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风云本是一条浩浩荡荡前进的大河,从未停歇。近年来随着微信、支付宝、滴滴打车等新兴产业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为许多从前的“吃香稳定”工作带来棒喝一击。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要看到此种“新生与淘汰”间的合理性,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亦是不可扭转的趋势。
在正确对待历史发展潮流的基础上,我们再来思考风云际涌下“人”的立足点与发展点。 无论是阿尔法狗秒杀大众围棋高手,还是沙特阿拉伯机器人公民“索菲亚”引发的“恐怖谷效应”,都在世界范围内对机器智能、科技发展的恐慌。但在我看来,如今的大数据、智能时代是挑战更是机遇。一系列新职业应运而生,不仅种类多样且分工更为细化。如果说“文艺复兴”将关注点转向为人,那么“智能时代”则有助于将人的关注提升至更高的品质追求上。于我们高三学生而言,可供选择的专业领域更加多元。虽一些传统工种面临淘汰,但那大多是重复性、规律性、可模仿性的工作,相对应的,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加精细化、技能化,为生活增添了更多的斑斓色彩。
以上是立足在世界范围全球进程的探讨,让我们把目光收回国内,亦会发现许多值得注意的职业闪光点。
老行当“铁锅锻造”因纪录片重回人们视野;手艺人藤椅编制技术再博取众人眼球;更有街角巷道的民间风味制作重赢人们青睐……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今日,中国的传统工艺并未因为“时代久远”而“色老珠黄”,反因“历史悠久”更具人文底蕴。此等传统工艺重焕生机给我们亦有珍贵启示:唯有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与特殊性,且与时俱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纵使风云激荡、波云诡谲,纵然时代竞争与社会焦虑与之而来,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青年要学习老子式的澄澈清静,亦要有希腊狄俄尼索斯式的郁勃汪洋,这是最为重要的心态塑造,此为其一。
其二,提升自身技能应对挑战始终是不渝真理。最后,绳其祖武,关注老祖宗的传统工艺并联系考虑自身实际以做出职业规划。
史铁生有言:生命的挫折须臾常在,挑战却不可或缺。唯有向上向善,以不断的知识更新与技能提升,方能做出合适自己且有益社会的职业选择。
“纵使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愿你我成为国家栋梁。
简评:交际写作一般饱含以下五个要素:作者、对象、目标和任务、文体(基于对象和任务的真实动态文体)、呈现(卷面、段落分布,等等)。类似于美国西北教育实验室提出来的“6+1要素”写作量表。本文基于第一段推断出的高三学生的真实问题展开了有针对性的演讲,能感觉到对象的在场和对写作的动态影响,文章丰富而富有时代感、文化感的引用无疑也是基于对象的需求,富于鼓动性和感染力。不足的是,小段落偏多,在两个层次之间未能建立起有层次的联系。(厦门一中 袁水林)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对这个时代与个人的职业规划上的一点见解,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参考,并对大家有所帮助。私认为,我们对未来职业的选择不只是考虑个人兴趣,更要与这个时代中的国家和人类命运联系在一起,做出有格局有担当的选择。
在这个云谲波诡的时代,恐怖主义与霸权主义的势力“甚嚣尘上”,基因工程和人工智
能伦理挑战着原有的人类世界分工制度。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个时代严峻的挑战和肩上的重任,但又如威尔逊所言“机遇和责任成正比”,我们也要看到改革开放和科技革命浪潮后世界舞台上的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如尼采所言,“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首先,“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应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看清这个时代的真正所需。石黑一雄在诺奖演说中说到:“这个时代必将带来许多新的,有时使人困惑的东西,我们应当对它们敞开心胸,由此才能培养并礼赞当中最好的作品。”面对时代的挑战,我们的态度应是包容大于畏惧,下一步才是如易卜生所言的“将自己锻造成器”,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时而制,我们应不断调整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储备,借着新时代这股好风之力,把我们送入理想的青云。反观现实,“斜杠青年”和多领域人才在职场上的“如鱼得水”,不正是积极适应时代所需的典例吗?
