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词解释大全(6)

2025-07-30

712、八种别解脱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正学戒、沙弥戒、沙弥尼戒、优婆塞戒、优婆夷戒、近住戒。 713、八种法:三三昧、四禅定、四无量心、五无色定、八背舍、八胜处、九次第定、十一切处。

714、八种施:八种的布施,即随至施、怖畏施、报恩施、求报施、习先施、希天施、要名施、为庄严心等施。

715、八种胜法:受持八关斋戒的人可以获得八种殊胜的功德,即不堕地狱、不堕饿鬼、不堕畜生、不堕修罗、常生人中出家得道、生欲天之上、恒生梵天、值佛请法、得菩提。

716、八种胜法:受持八关斋戒的人可以获得八种殊胜的功德,即不堕地狱、不堕饿鬼、不堕畜生、不堕修罗、常生人中出家得道、生欲天之上、恒生梵天、值佛请法、得菩提。

717、八种谬:性谬、分别谬、聚谬、我谬、我我所谬、爱谬、不爱谬、非爱非不爱谬。

718、八种法:三三昧、四禅定、四无量心、五无色定、八背舍、八胜处、九次第定、十一切处。

719、八秽:出家人购置田宅、种植耕栽、贮聚谷栗、畜养奴婢、畜养群畜、藏积金银钱宝、藏积象牙刻镂等物、藏积铜铁釜镬以自烧煮。

720、八遮:三论宗所说的八不中道。见八不中道条。

721、八□:八种的□慢。□慢是恃才傲物的意思,因其气概好像鸟类的凌高视下,故文殊问经配八□於八种之鸟:一、盛壮□,如鸱鸟。二、姓□,如枭鸟。三、富□,如雕鸟。四、自在□,如鹫鸟。五、寿命□、如乌鸟。六、聪明□,如鹊鸟。七、行善□,如鸠鸟。八、色□,如鸽鸟。 722、八轮:八正道法(河蟹)轮。 723、八堕:比丘尼的八波罗夷。 724、八辈:指四向四果的圣人。

725、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佛教的唯识学,把一心分八识。

726、八识二无我:八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即一心有八个了别作用的识。这了别作用是杂染知见,要转八识成四种清净智,才是清净正智,即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能转八识为四智,便可破我法二执,断惑证真,故称为八识二无我。

727、八识心王:心王是能缘外境的精神主体,为虑知的根本,也是识的自性,此心王含有八种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故又名八识心王。

728、八识田:所有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一切种子,都收藏在第八识里,遇到缘,就会发行现行,像是田地放下了种子就会生出果来一样,所以叫做田。

729、八识体一:所有八识的体性都是一体,这是唯识宗的异义。 730、八识体别:所有八识的体性各别不同,这是唯识宗的正义。

731、八难:八个见闻佛法有障碍的地方和情形,即: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无想天、盲聋□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後。此中地狱饿鬼畜生属三恶道,因业障太重,很难见闻佛法;北俱卢洲人,福分很大,但不晓得佛法,故不能了生脱死;无想天是外道所生的地方,那里的人也是不能了生脱死;患了盲聋□哑的人,自然见闻不到佛法;世智辩聪是世人仗著小聪明,不肯虚心修行,甚至还会毁谤佛法;生在佛出世前或是佛涅盘後,都见不到佛和听不到佛法。

732、八颠倒:凡夫的四倒与二乘的四倒,合称为八颠倒。凡夫的四倒是误认世间为常乐我净:二乘的四倒是误认永寂为涅盘,即无常乐我净。

733、八触:将获得初禅定的人的身上所发生的八种感触,即一、动触,即在坐禅的时候,身体忽然生起颤动的现象;二、痒触,即身体上发痒,好像无置身之处;三、轻触,即感到身轻如云,好像在天空中飞行一样;四、重触,即感觉身重如山,不能移动分毫;五、冷触,即感到身冷如冰;六、暖触,即感到身热如火;七、涩触,即惑到身如木皮;八、滑触,即感到身滑如脂。

