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的阶与其元的阶之间的关系(4)

2025-11-04

石家庄铁道学院毕业论文

阶为4的只有A1,A32?2?阶为5的只有A2,A4,A6,A8,??,5?5?5?5?

可见,在这样一个无限群里,每个元的阶均有限.

3.2.3 G为无限群,G中除单位元外,既有无限阶的元,又有有限阶的元 这样的例子我们以前也有举过,像例7的非零有理数乘群.在这个群中,除单位元1的阶为1外,-1的阶为2,而其余每个元都是无限阶的.

4 群的阶与其元的阶之间的关系

在由于在无限群中,|G|=?.此时,群的阶与其元的阶之间的关系没什么意义.故本节主要探讨在有限群中,群的阶与其元的阶之间的关系.

4.1 拉格朗日(Lagrange)定理

在有限群中,关于群的阶与其元的阶之间的关系,有著名的拉格朗日定理.

4.1.1 拉格朗日定理

引理1.一个子群H与H的右陪集Ha之间都存在一个一一映射. 证 ?: h?ha.

是H与Ha间的一一映射.因为:

1) H的每一个元h有一个唯一的象ha; 2) Ha的每一个元ha是H的元h的象; 3)假如h1a?h2a,那么h1?h2,证毕.

引理2.假定H是一个有限群G的一个子群.那么H的阶n和它在G里的指 数j都能整除G的阶N,并且N=nj.

证 G的阶N既是有限,H的阶n和指数j也都是有限正整数.G的N个 元被分成j个右陪集,而且由引理1可知,每一个右陪集都有 n个元.所以N=nj.

因为N的指数就是N的陪集的个数,我们显然有商群GN的元的个数等于N的指数.当G是有限群的时候,由引理2可知

G的阶N的阶?GN的阶?[G:N].

定理5(Lagrange定理).一个有限群G的任一个元a的阶n都整除G的阶. 证 a生成一个阶是n的子群,由引理2知,n整除|G|.证毕.

例11.我们还是看例5中的S3和其子群H={(1),(12)}.S3的阶为6,H的阶为2,H的指数是3,2和3果然整除6,并且6=2×3.

11

石家庄铁道学院毕业论文

S3 的

6个元是(1),(12),(13),(23),(123),(132).它们的阶是1或2或3.而

整数1、2、3都整除整数6.这当然验证了著名的Lagrange定理.

4.1.2 相关结论

运用拉格朗日定理,我们可得以下几个较好的结论. 结论7.阶为素数的群为循环群.

证 不妨假设|G|=P(P为素数).任取元素a(a?e),则由Lagrange定理可知,

a|P.又因为a?1,所以a?P.所以G??a?,为循环群,证毕.

结论8.阶为Pm的群(P为素数)一定包含一个阶为P的子群.. 证 任取一元素a(a?e),假设|a|=n,则由Lagrange定理可知,

n|P,又由于P为素数,所以n?P(1?j?m)m.

若j=1,则n=P.就是群的一个P阶子群. 若j>1,则

je?a故|aP(j-1)Pj?(aP(j-1))?e.

p|?P,所以?aP(j-1)?就是G的一个P阶子群.证毕.

结论9.阶为6的交换群必为循环群.

证 不妨假设|G|=6,任取G中元素a(a?e),设|a|=m,则由Lagrange定理可知,m|6.所以m可取2或3或6.

①若m=6,则G=是循环群.

②若m=2,则为G的一个2阶循环子群.但由于G为交换群,故G?a?作成一个商群,由于|G?a?|?3,由结论7可知群G?a?为一个循环群.

故可设G?a???b?,其中|b|?3.由于|b|?1,|b|也不为2(否则,有(b)?e,从而23|2.矛盾).则由Lagrange定理可知,|b|=3或者6.

若|b|=6,则G=为循环群.

若|b|=3,则由于|a|=2,而(2,3)=1,故由结论3可知,|ab|=6,从而G=为循环群.

③若m=3,由于2和3的地位一样,所以②的讨论包含了③的讨论. 总之,G为循环群.

容易验证该结论条件中的交换群是必要的.因为例5中的三次对称群的阶为6,但其不是交换群,并且它不是循环群,因为其中没有阶为6的元素.

有了这个结论,我们很容易得下面的推论.

推论:pq阶交换群必为循环群,其中p, q为互异素数.

证 因为|G|=pq,任取G中元素a(a?e),设|a|=m,则由Lagrange定理可知,m|pq.所以m可取p或q或pq.

①若m=pq,则G=是循环群.

②若m=p,则为G的一个p阶循环子群.但由于G为交换群,故G?a?作成一个商群,由于|G?a?|?q,由结论7可知群G?a?为一个循环群.

故可设G?a???b?,其中|b|?q.由于|b|?1,|b|也不为p(否则,有(b)?e,从而p

.则由Lagrange定理可知,|b|=pq或者q. q|p.矛盾)若|b|=pq,则G=为循环群.

12

石家庄铁道学院毕业论文

若|b|=q,则由于|a|=p,而(p,q)=1,故由结论3可知,|ab|=pq,从而G=为循环群.

③若m=q,由于p和q的地位一样,所以②的讨论包含了③的讨论.有兴趣的读者可再推导一次,增强自己的推理能力.

