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低碳经济本质上就是2. 生态文化的研究对象是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 (填空 )
相互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所有文化现象。
人与自然的3. 公民空 )
权是指公民享有的在不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中生存及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 (填
4.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提到,要实现“和解”的境界,这里所说的“和解”也就是我们今天所指的( )。 (单选 )
A和谐
5. ( )是当前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深刻的。 (单选 )
A全球化
6. 构建生态补偿机制时,注重支持西部地区特别是重要生态功能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发展替代产业和特色产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 ),发展生态环保型产业,积极构建与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力布局,推动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和要素合理流动,促进西部地区加快发展.
B循环经济
7. 党的( )明确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单选 )
D十七届五中全会
8. 森林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包括( )。 (多选 )
A涵养水源
B防风固沙
C保护环境
9. 人类必须有这样的生态精神:履行生态道德义务和责任,( ),保护地球,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德准则,人类的发展应以保护和促进生物多样性为前提。 (多选 )
B尊重自然
D善待自然
10. 通过正确处理( )同自然环境资源的关系,把生活水平由量的增长到质的增长的转变,严格控制物质资料再生产和人口的再生产规模,把人的再生产及人类生活资料的再生产建立在对自然的改造与自然的修复能力平衡的基础上。 (多选 )
A生产
C消费
D人的需求
11. 自然及其规律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和意志而独自存在的,但只有人才有意识,才能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 (判断 )
正确
错误
12. 种植业是农业结构的基础结构,它的优化处于优先地位,是生态农业的基础。 (判断 )
正确
错误
13. 生态文化价值取向在于始终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处于一种全面、和谐、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判断 )
正确
错误
14. 自然界的价值包括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判断 )
正确
错误
2. 生活垃圾指人们在日常生活过程中作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
(填空 )
3. 公共产品的两个基本特征使其自身很难排除他人染指其产生的不可分割的效益,这就使得公共产品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两个问题:公地的悲剧和搭便车问题。 (填空 )
4. 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在资源开采环节( )。 (单选 )
A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
5. 以下属于生态旅游规划内容的是( )。 (单选 )
A环境教育
B科学普及
6. 人口问题本质上是( )问题。 (单选 )
D发展
7. 健全的生态法律制度体系,既是( )的标志,也是生态保护的屏障。 (单选 )
A生态文化
B生态文明
8. 以下属于物种种群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的有( )。 (多选 )
A中性作用
B竞争作用
C抗生作用
D捕食作用
9. 环保公共服务的范围包括( )。 (多选 )
A环境资源服务
B环境政策服务
C环境信息服务
D环境教育服务
10. 政府将规划相关信息( ),并通过听证会、讨论会、问卷调查等形式让公民参与到整个建设项目的立项、环境影响测评报告的制作过程中,达到充分行使环境监督的权力。 (多选 )
A程序化
B透明化
C法制化
D公开化
11. 在把太阳能转变为生物能的绿色植物中,森林是种类最多、适应性最强覆盖面最大、周转速度最快的可更新资源。 (判断 )
正确
错误
12. 种植业是农业结构的基础结构,它的优化处于优先地位,是生态农业的基础。 (判断 )
正确
错误
13. 生态工业的指标,是工业生产过程并不是孤立的经济发展过程,而是和自然界发展过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 (判断 )
正确
错误
14. 自然创造的财富主要指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 (判断 )
正确 错误
1. 生态农业的开发和利用对象是
自然生态 资源。 (填空 )
2. 公民(填空 )
环境权权是指公民享有的在不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中生存及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
3. 公共产品的两个基本特征使其自身很难排除他人染指其产生的不可分割的效益,这就使得公共产品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两个问题:公地的悲剧和搭便车问题。 (填空 )
4. 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和关键是( )。 (单选 )
A发展
5.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提到,要实现“和解”的境界,这里所说的“和解”也就是我们今天所指的( )。 (单选 )
A和谐
6. 循环经济是一致建立在( )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单选 )
A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
7. 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 )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基础。 (单选 )
D可持续
8. 森林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包括( )。 (多选 )
A涵养水源
B防风固沙
C保护环境
9. 生态文化是人类适应生态环境而创造的文化,它包括( )、生态工程及与之相关的生态制度等。 (多选 )
A生态意识
B生态美学
C生态旅游
D生态教育
10. 推进适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中提到,污染控制和环境质量改善受制于污染( )总体调控。 (多选 )
A区域性
B方位性
C流域性
11. 所有的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判断 )
正确
错误
12. 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生态和谐社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实现人类社会自身和人对自然控制的根本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核心灵魂。 (判断 )
正确
错误
13.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自然规律为基础,以环境承载力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判断 )
正确
错误
14. 公民环境权的存在,要求人们必须对环境资源的价值进行多元考虑,合理分配不同利益团体对环境资源的价值需求。在行政规划中要确立以预防为主、持续发展的观念,促成政府与公民间的平等交流,构建现代公共治理服务理念。 (判断 )
正确
错误
2. 人类要爱护大自然,充分认识到大自然的价值决非只是人的工具价值,而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价值。人们要尊敬或敬畏大自然的内在性、独立性。 (填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