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及生命财产安全、阻碍火灾扑救等潜在的危险因素和条件。( √ )
5、根据不安全因素引发火灾的可能性大小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的不同,火灾隐患可分为一般火灾隐患、重大火灾隐患、特大火灾隐患。( × )
6、消防安全检查的方法是指单位为达到实施消防安全检查的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和手段。( √ ) 二、选择题(四选一)
1、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 A 进行防火巡查。 (A)每天
2、公众聚集场所在营业期间的防火巡查应当至少每 B 进行一次。(B)2小时 3、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应当至少 B 进行一次防火检查。 (B)每季度 4、除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的其他单位应当至少 A 进行一次防火检查。 (A)每月 5、夜间检查是预防夜间发生大火的有效措施,重点是检查 D 以及其他异常情况,及时堵塞漏洞,消除隐患。 (D)火源、电源
6、防火巡查人员应当及时纠正违章行为,妥善处置火灾危险,无法当场处置的,应 C 。 (C)立即报告
第九章 初起火灾处置基础知识
一、判断题
1.在拨打火警电话向公安消防队报火警时,必须讲清发生火灾单位或个人的详细地址、起火物、火势情况和报警人的姓名及电话号码。( √ )
2.撤离火场途中如被浓烟所围困时,可采取低姿势行走或匍匐穿过浓烟区的方法;如果有条件,可用湿毛巾等捂住嘴、鼻或用短呼吸法,以便迅速撤出浓烟区。( √ )
3.在发生火灾疏散物资时,应先疏散受水、火、烟威胁最大的物资。( √ )
4.当灭火人员能够接近火源时,应迅速利用身边的灭火器材灭火,将火势控制在初期低温少烟阶段。( √ )
5.通常情况下,火灾现场的保护范围应包括燃烧的部分场所以及与火灾有关的一切地点。( × ) 6.建筑物因爆炸倒塌起火的现场,不论被抛出物体飞出的距离有多远,也应把抛出物着地点列入保护范围。( √ )
7、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发现火灾时,都有报告火警的义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参加有组织的灭火工作的义务。 ( × )
8、任何人发现火灾都应当立即报警。任何单位、个人都应当无偿为报警提供便利,不得阻拦报警。 ( √ )
9、人员密集场所发生火灾,该场所的现场工作人员应当立即引导在场人员疏散。( × ) 二、选择题(四选一)
1.下列关于报警的四种方法,错误的一项是 B 。 (B)向本单位专职消防队报警,等专职消防队扑救不了时,再向公安消防队报警
2.任何人发现火灾时,都应报警。任何单位、个人应当 A 为报警提供便利,不得阻拦报警。 (A)无偿
3.在拨打火警电话向公安消防队报火警时,必须讲清 D 、起火物、火势情况和报警人的姓名和所用的电话号码。 (D)发生火灾单位或个人的详细地址
4.以下对火灾报警电话描述不正确的是 C 。 (C)为了演练,平时可以拨打119
5.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通常不允许人员利用建筑物中的 C 进行安全疏散。 (C)普通电梯 6.下列四种物资在发生火灾时,首先应该疏散 C 。(C)珍贵文物
7.下列关于身上着火的处置方法,错误的一种 B 。 (B)身上着火,应尽快脱掉衣帽,快速奔跑,把身上的火焰吹灭
8.当单位灭火人员不能接近火场时,应根据着火对象及火灾现场实际,果断地在蔓延方向采取一些必要的堵截措施。下列哪种措施不能阻止火势蔓延 D 。 (D)开窗通风
11
9.火灾初起阶段是火灾扑救 B 的阶段。 (B)最有利
10.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人员可通过 A 渠道逃生。 (A)疏散楼梯 11、火灾扑灭后,起火单位应 C 。 (C)予以保护现场
2.不同的火灾有不同的控制方法。根据控制的对象不同,控制火势可分为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两种方法,下列四种方法哪种属于直接控制火势 C 。 (C)利用水枪射流、水幕等拦截火势,防止火势扩大蔓延
13、火灾报警电话是 B 。 (B)119
14、《消防法》规定:人员密集场所发生火灾, D 应当立即组织、引导在场人员疏散。 (D)该场所的现场工作人员
15、《消防法》规定:任何单位发生火灾,必须立即组织力量扑救。邻近单位 B 。 (A)可以给予支援
16、无论是义务消防人员还是专职消防人员,在扑救初期火灾时,必须坚持 A 的指导思想。 (A)“救人第一”
17、火灾扑救的基本方法主要有 D 等基本方法。 (D)堵截、快攻、排烟、隔离
18、火灾扑灭后,发生火灾的单位和相关人员应当按照 C 的要求保护现场 (C)公安机关消防机构 19、对大面积燃烧区或火势比较复杂的火场,根据火灾扑救的需要,将燃烧区分割成两个或数个战斗区段,便于分别部署力量将火扑灭,使用的火灾扑救方法是 C 。 (C)隔离
20、当灭火人员能够接近火源时,应迅速利用身边的灭火器材灭火,将火势控制在初期低温少烟阶段,使用的火灾扑救方法是 B 。 (B)快攻
21、保护火灾现场的目的是为了火灾调查人员发现、提取到客观、真实、有效的火灾痕迹、物证,确保火灾原因认定的 C 。 (C)准确性
22、火灾现场是火灾发生、发展和熄灭过程的真实记录,是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调查 A 的物质载体。 (A)认定火灾原因
23、凡与火灾有关的留有痕迹物证的场所均应列入 B 。 (B)现场保护范围
24、在火灾扑救初期,当单位灭火人员不能接近火场时,应根据着火对象及火灾现场实际,在蔓延方向设置水枪阵地、水帘, A 防火门、防火卷帘、挡烟垂壁等。 (A)关闭 25、对人员疏散方法的描述错误的是 C 。(C)自身着火,快速奔跑