734、八觉:八种的恶觉,即□觉、恼觉、亲里觉、国土觉、不死觉、族姓觉、轻侮觉。

735、八辩:八种佛所特有的辩才,即不嘶喝辩、不迷乱辩、不怖畏辩、不□慢辩、义具足辩、味具足辩、不拙涩辩,应时分辩。

736、八魔:烦恼魔、阴魔、死魔、他化自在天子魔、无常、无乐、无我、无净。 737、八缠\:无惭、无愧、嫉、悭、悔、眠、掉举、□沈。缠是烦恼的别名。

738、八法:1.又名八风。见八风条。2.地水火风为四大,色香味触为四微,人身是由四大假合而有,四大又由四微所成,

所以总称为八法。3.教、理、智、断、行、位、因、果等叫做八法,而一切的法门,都不离此八法。 739、八缠:无惭、无愧、嫉、悭、悔、眠、掉举、□沈。缠是烦恼的别名。

740、八变化:又名八神变,或八自在,即能小、能大、能轻、能自在、能有主、能远至、能动、随意。 741、卫塞日:即月圆日,佛陀降生、成道、涅槃,均在阳历五月的月圆日。

742、佛教旗:是根据佛陀成道时圣体放出六种色光制成的。即蓝色,黄色,红色,白色,橙色及以上五色混合色。 743、佛陀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成道于公元前五八八年,涅槃于公元前五四三年。 744、菩提树:因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成道,称为觉树。树叶心脏形,叶端尖长。

745、沙罗树:佛陀在拘尸那拉城的沙罗双树间涅槃。这种树的叶子是丛生的,叶长圆形,开花时期,花蕊缤纷而下,铺满地上。

746、圣客沙:是佛陀向其母宣讲佛法,由兜率天下降之地。未来佛弥勒菩萨,将在此地诞生。 747、王舍城周围有五座山,高约千余尺,总名为灵鹫山(RAJAGAHA)。王舍城因依山得名,巴利文叫做RAJAGAHA。耆窟山是灵鹫山的异名,巴利文叫做GIJJHAKUTA。

748、佛陀讲经最早的道场是古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规模最宏大的道场,是舍卫城的园精舍。 749、印度最古的佛教大学,叫做\那烂陀\,是唐玄奘法师留学的地方。 750、唐朝有三藏法师,名叫玄奘,曾冒艰险,前往印度取经。 751、东晋有法显法师,往印度取经,曾经过锡兰及南洋各地。 752、印度有两个法师最早到中国来的:是摄摩腾和竺法兰。

753、佛陀在世时,印度忠诚拥护佛法的国王是频婆娑罗王和波斯匿王。

754、佛陀灭度后,著名拥护佛法的印度国王有三位:即阿育王(亦译阿输迦王),迦腻色迦王,渴利沙王(即戒日王,他曾请玄奘法师宣讲大乘佛法,非常尊敬法师)。 755、阿育王之子玛兴达(MAHINDA)于公元前二五二年,同其妹僧迦美达,到锡兰岛米兴达礼的地方,遇见帝沙王(KING TISSA)于狩猎之时,向王宣讲佛法,帝沙王非常欢喜,请玛兴达返京城说法。不久,锡兰王国人民大部份改信佛教。而玛兴达之妹,将印度之菩提树移植锡兰,此菩提树至今仍存在,为佛教的胜迹。

756、佛教的传布分南北二支,北传佛教称为大乘教,南传佛教称为小乘教,或称原始佛教。 757、大乘佛教的区域是中国,西藏,蒙古,朝鲜,日本等地。 758、小乘佛教的区域是锡兰,缅甸,泰国,柬埔寨及高棉等地。 759、佛经结集有四次:

(一)第一次结集在王舍城灵鹫山的七叶岩(佛灭度后的九十天,由摩诃迦叶为首席,主持编辑大会,参加结集者有五百阿罗汉)。

(二)第二次结集在毗舍离城,佛灭度约百年,以耶舍长老为上首,重新扶持禁戒。

(三)第三次结集,由阿育王(ASOKA)召集,在波吒利弗多罗城(PATALLPU -TRA即现在印度八那地方)举行结集大会。时在公元前二五零年,由目犍连子帝须(MOGGALIPUTA)为上座。这次的结集,经藏、律藏、论藏,均已完备。 (四)第四次结集,是由迦腻色迦王所召集,在迦湿弥罗(现在印度的克什米尔地方)。时约在公元七十年,由婆须密(VASUMITAN)尊者为上座,这次的结集造毗婆沙论二百卷。集有部之大成。 760、佛教以黄色象徵智慧与中道,故许多比丘,多穿黄色僧衣。 761、佛教以莲花代表清净,因莲花生于污泥而不受染。

