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供水问题与对策研究
2.4 供水水质标准偏低
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订的饮用水水质标准存在着项目少、标准低的差距,尤其对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检测项目更少,饮水标准制订颁布的周期较长。 2.5 水价改革不到位
当前的水价政策难以起到经济调节作用,不足以促进节约用水和污水再生利用;中水回用设施建设缓慢;水价对企业供水成本的有效约束机制尚未建立,成本和水价相互攀升,导致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 2.6.公众节水意识低
宣传教育工作薄弱,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还没有形成全社会节水的良好风气。
2.7 供水企业改革进展滞后
供水企业长期存在的体制和机制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政企、政事不分,依赖政府思想严重,核算管理粗放,缺乏节水降耗的内在动力。
城市供水问题与对策研究
3 我国城市供水对策
3.1建设引水工程,缓解水资源紧张及大力开发非传统水源
为满足城市迅速发展对水的需求,各地兴建了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城市供水体系,大大提高了这些水资源短缺城市的供水能力,有效缓解了城市各行各业及人民生活对水的需求。在沿海地区为充分利用淡水资源,采用在河流入海口处修建水库,以利用潮汐的间隙,伺机取蓄淡水供城市使用。
应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要计划和节约用水。我国水资源有限,城镇供水、农业灌溉、水利、航运等方面要有统筹合理规划, 农业灌溉要推广喷灌技术,城市供水要推广工业、生活节水的实用性技术。沿海城市可开展海水利用冲厕、消防、集中空调等技术。水利要建设“长江三门峡工程”和“长江南水北调”等工程。
非传统水源的利用包括:雨洪水,咸水(半咸水),海水以及处理废水的利用。目前雨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全国40%的人口,聚集于此,创造了6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工业用水占城市用水的80%,其中又有80%为工业冷却用水。目前美国、日本的海水取用量分别为1000和3000亿立方米/年,而我国海水取用量仅为120亿立方米/年,将处理过的海水用作淡水、工业冷却水和城市冲厕用水可节约沿海城市20%~30%的淡水资源,这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沿海城市的水资源结构,解决淡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并有助于防止海水入侵和地面沉陷等灾害。
另外,我国地下微咸水资源为277亿立方米,半咸水资源为121亿立方米,如果充分利用,可以大大缓解部分北方城市的用水紧张状况。
2002年,全国工业和城镇生活废水排放总量439.5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07.2亿吨,而我国的城市废水处理率仅为14%左右,工业废水处理率为87%,以此计算,处理后的废水量分别为61.6亿吨和180亿吨,相当于2002年重庆和福建省的用水量,将处理后的城市废水用于城市绿化,道路清洁,景观用水,工业冷却水,农田灌溉和城市冲厕用水,不仅可以节约城市水资源,还对促进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合理定价是促使其应用的重要保障。
水的开发利用已成为世界水资源开发的潮流之一,城市中的各种建筑群形成的不透水面有利于雨水的收集,每平方公里收集10mm的雨水,就可获得1万立方米的水量,城市面积越大,降水越多,收集的雨水越多,城市雨水收集不仅可以
城市供水问题与对策研究
补充城市供水,还可以减小城市的的排水负荷和下游城市的抗洪压力。 3.2 加强用水管理,合理配置水资源
多年来,我国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的水资源管理体制,造成了许多不应有的浪费和损失,应当在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基础上,对水量与水质、地表水与地下水、供水与需水、用水与防治污染,进行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并相应加强立法和执法。
依据当地水资源总量及分布,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做好城市规划,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基本保障,避免工业过度集中于市区,对于电力、化工、冶金、造纸等耗水量大的企业,应量力发展,在水资源较少的地区,应发展耗水量小的工业。建立卫星城市,是减轻城市供水压力的有效方法。
国务院颁布施行的《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对城市与农村、地表与地下水资源统一实施取水许可,有效地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同时,为促进节约用水工作,全国已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制定了用水定额。 3.3 增加供水能力,工程投资多元化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必须增加供水能力。供水工程投资多元化成为必然,民间资本和海外资本将进入供水行业。
国家计委《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建立公共产品的合理价格、税收机制,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参与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道路、桥梁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据资料统计,全国引进外资建设的给水工程项目,已列入国家计划的共129项,规模2811万立方米/日,总投资287.7亿元人民币,引用外资额为16.57亿美元。19XX年-19XX年,仅19家自来水厂引进的设备费就达1.84亿美元。 3.4 加大治污力度不断提高供水水质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越来越关注,同时合成有害污染物种类不断增加,对健康造成重要威胁。