26、下列不属于急于疏散的物资的是 D 。 (D)单位领导要求疏散的个人物资 27、对组织物质疏散的要求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B)受水、火、烟威胁最大的物资最后疏散
28、人员密集场所应保证安全通道畅通无阻。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D)发生火灾时,应保证在场领导首先顺利通过安全出口进行疏散
第十章 相关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一、判断题
1、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为核心,以消防法规和消防技术规范为补充,是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
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是制定其他一切法律规范的依据,也是消防法规的基本法源。 ( √ ) 3、非法携带易燃易爆危险晶进入公共场所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应当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依法进行处罚。( √ )
4、消防规章可由公安部单独颁布,也可由公安部会同别的部门联合下发。 ( √ ) 5、消防技术标准根据其性质可分为规范和标准两大类。 ( √ )
6、消防技术标准根据强制约束力的不同,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 √ )
7、根据消防法的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消防规划纳入城乡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 ) 8、消防组织的形式包括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义务消防队和志愿消防队。( √ )
12
9、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多种类型的职业介绍机构,提供就业服务。(√) 10、劳动者有劳动的义务,也有休息的权利。( √ )
11、从事特种作业的劳动者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 √ )
12、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劳动就业的重要基础。( √ ) 13、职业技能鉴定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标准参考型考试。(√) 14、禁止一般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 )
15、劳动者的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 √ ) 16、劳动者的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需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 × )
17、行政处罚是指法院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违反管理的行为所给予的惩戒和制裁。(×) 18、行政拘留是公安机关对违反消防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相对人实行的短期内限制其人身自由的处罚。( √ )
19、消防责任事故罪是指行为人违反消防管理法规,经公安消防机构通知采取改正措施而拒绝执行,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 )
20、消防责任事故罪是指行为人违反消防管理法规,经公安消防机构通知采取改正措施而拒绝执行的行为。( × )
21、失火罪是指行为人引起火灾,造成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 )
22、失火罪是指行为人过失引起火灾,造成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 )
23、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 )
二、选择题(四选一)
1、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以 C 为核心,以消防法规、消防规章和消防技术规范为补充,是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C)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2、我国现行的消防法于 C 开始施行。 (C)2009年5月1日
3、下面那种行为既是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同时又是治安违法行为 A 。 (A)谎报火警的 (D)建设工程投入使用后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依法抽查不合格,不停止使用的
4、下面那种行为既是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同时又是治安违法行为 C 。 (C)违反有关消防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销毁易燃易爆危险品的