762、达(河蟹)赖喇嘛,达(河蟹)赖者,蒙古语,大海之意,谓智慧如大海。喇嘛者,西藏语,胜者之义。达(河蟹)赖喇嘛为西藏喇嘛教之教主,属黄衣派。还有班禅喇嘛,位在达(河蟹)赖喇嘛之次,统治后藏全体。

763、慧能,是中国唐代禅宗的六祖,主张顿悟禅,与北方主张渐悟的神秀大师,有南顿北渐之称。 764、天台宗将佛陀的一代教法,分为五时说法:(一)华严时,(二)阿含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法华涅槃时。

765、中国佛教十宗:成实宗,俱舍宗,性宗,相宗,天台宗,贤首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 766、何谓藏经?藏经就是佛教三藏典籍集成之总称,或称\大藏经\。

767、研究佛教何故须阅读经藏?因经藏是佛教根本典籍,佛说一切根本法义,皆摄于经藏中。

768、何谓三藏十二部?三藏即经、律、论。十二部即佛说经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⑴长行,⑵重颂,⑶孤起,⑷譬喻,⑸因缘,⑹无问自说,⑺本生,⑻本事,⑼未曾有,⑽方广,⑾论议,⑿记别或授记。

769、把十二部经,用七言四句偈说出?偈说:长行重颂并孤起,譬如因缘与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及记别。 770、中国译佛经开始于东汉明帝时,特请摄摩腾和竺法兰来中国担任此工作,共译五部经,四部失传,今所存的仅四十二章经。失传四部,即十地断结经,佛本生经,法海藏经,佛本行经。

771、空:空是佛教对世界一切事物的本性最简要的描述,是释迦世尊洞彻世界万物的结论。故《心经》开头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此。”

但社会上很多人都误解了佛教的“空”字。有人反问说:“我们每天吃的、穿的、用的,以及看到的一切,难道都是空的吗?”说这话的人也实在不动脑筋,难道我们佛教糊涂到连日常生活都搞不清楚吗?!我们说这墙是空的,难道我们不知道头撞上去会痛吗?!佛教所说的“空”,根本不是有人所认为的“不存在”的意思,也与社会上常听到的“人生到头一场空”的“空”字意思有别,“一场空”的“空”字,是得不到的意思。 佛教所说的“空”,是对世间事物变化过程的描述,准确的讲,是始终在变化、要毁坏的意思。佛教认为世上任何一种事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都是由其他事物变化而来,最后又变化为另外的事物。成、住、坏、空,是世上一切事物的本性,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坏。佛教所说的“空”,是指事物的本性是空的,而不是指事物的外相空。比如我们的一辈子,父母亲生下我们时,佛法上说是四大五蕴和合而成,按科学说法,是由碳、氢、氧之类元素构成,然后长大成人,然后衰老,最后死亡,一切都是变化的,我们的一辈子也就是在这样的变化中过去了。正是在这个意思上,我们说人生是空的。所以佛法教导我们,做人不要执着,执着就苦,就起烦恼。但也不要因为认识到人生是空的,就悲观绝望,这就落入了顽空,这也是一种固执。一个人认识到人生的空苦,而又不落入顽空,确实需要智慧。如何获得这种智慧?这正是佛教所能解决的。通过学佛,修戒定慧三学,达到改变我们空苦人生的目的。

772、妄想:妄想是佛教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它和佛性一起,处于佛教体系的中心位置。当年释迦世尊在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到底悟到什么呢?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发现了妄想,发现妄想掩盖了佛性,是一切众生沉迷不悟、流转六道的原因。经上载,释迦世尊在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时,这样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所以,我们学佛修行,要做的全部工作,就是打掉我们的妄想。妄想打掉了,佛性显现了,我们便成佛了。历史上佛教有几宗几派,只是打掉妄想的方法不同而已,比如说,我们禅宗通过参话头打掉妄想,净土宗通过念阿弥陀佛打掉妄想,天台宗通过数息止观打掉妄想,密宗通过三密相应打掉妄想,还有坐禅入定、修苦行,等等,等等,方法很多,释迦世尊还亲自为众生开设八万四千法门,但是目的只有一个:打掉妄想!

