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三质检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材料一:微信、支付宝、滴滴打车等的出现,使电信业、银行业、出租车行业等面临挑战,许多曾经稳定的职业已经消失或者行将消失。
材料二: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催生了许多新兴行业,出现了大量诸如数据分析师、色彩搭配师、公共营养师等新职业。
材料三:一部电视纪录片的热播,使“章丘铁锅”意外走红。铁锅锻造这一老行当迅速得到人们的追捧,传统工艺重新焕发生机。
在新时代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个人应该有着怎样的思考和选择?作为高三毕业生,请你以“时代与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在班会上发言,表达你的思考和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存在问题】
1.缺乏准确而深入的审题能力。这道作文题写作的重点和切入点是“规划”二字,首先要弄清楚“规划”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再把握“规划”的对象、谁来“规划”和为什么要“规划”,重点是为什么要“规划”,而不是怎么去“规划”。“规划”是思考与设计、权衡与...........选择,需要具备科学性和前瞻性的眼光,因而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因素,比如个人的兴趣、特长、性格、愿望和抱负等,家庭、社会和国家的需要等。所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全方位理性的思考,但题目主要引导考生把握时代本质,思考时代因素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个人如何因应时代做出理性和长远的选择,特别是个人的因应。也就是时代提出了挑战和要求,作为个体应该有怎样的回应。写作的重点在于对自我(包括个人........和青年人群体)的审视和批判,在时代要求面前,个体有着怎样的思维惰性和性格弱点,需.............
要具备怎样的能力和素养。所以“规划”二字更多的是在时代鞭策之下“规划”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和检讨自我有哪些不适应于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思维惰性与性格弱点。比如,第一则材料提到了时代的发展使一些曾经稳定而令人羡慕的职业消失,那么对于年轻人而言,在规划自我的职业生涯时是不是也有稳定和安逸的思想,是不是也缺乏长远的眼光和危机意识;再比如,第二则材料提到了在大数据时代一些新兴行业和职业的兴起,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追问,面对时代所创造的机遇和舞台,我们有没有准备好,有没有能力和素养去应对,能不能够不断地新变自我去顺应时代的潮流……
2.缺乏对材料整合与思辨的能力。三则材料从三个方面列举了在大时代巨变的背景之下,不同行业和职业的兴衰情况,是真实的案例,需要考生从中提炼和归纳相关论题,并能够发现材料中所隐含的矛盾加以思辨。写作时可以从单则材料出发,也可以两两组合,或者将三则材料进行综合。比如从第一则材料提炼出青年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应如何应对时代的危机,如何看待职业的稳定与安逸;从第二则材料提炼出青年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应有新变的思想,应有把握时代机遇的敏锐;将一、二两则材料综合,可以提炼出危机与机遇、个人发展与天下时势等论题,谈青年人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应如何融入时代、借力时代的道理;将三则材料综合,可以谈青年人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既要顺应时代有新变的思想,又
要思考应该有些怎样的坚守,才不致于被时代潮流所裹挟……每一个论题联系青年人自身的生活和思想实际都有广阔的思辨空间,而不只是静态地呈现对材料内容的解读和注水。
3.材料鲜活性与内容翔实性的欠缺。这道作文题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力图引导考生关注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大时代,思考自身的价值定位。因而在材料的引用上应突出时代内容,突出生活气息,把青年人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中的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的具体表现和存在问题表现出来,而不是迷信名人名事。更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材料来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在大时代背景之中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而非简单罗列。特别是宏大叙事和空洞说理的问题相当严重,....................考生还缺乏应有的代入感和在场感,缺乏在材料指引之下的必要的移情和联想,缺乏联系.......................................身边熟悉的事例进行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使得作文的内容不接地气,缺乏朴素的力量。后......................................面的作文教学对这方面的内容应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指导。
