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请爱惜自己的身体,给孩子做一个保护自己完善自己的榜样
让他知道只有好身体才会有幸福的生活。如果你不幸生病,一定不要让孩子感到缺少了安全,至少你的态度要乐观,要让他知道乐观的人生态度可以抵消疾病和痛苦带给生命的创伤。
7.请让孩子知道除了健康的体魄,还要拥有健康的灵魂
在孩子难过和失望的时候,交给孩子积极调节自己的方法,不要让他小小年纪就皱着眉头品尝沉默和忧伤。
8.请不要限制了孩子沟通的欲望
让孩子学会和别人沟通来快乐成长,不要让他封闭了自己,躲在自卑和自闭的矮墙边默默流泪。不要让他习惯孤独,让他学会与人相处是一件多么轻松的事情。
9.请不要在孩子得意时打击他的创造
尽管有时孩子那种“得意的创造”给成人带来了麻烦,不要让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无所适从,让他感到自己的力量,给他一个正确的展示能力的方向。
10.请学会欣赏孩子
学会给孩子最大的疼爱——灵魂平等地与孩子对话。不要让他觉得你是狱警,他是囚犯,请让他觉得父母首先是他最信任的朋友。
家长做的这一切,都会让孩子给自己的童年描绘一幅画面,然后深深烙印在他的心灵深处,成为他自己都意识不到的潜在信号,或好或坏都影响他的一生。而这幅画面的基调是家长不经意间替他完成了。
即使你不能一一做到,但至少请你这样去想,至少请你为了孩子真正的快乐来思考一下,请在他童年时给他最需要的礼物——安全感。 我们要给孩子,他所需要的安全感!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Dc0Mjg0MQ==&mid=206074956&idx=5&sn=94770fc3453b02bd42b5016e3935d164#rd 教育的七条箴言 2015-05-07
何为教育?教育究竟何为?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我发现,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现在我把我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共七点。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
第一条: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反对用功利尺度衡量教育
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教育即生长”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
“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特别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结果必然是压制生长,实际上仍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长”。生长本身没有价值吗?一个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难道不是既优秀又幸福的吗?就算用功利尺度——广阔的而非狭隘的——衡量,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不是更有希望获得真正意义的成功吗?
第二条: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用外部功利目的规范教育,无视生长本身的价值,一个最直接、最有害的结果就是否定儿童期的内在价值。
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尤其儿童期,原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然而,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个成人世界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到功利战场上拼搏。我担心,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在若干年后的社会上,童年价值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会以怎样可怕的方式显现出来。
第三条: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是西塞罗的名言。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当然,这只是一种内在自由,但是,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这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生了伟大的作用。教育就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第四条: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第四条: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这句话出自卢梭之口,由我们今天的许多耳朵听来,简直是谬论。然而,卢梭自有他的道理。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是最好的环境?第一是自由时间,第二是好的老师。卢梭为其惊世骇俗之论辩护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今天许多家长和老师唯恐孩子虚度光阴,驱迫着他们做无穷的功课,不给他们留出一点儿玩耍的时间,自以为这就是尽了做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卢梭却问你:什么叫虚度?快乐不算什么吗?整日跳跑不算什么吗?如果满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虚度,那就让他们虚度好了。
第五条: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我最早在爱因斯坦的文章中看到这句话,是他未指名引用的一句俏皮话。随后我发现,它很可能脱胎于怀特海的一段论述,大意是: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笔记,忘记了为考试背的细节,剩下的东西才有价值。假定你把课堂上所学的这些东西全忘记了,如果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剩下,那就意味着你是白受了教育。
那个应该剩下的配称为教育的东西,用怀特海的话说,就是完全渗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按照我的理解,通俗地说,一个人从此成了不可救药的思想者、学者,不管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再也改不掉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和爱好了,方可承认他是受过了大学教育。
第六条: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
教育的真谛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育智力活动的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等等,这些智力上的素质显然是不可像知识那样传授的,培育的唯一途径是受具有这样
素质的人,不妨笼统地称之为大师的熏陶。大师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另一个便是在大学里,大学应该是活着的大师云集的地方。正如怀特海所说:大学存在的理由是,拥有一批充满想象力的探索知识的学者,使学生在智力发展上受其影响,在成熟的智慧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否则大学就不必存在。
第七条: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罗素指出,一个理想教师的必备品质是爱他的学生,而爱的可靠征兆就是具有博大的父母本能,如同父母感觉到自己的孩子是目的一样,感觉到学生是目的。教师个人是否爱学生,取决于这个教师的品德。要使学校中多数教师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则必须建立以学生为目的的教育体制。(作者周国平系当代著名学者、作家)
孩子最烦的九种家教方式,看你有木有?
2015-05-04
【如果没有关注我们,请点击标题下面的“好教师”免费订阅 /查看历史消息】
第一、唠叨式
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唠叨式呀?自己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