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新丝路

2025-07-28

能源新丝路〃特刊 合作共赢之路

中国石油海外业务开拓的探索与思考

20年前,按照国家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要求,中国石油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深入贯彻落实“走出去”方针,迈出海外创业的坚定步伐。 20年间,中国石油以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为己任,坚定“走出去”,积极“走进去”,努力“走上去”,国际化经营实现跨越式发展,海外油气业务步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目前,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业务扩展到全球31个国家,管理和运作着82个油气合作项目;物资装备产品出口扩大至78个国家和地区;走出去的工程技术服务作业队伍超过1000支,为60多个国家提供工程建设和工程技术服务;五大油气合作区、四大油气战略通道、三大国际油气运营中心战略布局基本完成,建立了集油气勘探开发、管道运营、炼油化工、油品销售于一体的上中下游一体化业务链。 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作业产量当量达1.0428亿吨,连续第二年突破1亿吨;权益产量当量达到5243万吨。建成输油(气)管线总长度超过1.1万公里,年输送能力超过7000万吨当量。国际贸易量突破3亿吨,贸易额达到2300多亿美元。

20年间,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国际贸易量和贸易额持续大幅增长,国际市场品牌效应日益显现,综合竞争能力和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营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实现了与合作伙伴、资源国的互利共赢,和谐发展。 20年间,具有中国石油特色的海外技术支持体系,为海外油气业务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伴随着海外业务发展成长的国际化人才队伍,成为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业务的中坚力量。

随着“十二五”宏伟蓝图的展开,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业务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朝着规模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快速前进,为进一步提升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书写新篇章。

20年弹指一挥间。从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开始,尤其进入新世纪,中国石油屡掀波澜于国际石油市场,海外事业从零起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快滚动、规模化、跨越式发展。

目前,中国石油已在全球31个国家管理和运作着82个油气合作项目,国际工程技术服务有1000多支队伍奋战在60多个国家,国际贸易范围遍及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油气作业产量当量突破1亿吨,初步建成中亚—俄罗斯、中东、南美、非洲和亚太5个海外油气合作区,构建了四大油气战略通道,初步形成上中下一体化的海外油气业务规模,全球战略布局基本形成。

中亚油气合作区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石油20年来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海外创业的一个缩影。

16年前的6月,中国石油以收购阿克纠宾公司的股份为起点,拉开了与哈萨克斯坦和中亚地区国家油气合作的大幕。

一批又一批海外石油开拓者,历经16年艰苦创业和奋力拼搏,已经在中亚地区形成油气作业产量当量3500万吨、油气通道年输送能力3900万吨的生产经营规模。其中在哈国油气作业产量当量,从1997年进入时的300万吨,跃升到最近连续3年保持的3000万吨以上。2005年12月和2009年12月分别投产的中哈原油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已累计向国内输送原油超过5700万吨,输送天然气超过600亿立方米,占国内天然气供应量近1/4,能源战略通道作用日趋凸显。中亚油气合作始

终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合作理念,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个项目被中国和驻在国元首誉为“合作典范”。

沉思既往,中国石油20年“走出去”走的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 合作共赢的轨迹:从“小舢板”到跨国“舰队”

上世纪90年代,国际石油市场风起云涌。跨国石油巨头掀起新一轮油气资源争夺,在全球抢滩占位。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使曾经豪迈告别“洋油”时代的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走出去”,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成为历史必然。

背靠国家的政治外交优势,在政府部门的鼎力支持下,中国石油手擎先锋帅旗,担当了走向海外的“先行官”。

然而,与具有百年跨国历史的国际石油公司同台竞技,甚至虎口夺食,中国石油初出茅庐。作为后来者,就要好好学,不仅学本领,还要学策略。 造船出海,务实之策。20年间,中国石油打造了“三艘船”。

先造“小舢板”,投石问路,寻找立足之地,锻炼队伍,积累经验,后图发展。“走出去”之初,中国石油先后在秘鲁、加拿大、泰国、巴布亚新几内亚、苏丹等国搞了几个小型项目。小项目投资不多,风险不大,却是“瞭望塔”和“敲门砖”。通过这些项目的运作,中国石油基本熟悉了国际环境和产品分成合同等国际惯例。 再造一支“国际船队”,组建合作项目的“国际联队”,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国际上大型投资项目都要搞“联合舰队”分散风险,中国石油既遵循国际大型投资的惯例,又不完全照搬西方油公司的模式。如苏丹项目的合作,中国石油与资源国不是简单的石油开发关系,同时还要实现与资源国经济的互动和“双赢”,为发展合作双方良好的政治关系和两国人民友谊服务。多方合作,中国石油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得到实质性锻炼和提高,为拓展国际事业积累了强大势能。

后造一艘跨国“巨舰”,以投资带动国内工程技术服务队伍走出国门。发挥整体优势是我们与西方大承包商抗衡的重要战略选择,中国石油通过海外投资铸造了跨国舰队,为国内石油工程技术服务队伍和贸易业务走向国际提供了契机。 20年来,中国石油海外创业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项目由“小”到“大”,抗风险能力由“弱”到“强”,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石油市场,开拓出自己的生存空间,

逐步走上自我积累、滚动发展之路,也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石油工业实际的海外发展之路。

合作共赢的基础:成熟技术与整体优势赢得信任

哈萨克斯坦肯基亚克盐下油田,储量上亿吨,20多年前就被发现,却因世界级难题,被几家西方石油公司先后放弃。中国石油接手后,采用石炭系先期裸眼完井和高压油气层欠平衡钻井技术,成功实践酸化技术,3年即建成200多万吨的产能。 哈国石油界为之轰动:“中国人救活了我们的油田!”

石油勘探开发是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产业,没有技术优势,何谈合作?何来共赢?

国际大石油公司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原因有三:一是有雄厚的资金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二是有技术,通过技术可以降低投资风险;三是有高素质的国际化管理人才。

中国石油成熟适用的技术当初虽分散在各个油田,但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准。以市场换技术,以技术争市场,实现互利共赢,则是中国石油对外合作的一条发展路子。

从最初秘鲁小而年逾百岁的塔拉拉油田采收率的巨幅攀升,到苏丹迈卢特盆地发现法鲁济世界级大油田,哈萨克斯坦滨里海盆地发现希望油田,20年来,中国石油把国内数十年形成的成熟配套技术与海外实际相结合,通过创新,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石油特色的海外先进适用十大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并获得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惊人成果,彰显了中国石油的技术实力,是经济效益,更是社会效益。一个个成功的实例,为中国石油赢得了口碑。资源国越来越坚定的信任目光投了过来。中国石油给资源国带来了新油田,也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合作前景。走过初期阶段的一路坎坷,中国石油开始真正参与产权投资、产权交易竞争,国际石油市场上的话语权越来越重。

实践证明,中国石油海外创业之初,选择技术作为突破口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 中国石油重组改制后形成的上下游综合一体化产业链优势,国家法定投资主体的资金优势,历经国内外双重市场洗礼的管理优势,油公司与工程技术服务双轮驱动的整体优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独特精神优势,逐步开始发挥威力。 上世纪80年代,石油公司和服务公司一体化的体制出现分离的潮流。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中国石油企业也应走石油公司和服务公司分离,搞国际流行的“油公司”的思路。但是,中国石油没有盲目跟风,最终保持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一体化体制。


能源新丝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中国灸贴行业市场前景分析预测报告(目录)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