4.写作时的主体意识和读者意识还不够鲜明。写作主体的身份是高三毕业生,是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自己所属的青年人群体的职业生涯规划,自己和这个群体在职业生涯规划时有些什么问题或困惑应有充分认知。是在班会中面对年轻人群体作主题发言,写作时应带着虚拟读者的问题切入,体现对话感和辩驳性。比如,我们可以开笔先界定所谓“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规划”二字,然后提出具体要讨论的问题:很多人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认为就是要谋取一个长期的稳定的“铁饭碗”,那么这种想法对不对呢?或者,时代的变化淘汰了许多“铁饭碗”,很多人对此感到特别惶恐,认为规划未来有什么用呢,说不定很快就会被淘汰,那么这种想法对不对?再或者,时代是在瞬息万变,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把所有属于自我或这个时代的东西都抛弃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设计,这是写作的起点和归宿。
附一位老师的改卷记录:
简单来说,任务型作文的写作就是以具体问题(事件、现象)为“纲”,以相关的写作意识为“维”,展开逐层的分析。本次作文是由三则材料组成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中暴露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写作重心偏移
关键概念提取的错误,导致写作重心发生偏移,审题失误严重。
绝大多数考生在审题上未能贴紧材料内涵行文,提取关键词,尤其是无视命题人对三则事实材料的“使用”意图的说明,屏蔽“规划”这个核心概念,只盯住“职业、行业”两个概念,片面谈对待“行业兴替”的态度,或者以此为基点,“嫁接”到其他相关联的议题,如文化传承、科技振兴、创新发展等等。
二、关联意识淡薄
“材料关联意识”指的是材料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就本次作文而言,材料之间内在逻辑关联的缺失导致“断章取义”式立意,相当一部分考生仅仅是把其中的一则材料拿来立论,只谈文化传承,或者只关注材料一、二谈科技对行业的影响。
示例:做振兴传统文化的时代先锋。 示例:新时代下的新职业。 三、情景意识模糊
“情景意识”在本次作文中整体还是比较模糊的,除了班会发言带来的文体特征。
其中,“我”的主体意识微弱,只停留在“我”选择了职业,“我”看待职业,对“我”为什么这样做的声音微弱,行文穿鞋戴帽。
示例:在规划职业生涯时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体现时代精神。(文章结尾) 四、思辨意识欠缺
就此材料而言,思辨应是指在大国崛起这一现代背景下,从时代和个人两个层面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包括职业的选择等。结合材料列举的三则情况,考生可以从三则表面上相互对立的材料中,寻找二者的有机联系:①曾经稳定的职业式微暗示出的时代发展变化的问题;②新兴行业的出现隐藏其中的诸如经济利益诉求、国家经济硬实力的提升的问题;③传统工业、工艺重新进入公众视野隐藏的传承与坚守、实用与信仰、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的问题,等等。这样,材料的联系就在个人与时代、民族关系上从隐性上升为显性,彰显格局,体现价值观的渗透和引领。
这一点在本次试卷尤其罕见。 【考场样卷】
顺时代大潮,扬人生风帆
时代大潮奔流入海,个人的发展正处于历史的三峡,其间水域开阔却也暗潮涌动。 在瞬息万变的新时代语境下,再有远见的智者也难以望到尽头,再有定力的老者也难以忽视这滚滚而来的波涛汹涌!就如何在当下时代规划职业生涯,我有以下浅见:
包容开放,取精去芜,发现丰富多样的人生选择。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崛起,将时代列车推向生死时速的快车道。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新兴产业一夜勃起,“共享经济”曾几何时还被轻视和嘲笑,“大数据”的到来也一度被定为痴人说梦……还有无数如今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都实现了从零到繁的突跃。这就意味着,此时此刻正有无数仍不知名的事物,很有可能在明天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由此观之,怀有一颗包容的心,接受了解新兴职业,将给我们的人生规划带来更多选择。
创新求异,勇于改变,跟上时代发展的快节奏。作为中国人,我们格外清楚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弊病,“闭关锁国”的惨痛教训时刻警醒着我们“原地踏步就是退步”的通俗道理。作为人民出版社前身的商务印书馆就是顺应时代潮流,敢于创新发展的典型范例。从最初只印书不出书的小商务所,发展为今日的行业巨头,期间还遭遇敌军四次炮轰,它的成功不仅是创新驱动带来的发展生机,更重要的是坚持为国民提供思考力的不变信念。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当下时代的繁华多样中,创新的是形式与方法,不变的是初心与本质。
最后,求同存异,不妄自菲薄全盘否定传统行业,应当是在新时代新产业环境下需要我们始终牢记的。正如“章丘铁锅”的意外走红,“磨刀手艺人”的惊世之作,以及“吹糖人”、“皮影戏”的经世不衰,都彰显了传统行业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民俗风尚的绝对魅力。这是当下再高新的产品所无法取代的魅力。它们一直存在于人们记忆的最深处,是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这样的职业,绝不能被轻视,更不能被同化!而我们所要做的是给它们包上时代的外衣,例如纪录片的播出或与科技的融合。总之,我们应该铭记老行当的绝对意义,避免追求新生产业而舍弃根本,丢失初心。
时代大潮川流不息,发展道路四通八达。我们当扬起人生风帆,或逆流勇进,碰撞激情火花;或顺流而下,行稳致远!
