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对河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既不利于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也不能满足亲水理念的 景观河道,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河道的设计理念应在确保河岸工程具有抗洪、防侵蚀 前提下, 采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人工辅助相结合的技术手段, 恢复河岸生态系统合
- 3 -
http://www.paper.edu.cn
理的内部结构、高效的系统功能和协调的内在关系。
4.4 河道修复措施
4.4.1 物理修复技术
(1)疏浚河床,清除底泥。河道底泥中的有机物在细菌作用下易发生好氧和厌氧性分 解,不仅使水中溶解氧水平降低,而且产生二氧化碳、甲烷、硫化氢等气体,使水体变黑发 臭。苏州河综合整治一期污水截流工程建成后,污染物排放得以大幅度削减, 但河流水质 并未出现预期的改善, 原因就是表层底泥中的污染物质向水中释放形成的二次污染
[18][19]
。 疏浚底泥是一种被认为整治河流最常用的方法,快速有效。河流底泥由污染物含
量较低的灰 黑色浅层混合层,污染物含量较高的黑色中层富集层和自然沉积的灰黄色深层黄泥层三段构 成。疏浚应该清除黑色富集层,以彻底消除其影响。
(2)增氧曝气。河流水体曝气复氧
[20]
是指向河流中进行人工复氧,可以是空气,也可
以是纯氧。包括移动式充氧、固定式充氧及管道式充氧3种。对河湖水的人工增氧虽可促进 有机质矿化,降低水中 COD 的浓度,但无法迁移、转化、输出其分解后的产物,又促使浮 游藻类生长繁殖,导致水体中有机质浓度反弹。物理方法疏挖底泥、机械除藻、增氧曝气、 引水冲淤等,但往往治标难治本,而且工程费用较大。
4.4.2 化学修复技术
化学治理方法
[21]
主要是采用各种化学药剂,如加入化学药剂杀藻、加入铁盐促进磷的
沉淀、加入石灰脱氮等。常用化学除藻剂主要有易溶性的铜化合物,或者鳌合铜类物质,这 些化合物对鱼类、水草等生物会产生危害甚至导致死亡,具有致癌作用,而且还可产生不可 预测的不良后遗症。用化学药剂或絮凝剂,杀灭浮游藻类,并絮凝沉淀,虽可一时降低水中 浮游藻类密度,提高水体透明度,但残存水体中的藻类残骸未移出,加速了淤积与分解矿化, 又形成无机营养盐促进水体中浮游藻类繁殖。化学治理方法虽可使水质暂时得到改善,但是 易造成二次污染。
4.4.3 生态-生物技术
生态-生物技术是国内外近年来发展很快的一种新技术,它是利用培育的植物或培养、 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 的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运行成本低廉等优点。 生态-生物方法主要包括河道曝气复氧、生物膜法、生物修复法、水生植物净化法等。
(1)生物膜技术 生物膜技术是指使微生物群体附着于某些载体的表面上呈膜状,通过与
污水接触,生物
膜上的微生物摄取污水中的有机物作为营养吸收并加以同化,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当前, 国外常用于净化河流的生物膜技术主要有砾间接触氧化法、排水沟(渠)的接触氧化法、生物 活性炭填充柱净化法、薄层流法和伏流净化法
[22][23]
。
(2)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及其他生物,将水体或土壤中的有毒有
害污染物质现场降
解为 CO2 和 H2O,或转化为无毒无害物质的工程技术
[24]
。用于污染水体治理的生物修复技
[25]
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直接向污染河道水体投加经过培养筛选的一种或多种微生物菌种;另 一类是向污染河道水体投加微生物促生剂(营养物质),促进“土著”微生物的生长
。
(3)水生植物净化法 水生植物净化法是利用水生植物的自然净化原理达到净化污水降低污染负荷之目的。其
净化原理主要为:接触沉淀作用、水生植物的根部对氮、磷的吸收作用、土壤的脱氮作用和
- 4 -
http://www.paper.edu.cn
[26]
土壤中的矿物质的吸附与离子交换作用。
5. 结论
河道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不同专业的协同合作。但河道治理仅仅是一项补 救措施,利用各种措施可以达到消除黑臭减少水体污染负荷,促进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等目 的,这并不是理想的方法,预防河流污染才是最好的措施。因此要做好的源头的保护工作, 提倡清洁生产工艺,严格控制污水的排放等。同时,河道也是景观工程,所以堤岸的保护和 建设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工程,把河涌两岸建成为绿色生态长廊和市民的休闲地。同时加强各 级领导和人们环境意识,使其意识到河流污染的危害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伍燕南. 苏州河道水污染原因及其防治对策分析[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23(1):
66~70.
