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代工业理念发展壮大“三粉”产业
省委省政府强调,要坚持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理论和经验都表明,这既是工业化的客观要求,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尝试就如何用现代工业理念发展壮大本地“三粉”产业这一课题谈一些浮浅的认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1、市情,县情,和镇情,2、外地成功模式3、西三十铺镇“三粉”加工的现状,我们做了哪些工作,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下步发展思路。
一、市情,县情,和镇情
阜阳市国土面积97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80万亩;人口930万,其中农业人口812万。是安徽省人口最多的市,也是全国五大民工输出地之一。通过人均GDP以及三次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2项指标的分析,阜阳市目前处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转段”过程,目前的指导思想是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打造皖西北乃至豫鲁皖中心城市,发展战略是打造六大名片:综合交通枢纽,百亿江淮粮仓,滨水园林城市,人力资源大市,煤电能源新城,商贸物流中心。
颍上县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7亿元,财政收入13.7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7.8:45.8:26.4,实现了231模式,将会为加速发展提供更强劲的支持。按照“南有风景区、北有工业基地、东有工业园区、西有农业示范区、中有文明新城区”的总体规划,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商贸为两翼,以项目和招商引资为动力,强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打造五张名片,开展“五城同创”:管仲文化城、煤电能源城、平原旅游城、滨水园林城、文明宜居城。
我们西三十铺镇位于颍上县城西15里,合淮阜高速公路、102省道横穿而过,交通便利,全镇辖9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面积51平方公里,耕地5.7万亩,人口43000人, “三粉”加工是全镇的主导产业,2009
1
年栽种春夏红芋4.2万亩,良好的种植条件、传统的加工优势,为发展“三粉”(粉面、粉条、粉皮)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全省全市上下都在招大商,大招商,抢抓机遇,全力发展工业经济,非煤工业的大形势下,我们三十铺党委政府通过分析讨论,形成共识认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谁都想引进一个世界500强的企业,通过一个重大项目的实施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但是可能性太小,既使引进之后,也不能提供其所需要的外部环境和配套服务,比如一个服装企业,就需要有货运物流和纺织,印染,纽扣等上流产业的支持。作为我们镇仍然需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吃透上情,摸清下情,顺应省市发展战略,利用好国家产业的优惠政策,找准发展的路子,我们三十铺镇的定位是:立足于当地的资源优势,走品牌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用现代工业的理念发展壮大“三粉”产业。
农副产品的加工与运作,各地都有成功的例子:阜南的黄岗柳编,郜台板鸭,颍上八里河的鸭蛋,南照大米,太和的贡椿,颍州的大田萝卜,临泉的脱水蔬菜等等,三十年改革开放探索与实践,全国各地很多地方都已经探索出了许多发展的成功模式及经验,作为我们,创新谈不上,“拿来主义”,也就是在众多模式中找到一条适合本地发展的路子学过来。
下面我们共同剖析2个农产品成功运作的例子,看看这些全国知名的品牌有什么共同之处,又会给我们哪些启示。
二、外地成功模式
(1)八公山豆腐。八公山豆腐,中外驰名,豆腐和粉丝都是农副产品,但豆腐比粉丝更不便于储存、运输。
豆腐是我国西汉淮南王刘安在炼丹中发明,“中国豆腐文化节”自1992年起,连续18年在淮南成功举办,目前八公山区先后形成3个豆腐村专业村,投资2000万元、年产量达2500吨规模的豆制品厂等5家。拥有豆制品数十种制作技术,如南豆腐(软豆腐,嫩豆腐)北豆腐(硬豆腐,老豆腐),彩色豆腐,日本豆腐(内酯豆腐)。
他们摸索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
2
一是加强行业管理,成立八公山豆腐行业商会。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处理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的推动当地豆制品产业发展。
二是制定地方标准。2005年,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协调商会及有关企业制定了豆腐制品,包括“水豆腐”的地方标准,并由市质监局发布实行。这些标准的实行,打破了豆腐制品企业标准各自为阵的局面,对于保证豆腐制品质量,为做大做强豆腐产业奠定了基础。
行业标准对于规范提升一个行业有着重要的作用。早在2006年,扬州市就制定了沐浴搓背行业的地方标准,来提升服务质量。