总之,G为循环群.

结论10.在循环群中,除去单位元外,其余元素的阶都相同且有限当且仅当该循环群的阶为素数.

证 ?设|G|?P(P 为素数,为G循环群,不)妨设G??a则?,|a?|.P则由结论2可知, |a|??iP(P,i)?P (i?1,2,?P-1).故得证.

i)设G为循环群,且G的阶为合数,即|G|?M?N(M,N均为大于1的正M数).又不妨设G??a?,则|a|?M?N,由结论2可知,|a |?N.这就与题设矛盾.ii)设G为循环群,且G的阶为?,则由结论5知,G同构于整数加群.而在整数加群中,除去单位元1的阶为1外,其余元素的阶均为无限.由同构可知,G也由此性质,故与题设矛盾.

4.2 有限交换群的结构定理

本节我们将看到非常漂亮完整的有限交换群的结构定理.由此,我们将具体地理解到什么是群的结构理论.在本节中G表示交换群,群的运算记作加法“+”,简称加群.

4.2.1 有限交换群的结构定理

前面我们有了内直和与外直积的定义,下面来简要介绍有限交换群的结构定理.由于篇幅问题,我们不作证明,供读者欣赏,有兴趣的读者可见参考文献[4].

定理6.(有限交换群的结构定理):有限交换群G可唯一分解为素数幂循环群的直和,若|G|?p1mp2m?ptm,pi是不同素数,则

12t 1)G?G11???G1s1???Gt1???Gtst,其中Gij是阶为piij的循环群;2)自然数集 (p111,?p1mm1s1m,?,ptt1,?ptmmtst)由群G唯一确定.

这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结构定理.读者可以把它和算术基本定理相比.那里表示

任意整数的基本构件是“素数”,构造方法是“乘积”,而这里则是:表示有限加群的基本构件是“素数幂阶的循环群”,构造方法是“直和”.在整数论中,自然数n的分解是

mmmn?p1p2?pt,

则在交换群论中,有限加群G的阶n的分解将是

12t.

如果把n的因数和G的子群相类比,我们可以容易地证明下面的推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证明一下.

推论:G是有限加群,|G|=n,而m|n,则G中必有阶为m的子群.

n?p1?p11m11m1s?ptmt1?ptmtst13

石家庄铁道学院毕业论文

4.2.2 相关例子

m我们称每个pi为群G的初等因子,而其全体{p1m,?p1,?,pt,?pt的初等因子组.

例12.在同构的意义下, 给出所有8阶交换群.

3解 用Cn表示n阶循环群.由于8?2,故 8阶交换群3个,即

32{2},{2,2},{2,2,2}

从而相应地,在同构意义下8阶交换群共有3个,即

C8,C2?C4,C2?C2?C2

另外,对于8阶群,我们这儿举一个非交换群的例子. 设A是由以下8个矩阵所组成的集合.

111t1mijm1smtst}为群

?1???0?i???00??,1?0??,?i??0???1?0???i?1??,0?i?2?.(其中i??1)0?

规定A里面的乘法为普通乘法,则A对于该乘法显然满足G1—G4,做成一个群.但它是一个非交换群.因为

?0??ii??0???0??1?1??i???0??00??i????i??00??0????i??1?1??0???0???i?i??. 0?例13.在同构的意义下,利用不变因子给出所有72阶交换群.

32解因为72=2?3,故72阶交换群的初等因子共有6种,即

{2,2,2,3,3},{2,2,2,3},2{2,2,3,3},{2,2,3},222{2,3,3},{2,3}.323

于是相应的不变因子组也有6种,即

{2,6,6},{2,2,18},{6,12},{2,36},{3,24},{72},

从而相应地,得互不同构的所有72阶交换群共有6个,即

C2?C6?C6,C2?C2?C18,C6?C12,C2?C36,C3?C24,C72..

小结:本论文先介绍了群及有关群的定义,然后着重讨论了有限群、无限群中元的阶的概念、群的阶与其元的阶之间的关系,并举了一些典型实例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介绍了著名的有限交换群的结构定理,以及它的典型实例.

14

石家庄铁道学院毕业论文

参 考 文 献

[1] 刘木兰、冯克勤编,群论,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2,前言. [2] 邓应生译,群论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绪论. [3] 张禾瑞著,近世代数基础,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 [4] 刘绍学编,近世代数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 熊全淹编,近世代数,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4.

[6] 聂灵沼,丁石孙编,代数学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7] Shafarevich I R Basic Notions of AlGebra, Encyclopedia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Berlin:SprinGer-VerlaG, 1990.

[8] 万哲先编,代数和编码(修订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9] Artin M .AlGebra.EnGlewood Cliffs:Prentice-Hall,1991

[10] Nikulin V,Shafarevich I R. Geometries and Groups. BeijinG: SprinGer-VerlaG,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9.

[11] 潘承洞,潘承彪编,初等代数数论,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

[12] 杨子胥,宋宝和编著,近世代数习题解,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3] 杨子胥,近世代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4] 吴品三,近世代数,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 [15] J.S.Rose,A course on Group theory,1978.

[16] 杨子胥,关于循环环及其幂等元,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985,3.

15


群的阶与其元的阶之间的关系(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