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中学二轮专题——专题三
专题三 原因分析及影响因素类
地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能检测学生的思维过程,因而成为地理综合题的常见设问和考查形式。命题形式上,常常以区域图为信息的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通常的设问形式有“试分析××地理现象的(自然或社会)原因”“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等。 成因类试题的答题思路: 1.确定影响因子,构建因子与相关的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
成因分析要全面 2.确定成因分析角度,思路全面不偏离:
执果索因有逻辑 自然原因(气、地、水、土、生、自然资源)
原理应用要熟练 人为原因(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 3.确定原理,灵活应用
思维建模
☆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
1.纬度:决定太阳高度、某季节昼长(全年太阳辐射比较不考虑昼长) 2.大气状况——影响削弱太阳辐射的多少
(1)天气、气候:云量多少——削弱多少;日照时间 (2)大气密度(海拔):空气稀薄,削弱少,太阳辐射强。
(3)大气透明度或质量:透明度高,削弱少,太阳辐射强;反之弱。 3.坡向:阳坡>阴坡;背风坡>迎风坡。 4.坡度大小(不同坡度太阳辐射量比较)
(1)阳坡:坡度从0°至(90°-H),坡面太阳辐射增加;从(90°-H)至90°,坡面太阳辐射减少。(如下图)
(2)阴坡:坡度从0°至H,坡面太阳辐射从H减少至0°(如下图)
【例1】概括某岛年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答案】由西南向东北减少(或由东北向西南递增)。西南纬度较低太阳辐射较强; 西南处于海岛的背风坡,晴天较多太阳辐射较强。
1
荆州中学二轮专题——专题三
【例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古代阿拉伯人把今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所在地区统称为马格里布地区
材料二 下表为甲图中①②两城市各月平均日照时数表(单位:小时)。 月份 1 ① ② 5.8 8.1 2 6.5 8.7 3 7.5 9.6 4 8.5 5 9.4 6 9.6 7 8 9 8.7 8.9 10 7.6 8.8 11 6.3 8.1 12 5.8 8.0 10.2 9.9 10.5 10.7 11.2 10.2 9.5 读材料一、材料二,比较甲图中①②两城市冬季日照时数的差异,并分析原因。(10分) 【答案】差异:冬季①地比②地日照时数少
原因:①地较②地更靠近沿海;且处于迎风坡,冬季受西风影响更强,阴雨天气更多;①地比②地纬度高,冬季昼长更短 ;①地比②地海拔低,日出较晚;
【例3】地表单位面积接受的太阳辐射量随坡度不同而不同。读某山地坡面七月份太阳辐射量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山地坡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①阳坡 ②阴坡 ③迎风破 ④背风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该山地可能位于我国的( B ) A.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解析:(1)该坡面七月获得的太阳辐射量首先
随坡度增大而增加,之后随坡度增大而减少,应为阳坡,且理论值与实际相差较大,说明受大气影响大,可能多地形雨。(2)7月份受夏季风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该地可能位于我国东部地区,理论上坡面角度20°时,获得太阳辐射量最大,7月太阳辐射点大致位于15°N-20°N之间,而当地纬度大致在35°N-40°N之间。
【例4】某地研小组某时刻在北京(40°N, 116°E)测得北坡不同坡面角下的正午太阳高度值,并绘成下图。据图完成(1)~(2)题。
(1)当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位于( B ) A. 10°N, 116°E B. 20°N, 116°E C. 10°N, 120°E D. 20°N, 120°E (2)当天,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D )
2
荆州中学二轮专题——专题三
解析:(1)该坡面太阳辐射量随坡面角增大而递减至0,应为阴坡。坡面角=70°时太阳辐射为0,说明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70°。然后根据H=90-(40°-直射点纬度)=70°,得出直射点纬度为20°N。该地此时为正午,故直射点经度为116°E,选B。 (2)此时为夏季。
☆影响气温的因素
1.太阳辐射或纬度因素——分析太阳高度、昼长(根本原因)
低纬>高纬。(因为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大接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少,气温低)
2.大气状况——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强弱
(1)天气 锋面活动:主要指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对气温的影响。如冷锋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时大风降温;冷锋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暖锋相反。 天气状况:白天晴天气温> 多云、阴雨天;夜晚晴天<多云(原因:白天多云,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往往比晴天低;夜晚多云,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好,往往比晴朗的夜晚温暖;多云时,往往昼夜温差小,晴天时相反。)