“一燕不能成春”,在这个时代选择职业的重要一点,还要和社会担当联系在一起。这个法则适用于任何时代。古有张载横渠四句胸怀天下、班固弃笔从戎,现有“当代钱学森”潘建伟和黄大年等科学家在国家需要的时刻毅然回国,帮助国家在先进领域领跑世界;有黄鸿翔放弃高薪只身前往非洲调查象牙交易,展现“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中国青年气概,可谓淋漓畅快,而传统文化的继承不仅有纪录片“章丘铁锅”,更有《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档前段时间在我们同学间大火的纪录片,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传统手艺人身上的“工匠精神”,还有许许多多为大国责任漂泊在外的工人,和为祖国科技和文化事业默默无闻的工作者,他们的职业不也令人尊敬?史怀哲曾说:“当今时代最需要那些为别人需求而忙碌的人。”哪有什么时光静好,只不过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我们选择的职业应不仅是“执业”,而更是一项“志业”,忠于本心,从一而终,无怨无悔。我们应把自己的梦想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梦中,让自己的职业成为人类大厦中的一块砖,方能避免习成百无一用屠龙之术的悲剧,真正成为被时代和社会所需的人才。
“唯有新人才配得上新国家”,在专业选择上,我们应秉持谨慎思考态度,从而积累这个新时代所需的技能,而在选择职业上,更要做个胸怀天下的“大我”,乘时代巨浪,达光明彼岸。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最后用梁启超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演讲:“天地大矣,前途辽矣,美哉我少年中国乎!”愿大家在未来的职业上都能大有可为。谢谢大家!
简评:本文值得借鉴的点非常明显:结构清晰与引证翔实。在结构上,本文开篇即提出观点,“不仅考虑个人更要考虑人类,要有格局有担当”,接着在“责任与机遇并行”的时代特点下,分“看清时代所需”和“勇担社会重任”两点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论述,最后应和文体特征进行总结式呼吁,希望大家主动积累并适应时代。段落安排清晰流畅,不拖沓啰嗦,值得学习。其二,本文引用大量名人名言作为例证证明自己的观点。相比很多单纯呐喊式的文章,本文看起来要充实很多。由此,无论是何种文体,语言积累与运用始终都是影响考场作文观感的重要因素。本文的缺点则在于,对三则材料所涉及的情境略显脱离。观点应该是由材料得出,然后再进行生发,然而本文鲜少见到与材料有关的语句,只有“铁锅”略有存在感。(厦门一中 韩莹)
以青春之我,成青春之国家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高兴可以就“时代与职业生涯规划”这一主题在大家面前进行发言。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剧变的时代,科技的快速腾飞带来了现代与传统的激烈碰撞,同时也给我们职业的选择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而与你们同作为毕业班一员的我则认为,今之青年,更应该乘时代的东风,带领中国发展走向新台阶。
诚然,过去社会中总有一些看似“铁饭碗”的职业,这些职业如电信业、银行业等无需过硬技术技巧,却是足够稳定舒适。殊不知,这样的职业实际上对人的创新意识是一种泯灭。将来随着人工智能的深入发展,这些职业必然会被科技所取代。唯有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素养,选择顺应时代趋势的职业,才会在时代的洪流中屹立不倒。
梁任公有言:“以青春之我,成青春之国家。”选择顺应时代的、社会正刚需的职业,不仅有助于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更是一种崇高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唯有选择时代需要的职业,并不断提高自己在该领域的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为国家未来发展贡献力量。正如那些正在我国科技一线前沿工作的年轻人们,他们在航空、生物、科技等行业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国家最需要他们的领域带领国家实现一次又一次的腾飞,颇有“提携玉龙”为国献身的气概。相信,他们也必将在各自的领域大展拳脚,获得人生价值的实现。
同样作为年轻人的我们,应当在这些科技工作者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着眼于时代的需求,在各种新领域里大展其鸿途,最终成为纪德口中“自己手举火把的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但是,选择时代所需的新职业并不意味着应当以牺牲传统为代价,相反,我们选择的职业一定程度上也将作用于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焕发新的生机。唯有传统文化的根基不断向纵深发展,中国这座高楼大厦才会屹立不倒。
鲁迅先生曾说:“愿今之少年都能摆脱冷气,有一份热,发一份光。”无论选择怎样的职业,都应该要为时代作出贡献,唯有集聚我们青年的力量,国家社会才会越来越好!以青春之我,成青春之国家!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简评:本文在文章开头亮明观点之后,作者对材料进行了简单的总结,说明了自己观点的来由。接下来先从正面论述“为什么要选择社会需要的职业”,接着又从反面进一步论述“选择时代所需并不能牺牲传统”,一正一反,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最后引用鲁迅先生的话对文章进行简单总结。条分缕析,清晰显明。另外,本文文体意识鲜明,始终将自己摆在同龄人的位子上,没有夸夸其谈更没有颐指气使,语气拿捏恰到好处,值得称赞。但本文的缺点也由这“恰到好处”而来,因为语气亲和,导致文章的文字感不够厚重,略显浅白。(厦门一中 韩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