以上是我的发言内容,感谢聆听!
简评:作为考场作文,本文的优点一是书写优美,卷面整洁;二是标题醒目,表意清晰;三是结构规范,较有条理。特别是开篇引用唐德刚语——个人发展所面临的“历史的三峡”,让人眼目一亮。但本文的缺点也很明显,把写作的重点放在“如何规划职业生涯”上,而不是为什么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着重审视和思考自身面对时代巨变所欠缺的品质和能力,特别是第三点,关于传统行业的认识,简单理解为对某一具体传统职业的坚守,这样的理解显然是浮泛的。(厦门一中 文继炬)
新时代当以脚踏实地为佐
同学们,时光飞逝,白驹过隙,眨眼间,我们已从牙牙学语的稚子蜕变为意气飞扬的少年。新时代的号角,已在我们脚下铺开一条康庄大道。正如狄更斯所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恰同学少年的我们,自应乘青云之志,弄潮时代浪尖。
善哉!吾辈生逢其时:信息勃兴的时代,大量新兴职业如雨后春笋,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个人的价值得以在更精细的领域、全新的视角中实现;人工智能带来的进化浪潮,引领着我们开拓父辈闻所未闻的世界。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这“美好新世界”中,尚有无限冲击与波折,待吾辈解决。新兴职业与科技井喷,使传统职业无以为继,信息技术构造的虚拟世界,也在冲击着原有的社会秩序:君不见出租车司机面对打车软件的无奈至同化;君不见网络论坛中甚嚣尘上的“拜金”与“仇富”。巴金老人有言:“中国固然不是一个完美的中国,但人人都有义务让她更加美好。”
诚哉斯言!国不在远处,便在脚下;志不在远方,便在心中。惟有将个人的孤岛连成大陆,中华才是富饶的家园。值得一提的是,发挥个人的价值,并不意味着强为能力之外的好大喜功,更非不切实际的自诩不凡,而应是落在实处的做眼前事,想眼前事。君不见大国工匠“李大锤”千锤百炼下的纳米精确;君不见黄大发用脚丈量土地的踏实为民,终成大发渠的汩汩清流?世人盛爱牡丹,而袁枚咏苔:“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个人的奋斗诸如米小苔花,众志成城,又何愁不见盛世牡丹?
纪伯伦曾有言:“别因行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何出发。”面对新时代的忘乎所以,物质世界丰盈,不应忘父辈筚路蓝缕时的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肯干;精神世界繁荣,不应忘孔明教导后嗣“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谨言慎行。“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时代更是思想者的时代,惟有束紧踏实与谦虚的行囊,我们才能走向充满可能的诗与远方。
南仁东执着射电望远镜的二十四年,成就的是中国天眼的耀目辉煌;塞罕坝三代人与风沙竞赛,成就的是野蛮生长的绿色神话。小人物,大成就,此时此代,可曾屡见不鲜?