佛教认为:众生的妄想,分布在众生的八识之中。所谓八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按妄想分布的顺序来说,妄想熏染佛性,形成阿赖耶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无明种子,开始具有分别心。发展到了末那识时,便形成了“我”见,“我”执。发展到意识,便开始要这要那,加上眼、耳、鼻、舌、身五识,于是开始造业,贪图五欲,然后烦恼痛苦随之而来。因此,我们学佛修行,要打掉妄想,就是要把八识田里的妄想,一个一个打

掉。从眼、耳、鼻、舌,身五识开始打,一直打到阿赖耶识,全部打掉,只剩下佛性为止。我们平时说的修行果位,声闻四果呀,菩萨五十一地呀,实际上就是消除妄想的程度,这与我们小时候读书一样,学的知识越多,年级越高。不过修行相反,妄想越少,果位越高。

773、了生脱死:了生脱死,是我们学佛的目的。但不少人一听到“了生脱死”,就以为是长生不死,以为成佛就是成仙了,挺不错。实际上是错了。他们把佛教与道教搞混了。释迦世尊三十岁悟道,说法度众四十九年,最后还是走了。佛法认为,成、住、坏、空,是宇宙的基本法则,有生就有灭,有成就有坏。世间众生莫不如此,人也一样。佛法教导我们,不要执着,不要死死抱着这一辈子几十年不放。抱是抱不住的。我们应该首先看清楚我们抱的是什么东西,然后看看是否值得去抱,

如果值得去抱,看看能不能抱住。如果不值得去抱,就别去抱它。众生愚痴,没看清是什么东西,瞎抱。 我们说了生脱死。所谓“了生”,不是让我们了结人生,去上吊自杀,而是让我们要明了人生,明了做人一辈子是怎么回事,明了做人的道理。佛法认为,世俗人生的一辈子,就是苦,苦是苦,乐也是苦。苦事总是伴随不去,乐事总是转瞬即逝。俗语说: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这是空苦。《涅盘经》上罗列了八种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所以,世俗人生不值得执着,不值得去抱它一辈子。所谓“脱死”,不是说不死,

如果人能够不死,我们就不用学佛法了。人无不死。但我们都怕死。佛法就是要我们不要怕死,第一,怕死没用;第二,确实不值得去怕死。一个人真的明了人生,不妄执生,他就不会怕死了。越妄执于生,就越怕死。“了生”与“脱死”,是有因果关系的。所以,“脱死”就是说我们不再被死所困扰,从死的捆缚里解脱出来。

我们明了世俗人生生死之后,就不会再执着。但我们不能因此自暴自弃,认为做人反正就这么回事,爱怎么过就怎么过,这不行的,用我们的话说,这是“执空”。佛经上说,人身难得。世俗人生尽管没有意义,但一个人一辈子几十年时间,却是很珍贵的,我们通过学佛,通过努力修行,可以过上与世俗生活方式有别的另一种有意义的人生,那就是成佛。有人可能要说了,佛也是人么?是的,佛也是人,佛是觉悟了的人。所以经上说,众生是未觉的佛,佛是已觉的众生。

切不要以为成佛以后,就是坐在大雄宝殿的莲花座上,香绕烟熏,万人朝拜。不是这样的。当年释迦本尊成佛以后,还是风里来雨里去,托钵游化一生。成佛以后,人还是那个人,只是他心理状态发生了根本变化,变得明亮宁静,没有任何困扰,生机勃勃,更有活力。

774、随缘:社会上许多人对佛法可能不了解,但对“随缘”二字肯定是说得烂熟,听得烂熟。问题是,绝大部分人都对“随缘”二字误解了,绝大部分使用“随缘”二字的场合,都用错了。人们都把“随缘”当“随便”来理解,来使用,比如有些事情自己不愿做,或者做不好,就说随缘罢。在这里,“随缘”就等同“随便”。那么,后果不堪设想,人们依此推论,和尚都是“随缘”的人,也就是随便的人,和尚一个一个是懒汉,是糊涂虫。有人甚至把“难得糊涂”与佛教扯到一起去。 真是太离谱了。

大家都知道“因缘果报”。实际上,“因缘果报”和“六道轮回”是佛法的二大基础,如果说佛法是大厦,那么,“因缘果报”和“六道轮回”就是墙脚,是地基。一个学佛修行的人,如果还不能在信愿上坚信或者在理上把握“因缘果报”和“六道轮回”,而自称学佛已有多少心得,或达到何种境界,说他胡说八道有点重了,但绝对是假的;只有在信愿上坚信,或在理上把握了“因缘果报”和“六道轮回”,那么修行修起来就会自然得力,否则有劲也使不上。

