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该山地降水量最多的地方,1月气温大约为 ( ) A.10℃ B.0℃ C.-5℃ D.-15℃ 【答案】 3.B 4.A 【解析】
3.受地形的影响,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因为是南半球,故1月气温高于7月气温,故② 表示1月气温,①表示7月气温, C、D错。④的变化与①、②的变化相反,说明④表示的是地形剖面,③表示降水量,B对,C错。故答案选B项。
4.③表示的是降水量,该山地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接近6000米。过降水量最多的点做垂线与1月份气温相交,该交点的温度则为1月气温。过该交点做横轴的平行线,找到对应的气温值,数据是10℃ ,A对,B、C、D错。
点睛:本题以南半球某区域气温、年降水量随地势变化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南半球的气温特点,气温和年降水量随地势的变化,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第一题要明确南半球7月气温低于1月气温,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迎风坡降水随海拔高度升高降水先增多在减少,最大值出现在半山腰;第二题关键在于读图,先找到降水最多的地点,然后找出该点对应的1月气温数值即可。 201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另外我国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读“全国城市道路面积和道路长度各年度变化图”,完成下列小题。
5.有关全国城市道路面积和道路长度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道路面积的增长一直比道路长度的增长速度快 B.城市道路的宽度越来越宽
C.上世纪80年代,道路长度和面积都在相对缓慢增长 D.1991 年之后,道路的长度和道路的面积不断攀升 6.推测北京市的路网分布图为 ( )
A. B. C. D.
7.关于街区制住宅与封闭式小区相比的优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街区制住宅增加了城市交通的毛细管,有利于交通拥堵的解决 B.街区制住宅与封闭式小区相比更具有安全性
C.街区制住宅可以增加公共道路和路网密度,达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D.街区制住宅能带来更多的公共空间,使邻里往来更密切 【答案】 5.A 6.D 7.B 【解析】
5.由图可以看出道路面积的增长总体比道路长度的增长速度快,但上世纪 80 年代个别年份除外,A 错误。 由道路面积的增长总体比道路长度的增长速度快,可以推断出城市道路的宽度越来越宽,B 正确。由图可以 看出,上世纪 80 年代,道路长度和面积增长相对缓慢,C 正确。1991 年之后,道路的长度和道路的面积增 长都较快,D 正确。故选 A
6.中国过去 30 多年来,城市规划建设者在努力增加道路供给的过程中,重视尺度而忽视密度,导致道路尺 度越来越膨胀,“宽马路”成为许多中国城市的典型配置。故选 D。
7.街区制住宅与封闭式小区相比,进出方便,提高了路网密度,有利于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实现内部道 路公共化,促进土地节约利用,也拉近了邻里关系。但与封闭式小区相比,并不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故选 B。
“第六产业”是指农户不仅种植农作物,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即将第一、二、三产业相加(1+2+3)或相乘(1×2×3),正好都等于6,故名“第六产业”。成都市浦江县成佳镇有着“中国西部绿茶之乡”的美誉,通过发展“第六产业”,昔日单一茶叶种植园又成为茶叶新品种培育基地、高端茶叶产业园和乡村旅游的“观光景点”,经济效益显著提升。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8.下列关于“第六产业”叙述正确的是 ( )
① 基础是农业 ② 适宜在城市推广 ③ 符合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④目的是美化环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成佳镇发展“第六产业”主要目的 ( ) ①改善茶叶品质,拓展销售的渠道 ②延长茶园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
③增加就业岗位,推动城市化进程 ④三大产业相融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8.B 9.C 【解析】
8.根据材料的提示,“第六产业”是指农户不仅种植农作物,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基础是农业,所以不适宜在城市推广,故①对,②错;通过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最终目的是提高农民收入,符合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而不是美化环境故③对,④错。故①③正确,答案选B项。
9.成佳镇通过发展“第六产业”, 把单一的茶叶种植延长到了茶叶加工和销售及“观光景点”,增加了茶叶附加值;发展乡村观光旅游,把通过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故②④正确,答案选C。
点睛:该题引进“第六产业“的概念,以我国成都市浦江县成佳镇发展”第六产业“的案例为材料,考查“第六产业”的特点以及意义,意在考查学生对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理解。(知识拓展)第六产业:20世纪90年代,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农业专家今村奈良臣,针对日本农业面临的发展窘境,首先提出了“第六产业”的概念。就是通过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即不仅种植农作物(第一产业),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与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第三产业),以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为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开辟光明前景。因为按行业分类,农林水产业属于第一产业,加工制造业则是第二产业,销售、服务等为第三产业。“1+2+3”等于6,“1×2×3”也等于6。这就是“第六产业”的内涵。
发展“第六产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振兴农业农村,改变农业发展前景,所以要坚持以农业为主体;基本做法是通过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基本趋势是让第二、第三产业附着其上,逐步使原本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变身为综合产业。可以说,“第六产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