亲爱的同学们,何不以梦想为到达地,以踏实为翼,来一场以青春为期的飞行? 时代不曾辜负我们,我们也莫辜负这时代。来,吾道夫先路!
简评:本文先说时代发展给个人带来的危机和机遇,再说个人因应这时代的巨变应该有脚踏实地的奋斗之功,思路基本明晰。写作时能够罗织较有时代和生活气息的材料,肯定奋斗者的价值,这是本文的亮点。但整体来看,本文依然在浅层次上滑行,比如,引用大量奋斗者的事例应该针对年轻人、针对自我在职业生涯规划时的某种缺失或困惑来议论,更重要的是,应该思考个人的奋斗和天下时势的关系,只顾埋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显然会走入歧途。另外,标题也有微瑕。(厦门一中 文继炬)
葆有职业初心,紧贴时代脉搏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风起云涌间,“互联网+”的时代已翩然而至。立足于传统与今朝交织激荡间,吾辈诚应深思时代与职业生涯规划,而使人生之船不偏不倚地挺进。以下乃一己之薄见,望能抛砖引玉,开启更多的真知洞见。
新时代的职业选择,应由“大眼界”加持。周国平先生如是语:“无所投入可悲,无所坚守可叹,二者兼有,则或可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若因现实提供的就业无法映衬心中理想,从而无所投入,无所坚守,悄然降临的,或是新兴行业的号角声。我们不需画地为牢,将自己束缚在传统观念的“铁饭碗”中。诚如毛姆呼唤忙于捡地上散落的六便士的人们抬头望见月光,梭罗鼓励人们行舟去往前人不曾抵达的水域,我们身为史怀哲笔下有“狮子般雄心”的年轻人,不应顺从“命运的理性化”,而应向大数据时代下的新行业敞开怀抱。我们的职业选择应与时代接轨,构铸青年与时代的命运共同体,去乘风破浪。纵将经历栉风沐雨的艰难征程,也勇敢地赤脚走过生活的刀锋。
新时代的职业生涯,亦需重拾自古流传的职业初心、匠人精神。南仁东用尽生命所有的光,点亮“天眼”;故宫文物修复师,将一个个细心修复文物的日子串成诗篇。无论何种职业,葆有职业初心而砥砺前行,都是必然的价值选择。随着纪录片的热播,传统工艺与传承他们的匠人渐渐回归到我们的视野。我们珍重慢的价值,米兰昆德拉曾将快与遗忘紧紧相连。“快”让人进入“与过去和未来都断裂的瞬间”,让过往的流亡者回归故土,却已失去灵魂的家园。所以我们需要记忆,记忆曾镌刻在我们文化基因中的职业精神。唯有这般,我们才能将传统踉跄脚步拉回平稳,让历史的厚重为我们的职业生涯奠定厚实的基调。
王开岭先生呼吁我们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在时代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探讨中,我们诚应让精神澄澈,携匠人精神,开创新新风貌。愿你我共同拥抱美好明天。
我的发言至此,谢谢大家!
简评:基于真实语境(在应试中表现为一种虚拟的真实情境)的交际写作是一种“以对象为中心”的“为读者”的动态语篇写作。“对象”可能存在的真实问题或真实困惑应该是写作主体的起点。在这个题目中,写作主体应该还原到真实的班会情景之中,根据材料,基于真实的生活经验和逻辑去设想对象(主要是高三的班级同学)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合情合理地帮助他们解除疑惑,从而完成基本的写作任务。本文的前文本预设中已然洞见了听众可能存在的困惑: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定位自己的职业选择。语篇由此提出了两个有价值的建议:大眼界和匠人精神。并以丰富多变的案例和富有情感和文采的语句加以阐述,虽未提出具体的职业选择,却也能句句入心,颇能发人省思。不足在于,对“眼界”和“初心”限定不足,关键之处的说理完全以事例替代。而且两点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合理建构。(厦门一中 袁水林)
立足自身,回应时代激变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古人有言:事异则备变。面对着当下高速发展的时代进程,如何处理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时代发展的关系,是每一位准高三毕业生不可逃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