一般说来,学佛修行的人,能在心愿上坚信“因缘果报”和“六道轮回”就行了。如果有心在理上把握,我希望大家请些佛经来读。这里只能非常简略地说一说。“因缘果报”和“六道轮回”是佛法对于宇宙和人生最根本的说明。佛法认为:世出世间万事万物,皆由因缘和合而成。因是原因,缘是条件,是助缘。比如,农民种麦,麦种是因,土地、阳光、雨水、农民管理等等是缘。又比如,我们做事情,我们起心动念是因,而环境条件是缘。因缘相遇起现行造业,最后

结果。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这就是报。当然,这一环的果,又是下一环的因,环环相续,无始无终。通俗地说,“因缘果报”就是事由人为,人生的苦乐,都是自己造成的。所以,佛教与命定论不一样,佛教不相信算命那一套。关于“六道轮回”,放在后篇再谈。

从上面不难看出,我们平常说的“随缘”,决不是随便、无所谓之类,而实是我们学佛修行人在俗世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要求我们随顺缘份,随顺社会环境的各种条件,去成就我们的道业。所以,我们也可以说,随缘,真是我们的处世波罗密,是佛法智慧在世间的体现。大家学佛,大家修戒定慧,若要试探大家的道行多深,境界多高,不用看什么几禅几定,也不用听什么念佛念得纯熟不纯熟,只要看看大家在俗世如何办事就知道了。一个学佛人,如果修行有所成就,他的智慧肯定有所开发,他对俗世事物肯定有所洞见,那么他在俗世办事能力肯定有很大提高。一个人学佛一辈子,学得满头雾水,什么事都不会干,他还要口口声声普渡众生,那不是被人笑话么?

在这里我特别强调一下:我们出家人学佛修行,不能老待在山里寺里。山里寺里,固然是我们成就法身的根本道场,但如果我们能做到心静不乱,我们的心身也是道场。我们自称大乘佛教,行菩萨道,那么,单靠坐、靠念,是成就不了佛教大业的。佛教大业是靠我们共同努力做出来的,想想释迦世尊,悟道以后,风里来,雨里去,托钵游化四十九年,做了多少事业。所以,我们不能关起门来学佛修行。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我们应该主动走进世间,走进众

生的日常生活,只要我们随缘而行,依法而行,这本身就是修持功夫。我希望同修们能明白,佛教不避世;佛教如果避世,早就自取灭亡了。

775、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佛法最基本的内容,也是许多学佛人感到在理上较难把握,并容易产生误解的地方。六道,指天道、人道、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

说起人道、畜生道,大家可能会感到很熟悉,人道就是我们每天在大街上、商场里碰到的人世界,畜生道就是猪呀狗呀马呀鱼呀之类;而对于天道、修罗道、饿鬼道和地狱道,许多人的想象就开始不着边际了,想象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之外还有天上世界、修罗世界、饿鬼世界和地狱世界。有些人,尤其知识分子,又认为这些都是编出来的,是迷信的东西不可信。实际上,都错了。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六道,是凡人人生的六种境界而已,也简称凡夫六界。六道只表示凡人人生六种境界的心象,佛经上描述六道的具体事象,是比喻性质的,是为了方便人们理解体悟,不幸许多人著了事相、物相,执以为这个世界以外,还有其他物化世界。所有的六道,不在我们身外,都在我们心中。故华严经上说:“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所以,迷情众生沉溺在六道受苦,就是指,一个人如果起恶心恶行,他实际上就处在地狱道上;如果起贪心贪行,他就处在饿鬼道上;如果起痴心痴行,他就处在畜生道上;如果起嗔心嗔行,他就处在修罗道上;如果起戒心戒行,他就处于人道上;如果起善心善行,他就处在天道上。通俗地说,六道就是凡人的六种人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有个别人,一看到好吃的东西马上现出贪婪的表情,吃起来狼吞虎咽,好象一辈子吃不饱一样,一看就是个饿鬼,尽管他长着个人模人样。还有一些恶人,即使在路上走,一看就知道他内心象地狱一样黑暗;那些谋财害命的恶人,就是在地狱道上行走的人。这些人不用等到来世投胎做牛做鬼下地狱,已经是现世现报了。而那些能管住自己的人,那些修十善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心神安详,内心明亮,没有挂碍,那就是人道、天道了。

