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地理研究内容的“文化景观”
? 文化地理中的文化景观研究,包括不同区域文化景观的差异、形成过程以及形成
因素的研究。
? 聚落是组成文化景观的一个主要部分,文化地理学对房屋的形式、布局以及它们
同交通、建筑材料、田地类型、自然障碍和自然资源的关系等做了很多研究。
? 形成文化景观的因素很多,分析这些因素对区域研究十分重要。如斯潘塞和豪沃
思比较了3个近代农业区的农业和文化演变,得出了形成这些农业文化景观的6个要素:①心理要素,对环境的感应和反映; ②政治要素,对土地的配置和区划; ③历史要素,民族、语言、宗教和习俗; ④技术要素,利用土地的工具和能力; ⑤农艺要素,品种和耕作方法的改良等; ⑥经济要素,供求规律和利润等。对上述要素的综合分析,来划分农业文化区域。
文化起源与扩散
? 文化源地:人类重要的思想和行为最先形成的地方称为文化源地。从一个文化源
地形成若干个文化复合体,往往超出该文化区而传布到的其他文化区。如汉族的基本思想和行为在中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文化源地形成后,才传布到全中国,进而传布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
? 人类古老文化发生地即古文明中心。世界古文明中心有5处:中国古代的黄河中
下游;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印度河流域西北部的古印度;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中心;以秘鲁、墨西哥高原、尤卡坦半岛为中心的美洲印第安古文明中心。前4个为旧大陆文明,后1个为新大陆文明。
? 文化扩散:又称文化传播,是指思想观念、经验技艺和其他文化特质从一个社会
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地传到另一地的过程。
? 文化扩散对人类发展至关重要。任何一种文化要在起源地以外的地方存在和发
展,一方面必须适应该地社会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必须与该地传统文化融合。
? 文化扩散是一种空间相互作用,带有明显的地理性。 ? 文化扩散分为“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81
? 扩展扩散:在一个核心地区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观念或新创造逐步向外扩散,使得
接受这种文化的人和出现的地区越来越多(如宗教逐渐向周围国家传播)。又分为三种类型:
? 传染扩散。如同疾病传播那样不分等级地传播给每一个地区社会所有接触者。 ? 等级扩散。从最先接受的某一阶层传播到另一社会阶层的人,或通过中心地系统
从某一级城市向次一级城镇传播,或按相反的等级序列传播。
? 刺激扩散。接受者受新文化启发创造出新的文化。
? 迁移扩散:通过个人或群体的迁移活动,把新观念或新工艺带到新的地区。这种
扩散作用不仅传播距离远,而且同原文化区之间有很大间隔。
? 文化的扩散作用随着与源地距离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呈现“时间-
距离衰减”现象。
? 文化扩散会受到其他作用的影响。如边界对文化扩散起到屏障作用。边界在阻止
文化扩散时,实际上起到吸收屏障作用,有选择地让部分文化扩散通过,可称之为“可渗透屏障作用”。
文化生态学
? 文化生态学:研究某一文化群体与其所处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 ? 文化生态学认为结构相似的环境和技术,趋同于功能因果关系相似的社会组织。 ? 文化生态学发展为两个方向:一是“技术环境决定论”,认为技术是推动历史发
展的决定力量;二是通过借鉴生态系统和一般系统论思想,建立完善的生态学概念。后一种方向认为文化生态学深受控制论和生态学理论的影响(如把人口等同于复杂生态系统关系网中的任何其他动物的生存适者),试图将文化功能作为地方环境系统必须考虑的某种自我调节适应机制。
? 它过份依赖于系统类推,以及未能考虑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环境影响等,曾遭
到严厉批评。
文化空间相互作用
82
? 文化空间相互作用:又称文化(空间)整合,指区域内不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
影响、相互融合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 一种文化要素的空间分布,除了受环境中自然要素的影响外,还受其他文化要素
