与北京相似。
1.5 平谷城市风貌历史研究对平谷城市设计的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平谷历史的历史风貌能够给今天的城市设计以如下启示: a) 城市风貌的变化是多种力量推动的结果
城市设计应该考虑到自然、经济发展、文化于制度演变的作用。平谷的城市设计应抓住2008北京奥运和南水北调的契机,充分利用平谷的北京郊县优势,让平谷焕发出现代化的历史光彩。
b) 平谷城市设计需要把握历史上一直延续的大的自然要素
特别是主要是三面环山和两面流水,这是平谷现存最主要的风貌特色。围绕“绿都平谷”的形象定位[1],以“现代化城市”为前提,特别注重自然生态、现代科技与环境艺术的有机结合。平谷区地处北京市郊区,有山有水,林木茂盛,具有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自然环境。
c)平谷的历史风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单纯的再现,消极的保护,已经不可能了,平谷城市设计需要把握历史风貌演变中的精髓而不是简单恢复历史遗迹。
d)平谷在历史上就具有文化的多元性,近代化对平谷的影响也非常深刻,平谷的城市设计应该体现平谷这种文化和城市风貌的多样性特征。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建设融合现代化和历史要素的城市风貌,创造具有民族特点和区域特色的人文工程。
e) 建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可以培植财富之源,增强城市整体综合实力。平谷的区位条件决定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巨大发展潜力,平谷的城市设计必须有利于城市发展和提高市民生活水平,必须植根于功能需求,必须针对城市的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设计原则。 2. 现状城市结构 3. 大尺度控制要素 3.1 居住区现状分析 a) 宏观层面
(1)居住、工业、商业混合型和独立社区型交错布局。 (2)不同年代的居住形态多样杂存,整体协调性较差。 (3)居住空间整体特色不鲜明。
(4)服务设施规模小且分散,没有形成规模。 b) 微观层面
(1)居住建筑:主要以多层为主,建筑形式较单调,质量一般;少数新建高层住宅建筑,立面处理较丰富,色彩鲜明,质量较好;还有部分低层住宅,多为砖石结构,质量较差,丞需改造更新。
(2) 居住环境:新建居住区空间处理较好,绿化环境较好;旧居住区多为行列式住宅,居住空间单调乏味,绿化率较低,可识别性较差。
(3) 配套设施:新建居住区相关配套设施较完善,但大部分居住区配套设施不齐全,多为沿街底层小型商服;平房区基础设施匮乏,急需改造。
3.2 工业区现状分析
(1)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城市边缘,边缘明确,景观完整。
平谷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城市边缘新开发建设地区,以工业园区为代表。由于承接区域工业的转移重任,工业园区出现了快速发展的态势。老城区内仅有零星未搬迁的工业企业。新开发建设地区的工业园区与居住区等有明确的边界相隔,且统一规划与建设,道路等基础设施良好,形成了较好的生产环境。工业园景观比较完整。部分企业集团,继续采用生产与生活综合布局的空间模式。
(2)城区内工厂布局新旧参差,环境质量总体不高。
部分混杂在老城区内的工厂企业,建筑破败缺乏维护,环境污染严重,对城市生活秩序与城市的整体景观产生不良影响。
城市边缘新兴的工业园区,总体布局比较分散,基础设施战线过长,尚未形成规模。多数园区道路建设状况良好,但绿化较差;虽已有部分企业进入,但总体形象凌乱,开发强度不高,缺乏鲜明的风貌特征。 3.3 商业区现状分析 a) 宏观层面
(1)商业网点布局未形成完善体系。
(2)商业设施布局分散,多为沿街底商,没能形成规模效益。 (3)商业结构总体上不完善,业态单一。 (4)没有已具规模的商业区,商业氛围不浓。 (5)中心区公共空间匮乏,用地不足。
(6)与商业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严重不足,商业的带动效应以及辐射效益较差。 b) 微观层面