[2] 林涛, 谢振华. 绍兴市环城河水污染现状与对策研究[J]. 水污染防治, 2006, 5: 44~46.
[3] 官宝红, 吴国华, 曾爱斌等. 京杭运河杭州段水污染源特征与截污措施建议[J]. 城市给排水, 2005, 31(2):
1~5.
[4] 钱德琳, 鲁晶玲. 北京市河道存在的问题极治理对策[J]. 水利工程建设, 2005, 15: 50~51.
[5] 陶岩英, 蒋芳华. 嘉兴市水污染问题及其防治对策[J]. 嘉兴学院学报, 2005, 17(2): 37~40.
[6] 杨志云, 陈利达, 余雪丰. 慈溪市城区河道综合整治对策[J]. 浙江水利科技, 2004, 6: 51~52
[7] 颜京松, 王美玲. 城市水环境问题的生态实质[J]. 现代城市研究, 2005, 4(8): 7~10.
[8] 方红卫. 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建设[J]. 太原科技, 2004(3): 6.
[9] 温灼如, 苏逸深, 刘小清等. 苏州水网城市暴雨径流污染的研究[C], 水文水资源论文选, 北京: 水利电 力出版社, 1987.
[10] 建设部关于全国污水处理情况通报[J]. 给水排水动态, 2005, 5: 7~8.
[11] 叶公键, 王贵生. 苏州市中心城区完善污水管网工程总结[J]. 中国给水排水, 2006, 22(14): 26~28.
[12] 高廷耀, 顾国维. 水污染控制工程(上册)[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13] Gromaire-Mertz MC. Contribution of different sources to the pollutant of wet weather flow in combined
sewers[J]. Wat.Res., 2001, 35(2):521~533.
[14] 王新军, 罗继润. 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中生态护岸建设初探[J]. 复旦大学(自然科学版)2006, 45(1): 120~126.
[15] 夏继红, 严忠民. 生态河岸带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 32(3):
252~ 255.
[16] 尹 炜, 李培军, 可 欣等. 我国城市地表径流污染治理技术探讨[J]. 生态学杂志, 2005, 24(5): 533~536.
[17] 陈庆锋, 单保庆, 尹澄清等. 利用生态混凝土控制城市坡面暴雨径流污染试验研究[J]. 环境污染治理 技术与设备, 2006, 7(11): 26~28.
[18] 陈伟, 徐左正, 叶舜涛. 苏州河支流综合整治工程[J]. 给水排水, 2002, 28(2): 32.
[19] 唐礼智, 汤建中. 上海市苏州河段水质污染综合治理研究[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1, 17(4): 82~84.
[20] 徐续, 操家顺. 河道曝气技术在苏州地区河流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 水资源保护, 2006, 22(1): 30~33.
[21] 栾兆坤, 宫小燕, 黎泽华等. CEPT 技术处理污染河水的研究王曙光[J]. 中国给水排水, 2001, 17(4):
16-18.
[22] 田伟君, 翟金波. 生物膜技术在污染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 环境保护, 2003, 8: 19-21.
[23] 何旭升, 鲁一晖, 章青等. 河流人工强化净水工程技术与净水护岸方案.水利水电技术, 2005, 36(11):
-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