的影响。
? 文化地理学在研究文化地理要素时,不能忽视它与其他文化要素的空间相互作
用,应把所需研究的文化要素放在错综复杂的文化相互联系的背景中去分析。
? 例子。
? 佛教传入中国。开始时整合慢;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兴盛→北方石窟,南方佛寺;
唐→流派,玄奘法相宗;观音形象的改变。
? 元代(97年)与清代(268年)的统治。
? 中华文化与现代商业文化的关联(20世纪以来,华人在国际商界地位上升。“华
商”、“儒商”→中国传统文化)(胡兆量等,2001)
? 以仁为本,顾客至上。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现代
商务“老少无欺,顾客至上”。
? 以德为本,服务至上。左传“德义,利之本也”(中国传统文化尚道德,重伦理,
追求至德至善)→服务至上。
? 以信为本,质量至上。伦语“言而有信”→“诚召天下客,义纳八方才”,“买
卖无决窍,信誉质量第一条”。
? 以和为本,协调至上。伦语“礼之用,和为贵”,讲和谐合作,和气生财→企业
内部要群策群力,企业之间、企业和社会、国家之间,要互相依靠,互相协调。
? 中西文化的融合(摘自金庸在岳麓书院的讲学 )。
? 英国大历史学家汤恩比的名著《历史研究》结论就是西方国家已经走到尽头了。
西方世界的行为方式、思想逻辑已经行不通了,将来人类的出路就是要用东方哲学,也就是中国的哲学。中国的哲学讲究调和、合作、开放、融合。用这种方式的人类将来才有前途。我很同意他的意见。我想未来世界人类的前途怎么样呢?全世界的人类都能接受中国的哲学,开放,对任何人都不歧视,是什么国家的人都不要紧,美国人、中国人都是一回事,互相融合的,互相合作的,这样这个世
83
界,战争就可以避免,人类才有光明前途。
? 在牛津大学演讲,认为21世纪世界的中心将在中国。牛津大学很多著名的经济学
家说,中国12亿多人口,到2050年或206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上升到世界第一位,超过美国。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每年7%、8%地增长,美国每年只增长1%、2%,人口只有2亿多,中国有12亿多,如果说人均产值美国当然比中国多,但如果是算总值中国肯定比美国多,综合国力中国就会全世界第一了。人口这样多,经济这样发达,市场这样大,综合国力这样强,世界的中心向中国转移一点都不稀奇。
文化区
? 文化区的概念:具有某种共同文化属性的人群所占据的地区,在政治、社会或经
济方面具有独特的统一体功能的空间单位。文化区的概念是从地区的文化差异而来的,同一个文化区总有在文化上均一的共性,具有相似的文化特质和文化复合体。
? 文化区的类型。一般分为形式文化区和机能文化区。
? 形式文化区:一种或多种共同文化体系的人所居住的地区。区内有文化核心,即
该文化最先出现的地方,从核心向外越远则文化体系越弱,故分布区边界不明显。
? 机能文化区:在政治上、社会上或经济上具有某种机能作用的地区,如一个行政
区、教区或经济区都可视为一个机能文化区。实现机能的组织所在地即文化核心区,由于机能作用范围明显,故有明确边界。
? 还有人划分出第3种文化区,即乡土文化区或感性文化区,存在于其居民意识中
的一种“地区”概念,既无一致的文化体系,也无实现某种机能的组织,只能根据流行文化或民间文化的地区差异特征来加以划分。
? 地理学对文化区的研究:划分文化区并确定其界限,探讨当前的和历史时期的文
化区,研究文化区的演进过程及其内涵,其范围可包括全世界,也可限于个别国家或地区,都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 对于世界文化区,不同学者常划分出不同的方案。
84
? 如斯潘塞和托马斯的11个文化区方案。
图2 世界文化区(1976)
? 文化特质、文化复合体、文化体系、文化区与文化大区。
? 文化的最小单元,即文化的某个项目,不论它是人的某一行为还是使用的某一工
具,都是文化特质。
? 相关的文化特质的集合构成文化复合体,各种文化复合体包含的文化特质数目并
不相同。例如,养牛不论其用途如何,均是一种文化特质。饮用牛奶并制造和消费奶制品便是一个文化复合体;而食用牛肉并用牛拉犁、穿皮制的皮靴和皮衣,则是另一个与养牛有关的文化复合体。
? 一些相关的文化复合体集合起来,便形成一个文化体系。 ? 具有某种特定文化体系的人群聚居区就是一个文化区。 ? 若干个具有共同性的文化区可归为一个文化大区。
? 斯潘塞和托马斯提出文化大区、文化区和文化副区的划分依据,与地域等级系统
相对应。
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