根据佛法,什么人处在什么道上,都是他自招的。一个人平时想些什么,做些什么,那他就是什么样的人。用我们六道的标准来衡量,我们就知道他处在什么道上。从因果角度说,一个人处在什么道上,是果;其因,是他的心行,是他心行所造的业。我们说六道轮回,就是指凡夫俗子脱不掉凡心凡行,不能超出六道轮回,一直在六道上流转。 佛法所说的“十法界”,包括“四圣法界”和“六凡法界”。“六凡法界”就是凡夫六道。“四圣法界”指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佛法界。其中声闻法界和缘觉法界是小乘法界,菩萨法界和佛法界是大乘法界。“四圣法界”和凡夫六界一样,也是心法界,而不是物法界,不可执物相。凡夫六道在世间,佛法也在世间,“四圣法界”也是世间。人可以成佛、常住极乐境界,也可以成饿鬼、堕地狱,全取决于人的心行之中。我们厌离六道苦趣,要学佛修行,就是要求我们脱掉凡心凡行,起圣心圣行,超凡入圣,而这一切又都离不开世间平常心行之中。所以,马祖道一禅师说:“平常心是道。”

776、出世间:很多初学佛的人,都对出世间充满各种各样幻想,有的甚至执着事相物相,以为出世间是在我们生活其中的物世界以外的另一个物世界。楼台殿阁,祥云缭绕,荷花遍地,不知道这些美好的辞句,是人们对于出世间的赞叹词。为什么有些人会对出世间充满各种各样离奇幻想,实在是他们旧习气使然,仍是妄想太重。

即使是我们常说的世间,实际上也不是指我们日常生活的物世界,而是指凡夫凡心凡行的那种境。由于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已经是由凡夫凡心凡行充塞的世界,所以我们也把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称作世间。

现在不难明白,出世间在哪里?就在凡夫凡心凡行外面。出世间离我们远不远?说远也不远,就在我们的胡思乱想外边;说近也不近,我们的胡思乱想总是无边无际。出世间就在我们心中,世间亦在我们心中。超凡入圣,出世入世,都在我们心中。凡人圣人之别,不区别在外形相貌上,千万不要以为学佛成圣就怎么啦,就住大雄宝殿,坐莲花台,香烟缭绕,万人叩拜,或者形容相貌就变得稀奇古怪,挺吓唬人,这些都是想邪了。凡圣之别,只是一心之别,一念之别。别什么?凡人心乱,圣人心定。凡人做什么都心乱,想这想那,睡觉时心还乱,七梦八梦,打起坐来心更乱。而圣人内心干静得很,不管他手头上活多忙,从日出忙到日落,但他的内心始终不乱。佛经上所谓“涅?寂静”,并不是指木头人一样死气沉沉,而是指圣人内心已没有俗人那种乱哄哄、杂七杂八的东西。所以古代禅师也说,开悟成佛,“不改旧时人,只改旧时行履”。就是说,开悟成佛以后,人还是那个人,但是他的心变了,他的行为变了。他对世间一切事物都看穿了,做人非常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一清二楚,他从世俗的日常烦恼困苦纠缠中解脱出来了。仅此而已,非常平常,这就是学佛成佛对于人生的益处。 很多人都被佛吓住了,就象被当官的吓住了一样。这就错了。实际上对当官的也没什么好怕的,只要有心去奋斗,谁都可以当上官,成佛也一样,发心去成佛,也不会成不了佛的。归根到底说起来,是发心不够。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任何事都成就不了,不要说成佛。

学佛成佛难不难?对于不发心,或发心不够的人来说,当然难,就象考大学,对于不读书,或读书不用功的人,当然很难,但对于读书用心的人来说,考大学就不难,不是很多人都上了大学吗!学佛也一样。成佛又不是成给人家看的。有人总以为成佛是奇迹,而不理解成佛本是平常事。在他们眼里,成佛么,就应该 怎么样怎么样,有三十二相呀,有八十种好呀,或者肉身不烂呀,有多少多少舍利呀,真是执迷不悟的妄想!即身成佛是人生境界上的成就。

所以我们学佛一定不要著相,著相是妄想的表现。修净土也一样,所谓净土,并不是说这个世界以外还有一个净土的物世界,不是这回事。净土就在我们心中。心净就是净土。我们所构想的一切佛国佛土,全在我们心中。万法唯心。我们平时说庄严佛土,并不是说哪儿有一个象花园一样的地方需要我们去浇花植树,而是说让我们清净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上每个人内心清净,那就是人间净土。


佛教名词解释大全(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中考语文 名著导读《红岩》复习资料1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