5、 B 是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批准或颁布的有关消防工作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B)消防行政法规
6、涉及公共安全的行业标准是 C 。 (C)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办法》
7、消防技术标准根据制定的部门的不同,划分为 B 。 (B)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8、我国有关劳动问题的基本法是 C ,它是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准则。 (C)《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9、对于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 C 设定。(C)法律
10、《消防法》规定:对消防产品质量认证、消防设施检测等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出具虚假文件的违法行为,在罚款的同时,并处 B 。 (B)没收违法所得
11、对于责令停止施工、停止使用或停产停业,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影响较大的,由公安消防部门报请 D 批准,并由政府组织公安机关等部门实施。 (D)当地人民政府
12、 C 是在行政执法实践中运用最多最广泛的一种消防行政处罚形式。 (C)罚款 13、 D 是行政处罚中最为严厉的处罚手段,它是公安机关对违反消防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相对人实行的短期内限制其人身自由的处罚。(D)行政拘留
14、人员密集场所发生火灾,该场所的现场工作人员不履行组织、引导在场人员疏散的义务,情节严
13
重,尚不构成犯罪的,处 B 。 (B)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15、依法应当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进行消防设计审核的建设工程,未经依法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擅自施工的,在责令停止施工、停止使用或者停产停业的同时,可以并处 D 。 (D)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
16、违反消防安全规定进入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场所的处警告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 B 。 (B)五日以下拘留
17、单位在人员密集场所的门窗上设置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障碍物,责令改正,处C 。 (C)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18、生产、销售不合格的消防产品或者国家明令淘汰的消防产品的,由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 C 的规定从重处罚。 (C)《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19、依据行政处罚法和消防法的规定, A 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并由本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负责实施。 (A)县级
20、在消防行政处罚简易程序中,对个人处 B 以下罚款或者警告、对单位处( )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处罚可以当场进行,其他处罚不能适用简易程序。B)五十元、一千元
21、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做出 D 处罚时,当事人可以申请听证。 (D)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
22、我国《刑法》规定,对构成消防责任事故罪的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 C 。 (C)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3、我国《刑法》规定,以放火、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 D 。 (D)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第十一章 职业道德
一、判断题
1、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非强制性的约束机制。( √ ) √ × 2、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强制性的约束机制。( × ) 3、社会主义社会的从业者既是服务者,也是被服务的对象。( √ )
4、自觉地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区别与其他社会形态“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 √ ) 5、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