国家建设部2005年6月起执行的《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206-2005),对水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检测项目大幅增加,由现行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
城市供水问题与对策研究
标准》(GB5749-85)规定的35项增加到93项,加上分量检测项目,总项目达101项;二是对项目的限值有更严格的要求:三是明确水质评价点为“龙头水”。
要加强城市供水水源的环境保护, 加大水源环保投资力度。完善各取水口水质监测站,健全水源环保法规和制度。
虽然我国城市水污染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形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这与我国城市内工业兴建的分散的、独立的废水处理装置部分不能正常运行以及企业没有足够的重视有关。同时,大气污染通过降水进入地表水以及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通过降水渗透至地下,也加重了城市水污染。控制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发展和推广清洁生产,在减少资源使用的同时,降低能耗,节约成本,能够取得良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进一步实行生态工业园建设,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污染排放和污染处理成本的最小化。
必须提高我国饮用水水质标准。我国饮用水水质标准不仅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 与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标准也有一定差距。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我国饮水水质标准也要与国际接轨。必须强调自来水水质的安全、稳定和可靠。净水工艺选择和设计运行参数要留有充分余地(净水构筑物要有足够的停留时间, 尽量降低净水浊度, 微量有机物越少越好)。
要加强饮用水水质与人体健康的基础研究。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每天都要喝水,喝微污染水源的自来水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喝纯水对人体有害还是有益等问题正困绕着富裕起来的人们, 因此加强饮水与健康的基础研究是大有必要的。
依靠科技进步, 对老水厂净水设备进行合理的技术改造。对微污染水源进行深度处理,对老管网进行有计划的更新改造,对室内给水白铁管用聚氯乙烯塑料管进行更新。
因此,进一步提高供水水质是供水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将采用以下技术路径予以实施:
1)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 2)富营养化水的除藻技术 3)饮用水的消毒技术 4)膜处理技术 3.5 加速水务市场化进程
供水行业管理模式从政府直接经营向 监督管理转变
城市供水问题与对策研究
? 为缓解城市水资源紧张问题,各地积极探索水务体制改革,实现涉水事务统一管理。
? 根据WTO规则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城市供水行业必须实行政企分离,建立高效率的政府监管机制和企业经营机制。政府有关部门主要做好市场的准入和退出监管,产品与服务价格监管,产品与服务质量的监管等。 供水企业将加快改革步伐
? 入世后跨国水务集团将大规模进入我国供水市场,国内供水企业要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 努力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使供水企业加强管理、严格成本控制和强化投资约束,同时加快资产重组、增强竞争能力,是供水企业改革的方向。 3.6 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 有利于供水行业的建设。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水价没有反映制水成本, 要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 理顺价格, 促进供水行业的良性循环,以利于资金积累,加强技术改造,提高水质,节约用水。
水价的制定必须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反映水资源价格和供求关系,并与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利用价格杠杆,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根据《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工作的通知》精神,水价改革要初步形成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科学的水价计价方式,努力发挥市场机制对水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
截至2009年6月底,全国有50多个城市、10个大中城市、10多个县(区、市)实施了阶梯式水价,300多个城市开征了污水处理费。城市供水初步实现由福利型向商品型的转变。 3.7 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城市节水工作开展
为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建设部于1995年起开展节水型城市的建设;自2003年起,国家水利部在甘肃张掖、四川绵阳、辽宁大连、陕西西安相继开展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开展节水型城市建设省级试点9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