(2)大气环流:冬季风加剧严寒、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增温、暖湿气流增温。 (3)大气透明度:火山灰削弱太阳辐射,气温降低。
(4)大气密度:稀薄,白天削弱少,吸热升温快;保温作用弱,夜晚降温快,日较差大。 3.下垫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影响热量的吸收和再分配
(1)海陆位置:夏季同纬度陆地>海洋;冬季同纬度海洋>陆地(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地形地势: ①海拔--因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0.6℃/100米),因此同一热量带内,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②地形类型--高大地形往往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因此山间盆地、河谷气温往往偏高。 ③坡向----山地同一高度,阳坡比阴坡气温略高
(3)地表反射率: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因其对太阳辐射的屏蔽作用和对蒸发量的影响,气温变化小于裸地。此外冰雪的反射率高,气温低(如南极洲)
3
荆州中学二轮专题——专题三
(4)洋流:同纬度暖流>寒流(暖流对流经地区有增温作用,寒流有降温作用) 4.人类活动——分析人类活动排放废气和改造地面
营林与毁林、修水库与围湖造田、城市热岛、温室效应等
☆气温日较差影响因素
1.太阳辐射日变化幅度:纬度、季节
纬度:低纬>高纬。(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日变化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 季节:一般气温日较差夏季>冬季,(因为夏季太阳高度日变化大于冬季)
(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因为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2.下垫面:海陆、地形、地面性质
海陆:日较差沿海(海洋性)<陆地(大陆性)(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地形:低凹地(如盆地、谷地)>平地>凸地(如山顶);高原>平原 思考:分析山顶日较差较谷地小的原因?
【原因:凸地(山顶)与陆地接触面积小,受到地面日间吸热、夜间放热的影响较小;凸地(山顶)风速较大,与周围自由大气热量交换迅速;夜间山坡降温快冷空气沿坡下沉,交换来谷地中较暖的空气,因此气温日较差较小。凹地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地形闭塞通风不良;夜间常为冷空气下沉汇合之处,故气温日较差大】
地面性质:由于下垫面的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沙土、 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粘土、浅色土和潮湿紧密土壤大
3.地势。不论什么地方,都是离地面越近,日较差越大,因为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 4.天气。 晴天>阴(雨)天,因为晴天时,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降温快温度低,故日较差大。大风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小。
☆气温年较差影响因素:?T年=T最热月均温? T最冷月均温
1.纬度:高纬>低纬(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原因: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的年变化幅度越大,故年较差越大]
2.海陆:同一纬度海陆相比,距海洋越近气温年较差越小,越远离海洋,受海洋的影响越小,气温年较差越大。(海洋性<大陆性)【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3.地形。一般情况下凹地、谷地>高地。海拔愈高年较差越小。 4.天气。 云雨多的地区小于云雨少的地区。 5.植被。 有植被的地区小于裸地。
【例5】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4
荆州中学二轮专题——专题三
材料 亚洲冷高压一般形成于9月份,并逐步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的天气。 受其影响,2006年9月3日至5日,四川盆地经历一次暴雨过程。下图表示 2006年9月3日20时地面气压场。
图示时间银川气温 ▲ (高/低)于成都,分析成因。(10分)
【答案】低 与成都相比,银川纬度较高;湿度较小,云量较少,大气逆辐射弱;接近冷气团的源地;成都北侧的山脉削弱了冷空气的势力;且热岛效应较强。 【例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 ”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 图7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7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8分)
【答案】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
☆降水的影响因素
1.大气环流(决定性因素)
多雨:低压带、西风、夏季风、向陆风
少雨:高压、极地东风、信风(离陆风)、大陆气团
2.海陆位置:一般沿海比内陆降水多。
3. 洋流:暖流——增湿作用,寒流——减湿作用。
4. 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干旱地区——高山相对多雨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