(1)商业建筑:主要以多层为主,建筑形式较单调,质量一般;新建的商业步行街,沿街立面处理较丰富,色彩鲜明,质量较好。
(2)商业环境:新建的商业步行街街道空间处理较好,景观环境较好;但大多数商业建筑各自为政,没有形成良好的商业氛围;广告标识牌布置散乱,缺乏统一的规划。 (3)外部空间:部分商业建筑结合广场布置,绿化较好,但缺分与之配套的街道小品,诸如公共电话亭、街灯、花坛、座椅、公益广告牌、垃圾箱等,街道空间尺度不宜人。
3.4 村庄现状分析
(1)村庄沿河流、道路网络分布,乡村用地深远宽广,生态腹地辽阔。
平谷城市空间的分布沿河流水系和区域道路向乡村地区伸展,呈现从城区到城乡结合部向乡村地区过渡的态势。乡村用地深远宽广,开发建设相对较少,为平谷城市发展提供了理想的生态腹地。
乡村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一般是,村落沿河流和道路两侧布置,建筑尺度较小,注重住宅与水,耕地,绿化的相互关系。乡村地区的存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绿楔,绿带,绿色走廊等构想的实现也是乡村地区发展的前景。 (2)城中村所占比例较大,工业、居住混杂,急需更新改造。
城中村集中分布在平谷的东部,多为平房区。建筑质量较差,基础设施老化,配套设施不完善,居住环境恶劣,阻碍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急需更新改造。 4. 体系要素 4.1 道路体系现状 a) 现状街道尺度分析
(1)城市大部分交通性道路为三块板的道路断面形式,车行道与自行车道之间有绿化带隔离,道路红线宽度较大;生活性道路大都为一块板的道路断面形式,绿化较好。 (2)宽高比(D/H)是指建筑高度与街道宽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对于一般城市的街区而言,当宽高比D/H>1 时,随着比值的增大会逐渐产生远离感,超过2 时产生宽阔感;当D/H<1 时,随着比值的减小会产生接近之感;当D/H=1 时,高度与宽度之间存在着一种匀称感,显然D/H=1 是空间性质的一个转折点。而平谷城区的大部分街道当中,D/H 的比例关系普遍偏大,通常达到3-10甚至更大,街道尺度严重失调。 b) 街道要素现状分析 宏观层面
(1)道路系统不完整,道路组织不完善,没能形成较好的城市面貌。
(2)城市干道网密度较小,交通联系不方便,断头路较多,城市交通的可达性较差。 (3)城市道路的分级不明确,道路的不同功能划分不明确。随着城市货运和汽车、自行车的迅速增长,城市的交通问题将日趋严重。
(4)交通方式单一,没有公共交通,居民生活交通不便。 微观层面
道路质量:城市交通性道路质量较好,绿化较好;但沿线开敞景观设计不够,入口节点标志性和特色不强;有部分生活性道路质量较差,缺乏绿化,道路空间尺度不够宜人。 道路绿化:车行道与非车行道以及人行道之间有绿化隔离带,绿化层次较丰富,多利用当地树种,形成了沿路的连续的绿化景观带。
沿街立面:沿街立面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道路景观不连续、完整,缺乏适当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4.2 建筑体系现状: a) 现状街道尺度分析
1.旧城内建筑质量良莠不齐,不同年代建造的建筑各自为政,没有形成良好的建筑景观。
2.质量较好的多为近年来新建的建筑,多采用新型建筑材料,注重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立面装饰的美观性;质量一般的多为上世纪末建造的“火柴盒”多层住宅,砖混结构,建筑立面缺乏设计,建筑空间单调乏味;质量较差的主要是城中村内的低层住宅,私搭乱建现象严重,建筑破败,严重影响城市景观,急需改造更新。
3.建筑在材料、结构的选择,立面的处理,形式、体量和风格的控制上没有统一的规划,缺乏独具特色的 当地建筑的风格。 b)现状建筑高度分析:
1. 建筑高度多在20米左右,城市整体尺度较宜人,但旧城内建筑高度没有统一协调,缺乏变化,没能形成错落有序的城市天际线。
2.旧城内大都为多层住宅建筑,屋顶形式以平屋顶为主,第五立面缺乏设计,不够丰富。
3.建筑高度与周围山体和水体形态等因素缺乏协调,忽略了城市空间形态与背景山体相结合,从而导致建筑物阻碍了景观视线或给人突兀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