三是树立品牌意识。截至2008年,当地15家企业通过了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八公山”被评为安徽省名牌产品和安徽省著名商标。
四是加强科技攻关。依托食品科技院校,加大对豆制品保鲜、保质技术的研究及新产品的开发。豆腐行业商会先后与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连云港工业学院等有关院校签定了《技术合作协议书》。借助专业院校的技术优势,解决豆腐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开发市场需求的新品种。
五是加大豆腐产业宣传,还在每年举办一届的淮南豆腐文化节,挖掘和利用豆腐文化的内涵和资源,提升八公山豆腐品牌的知名度。
(2)雨润冷鲜肉
南京雨润集团投资已经在阜阳建设全省最大的年屠宰300万头生猪的加工企业,“一把刀杀猪,一口锅烫毛,一杆秤卖肉”, 凌晨屠宰清早上市,这种传统模式卖肉模式正在悄悄改变,猪肉也有了品牌,进入超市,已经被开发成五花肉、里脊肉、大排、小排等大约几十个品种。都在走精细化的市场运作模式。
冷鲜肉具有安全卫生,味道鲜美,口感细嫩,营养价值高等优点,已经成为肉类消费的新趋势。
江苏雨润集团在生产过程中从种猪培育到商品猪、饲养管理、饲料生产、疫病防治、屠宰加工、储存、运输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效而严格的管理
3
控制,使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尤其是安全卫生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及国际质量标准。
雨润冷鲜肉生产主要有五大方面的控制要点:一、选择优良的无污染的猪种;二、饲料加工;三、饲养管理;四、检测体系;五、屠宰加工。
猪在屠宰前,都会先静养一两天,只喂水,排空体内垃圾。利用低压电麻技术使猪在无痛苦中被宰杀,以免产生有害物质,同时可保持肉质鲜嫩。
从以上2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农副产品从土地带到餐桌的每个生产环节中,都会有产品附加值的产生,他们都是走品牌战略,精细化操作。通过产业化、集约化、市场化、科技化、标准化等现代工业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我们的农业产业化水平仍处在粗放初级阶段,农产品初级产品与加工品产值之比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打个比方:我们卖的是麦子,面粉,他们卖的是方便面,方便面量少了,但价格高了,利润多了。
三、西三十铺镇“三粉”加工的现状,做了哪些工作,目前存在哪些问题,及下步策略。
1、现状:
全镇已有粉丝加工厂140个,主要集中在仁和,邢庄,李海3村,仁和,李海以加工粉丝为主,邢庄以加工粉皮为主,2009年“三粉”产值达2亿多元,目前全镇有 “三粉”专业协会2个,脱毒红薯专业协会1个,规模企业3个,并均已通过QS认证,注册商标有:“仁和”,“新仁和”,“皖奇”,“鑫禾源”4个,以我们镇仁和村,邢庄村为中心,辐射邻村及周边乡镇,形成了红薯种植和“三粉”加工的产业集群。
2、“三粉”产业的发展历史
形成今天的规模,主要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群众自主生产。三十铺镇的作物种植以春红芋、一麦一红芋为主,是传统的红芋种植专业镇。上世纪50、60年代,在农民口粮严重
4
不足的情况下,“红芋稀饭、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红芋曾为群众免受饥饿做出过贡献。改革开放后,农民群众粮食问题解决了,但仅抱着大红芋增收越来越困难。粉丝加工虽然有,但仅是一家一户少量加工,除自家食用外,换点零用钱。红芋全身都是宝,可加工成淀粉、粉丝,粉渣也可作为动物饲料和化工原料。于是一些善于动脑筋、思想比较超前的能人,开始到山东、河南学习“三粉”加工技术,利用秋冬季农闲收购其他农户的淀粉,形成了专门从事“三粉”加工的小作坊,并率先解决温饱问题,成为当地的致富能人。
第二阶段,产业集聚形成。进入20世纪90年代,党的富民政策更加宽松,一部分长期从事“三粉”加工、销售的能人,凭着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感知外界的信息,已不满足于一年挣几千元、上万元的收入。主动学习加工技术,购置较为先进的加工机械,开始较大规模的加工生产,淀粉纯度、粉丝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同时也催生了一部分专门从事“三粉”销售的经纪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世纪90年代末,全镇已形成较大规模的作坊300个,专门从事“三粉”销售的经纪人150多人,部分经纪人还在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大城市及周边地区农贸市场设置了直销摊位和网点。这一阶段,彻底摆脱了以卖初加工淀粉原料和一家一户自产自销为主的历史,“仁和”等品牌粉丝开始在县内外及周边地区小有名气。
第三阶段,规模企业阶段。2005年以来,“三粉”加工遇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部分经营户发现他们的粉丝虽好,但进不了超市,特别是近2年来,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小作坊、小企业生产的产品卫生不达标、外观不好看,且“三粉”加工形成的水污染、烟尘污染也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环境,必须注重产业升级,走高标准、高质量、规模产业经营之路。他们多次到外地学习粉丝加工经验,增添设备,改进工艺,成立了 “三粉”加工协会,制定章程,对小作坊、小企业进行整合重组合并,纳入协会统一管理。
3、近期抓的2项重点工作: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