6、在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时,要牢记集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原则。( √ )
7、良好的消防行业职业道德能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
8、建(构)筑物消防员的职业守则内容为“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爱岗敬业、忠于职守、钻研业务、精益求精、英勇顽强;团结协作” 。( √ )
9、忠于职守是履行岗位职责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消防行业从业人员遵守职业纪律的基本要求。 (√ )
10、自觉抵制腐败和各种不正之风是对文明职工的基本要求之一。( √ )
1l、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是消防行业职业道德所倡导的基本行为规范,是消防行业从业人员必须认真履行的基本道德义务。( √ )
12、钻研业务、精益求精是对建构筑物消防行业从业人员提出的业务技术水平基本职业道德规范。( √ )
二、选择题(四选一)
1、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以 C 核心, 为原则,这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C)为人民服务为,集体主义
2、职业道德的核心思想中,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A 作为着力点。 (A)家庭美德 3、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三者之间必然会发生矛盾和冲突,
14
要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矛盾,就必须要以 C 这把尺子来衡量。 (C)集体主义
4、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以 B 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 (B)为人民服务
5、职业道德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的企业文化是把企业职工的思想和 D 放在首位的。 (D)职业道德教育
6、 B 是在特定的职业活动范围内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们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包括劳动纪律、组织纪律等基本纪律要求以及各行各业的特殊纪律要求。(B)职业纪律
7、 A 是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是从业人员上岗的首要重要条件和基本素质。(A)文明礼貌 8、 C 的具体要求是仪表端庄、言行规范、举止得体、待人热情。(C)文明礼貌
9、 D 就是要以高度的职业道德精神,在本职岗位上尽职尽责,甚至做好为消防事业献出生命的准备。(D)忠于职守
10、 B 是履行岗位职责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消防行业从业人员遵守职业纪律的基本要求。(B)忠于职守 11、 A 是正确处理从业人员之间和职业集体之间的重要首先规范。(A)团结互助 12、 C 是对人们工作态度的普遍要求。(C)爱岗敬业
13、 C 是对从业人员提出的业务技术水平基本职业道德规范。(C)爱岗敬业 14、 A 具体表现为:顽强拼搏、勤学苦练、机智勇敢、敢打必胜。(A)英勇顽强
第二篇 中级技能
第一章 消防安全检查
一、判断题
1、机关、团体、事业单位至少每半年一次防火检查,其他单位至少每季度一次防火检查。( x ) 2、电气线路发生火灾,主要是由于线路的过载、短路、接触不良、漏电等原因导致产生电弧、电火花或线路过热,引燃电线、电缆及其周围的可燃引起。( √ )
3、电缆是用于电信或电力输送,由氏我股彼此绝缘的导线构成,外面包有绝缘层和保护层的电气线路。( √ )
4、电费燃烧产生的烟雾对人无害。( √ )
5、电费隧道和电费沟水平敷设时,要每隔一定距离设防火分隔,电缆竖井为防止火灾沿竖井迅速蔓延,应沿水平楼板方向做好防火分隔。( x )
6、当电缆在楼板和墙上贯穿通过时,应用建筑材料进行严密封堵。( x )
7、消防安全标志按照标志内容分为:火灾报警和手动控制装置的标志,火灾时疏散途径标志,灭火设备的标志,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地方或物质的标志和方向辅助标志。( √ )
8、设有地下消火栓、消防水泵接合器和不易被看到的地上消火栓等消防器具的地方,应设置“地下消火栓”、“地上消火栓”和“消防水泵接合器”等标志。(√)
9、可燃粉尘,可燃纤维积落在灯泡上,不会被烤燃起火。( x ) 10、配电盘按照电流分为交流、直流配电盘两大类。(√)
11、墙壁上开关插座周围有可燃物时应采取木板垫等措施保护。( x )
12、超过60W的白炽灯、卤钨灯、荧光高压汞灯(包括镇流器)等不应直接安装在可燃装修或可燃构件上。( √ )
13、配电盘是用电设备的供电和配电的中间环节,按电压可分为照明配电盘和动力配电盘。( √ ) 14、疫有火灾报警器或火灾事故广播喇叭的地方应地设置“发声警报器”标志。(√) 15、远离消防设备存放地点的地方可不设消防安全标志。( x )
16、电弧焊接是反焊条作为电路的一个电极,焊件为另一电极,利用接触电阻的原理产生高温,并在两电极成电弧,将金属熔化焊接。( √ )
17、电焊时,电弧温度可达3000℃——6000℃,并有大量火花喷出。( √ )
18、电焊施工现场应配置灭火器以及相应消防安全防护措施,应有专人监护,操作现场应清理无关人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