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就业便民连锁配送中心网络建设工程(3)

2025-08-03

第五章 市场预测与建设规模

5.1 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及现状

在解放后的几十年里,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并建立了以“三级批发、四级零售”的物资分配调拔为主要形成的销售网络,批发业支配着以分散为特征的零售业。80年代初,国家商业企业从开始实行独立核算到实行经营承包后,中国传统的商业格局开始逐步发生变化。进入90年代初,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商品流通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到1996年底,零售商业网点已发展到1396.3万家,比上年增长67万家,比“八五”第一年的1990年增长60.3%,从业人员已发展到31892万人,比上年增长194.1万人,比1990年增长52.5%,商业产值5560.3万元,为1990年的4倍。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商业的发展呈现两个明显特点:一是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零售业网点看,非公有制商业已占全部零售网点的93.4%。据统计,截至1996年底,国有零售网点为258万个,占全社会的4.8%。而私营经济、个体经济、股分制经济、外商及港、澳、台独资合资企业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到1996年底,这些经济成份所拥有的零售商业网点分别比上年增加31%,6%,71.2%,220%。非国有经济已成为零售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非公有制商业占社会总额的比重由2.1%上升到53.4%;二是经营组织形态呈现出多样化,各地大中城市先后出现了超级市场、购物中心、家居中心、便利店、会员制价格俱乐部、仓储式商城、专业店、专卖店、精品店等,与此同时,邮购、电话购物、电视直销、自动化售货、网上购物、传销等多种无店的经营形式也有所发展。据内贸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大型连锁企业1000家,连锁店超过140000。其中,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业态的连锁店发展速度最快,年平均发展速度约在30%左右,到2003年底,我省拥有各类连锁店832个,营业面积45万平方米,经营品种3万多个,年销售额约60多亿元人民币。 5.2发展连锁便利店的市场环境分析

5.2.1政治法律环境有利于便民连锁店的发展

自李岗清(原副总理)1995年批示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 以来,中央、省各级政府一直都有在倡导和扶持连锁经营。2001、2002、2003年连续三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都对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作了肯定。原国家经贸委会同工商、税务、银行等方面作了具体操作,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助于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发展的政策措施,并专门成立了一个“营销改革司”及“商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以指导各地连锁经营及物流配送的建设与发展。

在1999年4月1日至3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营销改革工作会议上,国家经贸委副主任陈邦柱对国内连锁、配送、代理等新型营销方式的发展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并表示全力支持。原国家国内贸易局局长杨树德指出,“从我国连锁商业发展现状分析,最受消费者欢迎,发展潜力最大的还是便民店和超市的连锁经营,应为发展重点”。国家国内贸易局在1999年将通过大国推动连锁、配送、租赁等新型营销方式的发展来大力启动内需,这就为山西的连锁、配送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府导向支持。

山西省委、委政府、省贸易厅的领导都非常关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在山西的发展。在2004-年全省经贸工作上确定:要拉动山西的经济增长,就必须抓好五个重点,其中之一就是要创立新市场营销方式,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下,发挥现代流通体制的市场开拓作用。全省商贸工作的四个重点之一是要加强市场宏观调控、搞好商贸流通,山西的经济要“保重点(农业、工业、基础设施),攻难点(过期改革),抓弱点(内贸、外贸、供销)”。省长刘振华更是明确地指出“要大力推行现代营销方式,发展连锁超市和便民店,推行和完善总代理、总经销等行之有效的经营方式”,“要以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重组和抓好构筑流通大船的工作,走规模经营之路,提高竞争力”,因此在山西发展连锁经营,有效好的政治环境。

5.2.2经济连锁多年的高速健康发展, 为推动连锁经营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前列,生产社会化程序越来越高,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社会购买力有了很大增长,消费结构日趋多元化。尤其在京、津、沪、穗、深圳等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和购买力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在发展连锁经营初期所具备的条件,有些方面还有所超过。市场机制作用不断增强,目前95%以上的生活资料和85%以上的生产资料价格已经开放,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体系正在发育成熟。同时,现代技术开始在流通领域得到应用,通讯、运输、冷藏等条件有了明显改善,计算机管理也日益被应用到经济生活中,这些为推进我国连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开始放慢速度,就业机会减少,从而降低了消费者购买力,然而却有利于那些“价低大众化”的便民店的经营。从宏观上看,我国经济仍属于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从而决定了我国的人均收入增长往往大于经济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的经济增长环境是特别有利于零售业态的连锁经营的。

2004年我国经济增长的目标预期为7%,山西省的目标预期为8%,这意味着山西的经济仍要以高于全国的水平发展。随着我国对西部地区发展政策的倾斜,山西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山西的商品流通业必将快速增长,也为连锁店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详见表5-1。

表5-1 山西省2002-2003年经济发展主要指标统计 序号 1 2 第一产值 比上年增减% 3 第二产值 比上年增减% 4 第三产值 亿元 比上年增减% 元 5 人均GDP 比上年增减% 6 零售总额

5.2.3个人消费能力的提高为发展连锁店提供了市场条件,

由于便民连锁店所面对的是个人消费,因此个人消费的需求状况与变化也是零售市场环境的重要内容,今后,我国消费者的收入将进一步提高,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会进一步改变,这些都有利于消费需求的增加,使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更注重低价格、近距离、时间方便、健康安全、服务优质、食品新鲜。由于连锁店的价位比一般零售店低5%左右,且经营灵活,费用低,购买方便,深深吸引了广大消费者,从而市场份额迅速扩大,而国有控股公司消费零售额却逐年下了。到2003年比上年度下降了28%,消费品零售总额占社会比重由26.4%下降至24%。由此可见,连锁店的发展顺应了社会发展要求,仍将在一段时期内高速发展。根据国外的经验,一个国家人均年收入达到200-600美元水平时,连锁店就会开始发展,人均年收入达到600-800美元时,大规模、国际化的连锁企业就会出现,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省统计局资料表明,2003年山西各地市、城镇人均年收入已达到350-700美元,已具备了发展连锁超市的消费条件,其中太原市已达到大规模发展的水平。详见表5-3。2003年太原市居民在个人消费中,食品的消费达到2413.23元,成为消费量最大的支出。

表5-3 山西各地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

指标 GDP 单位 亿元 比上年增减% 亿元 2002 1480 10.5 190 5.5 798 12.2 492 9.7 4736 516 503.1 13.9 2003 1615 9.1 207.3 9.4 863.9 10.9 535.5 5.6 5090 354 547.1 8.6 亿元 社会消费品 亿元 比上年增减% 200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人民币(元) 美元(元) 619.682 481.602 416.222 474.861 479.861 507.708 364.957 290.479 378.06 391.431 395.228 2003人均消费支出 人民币(元) 4473.14 3471.51 3136.70 3162.11 2513.40 3446.38 2218.74 1955.96 2494.42 2503.62 2314.68 美元(元) 514.54 399.024 360.540 363.460 288.896 396.135 255.027 224.822 286.714 287.772 266.055 太原 大同 阳泉 长治 晋城 朔州 忻州地区 吕梁地区 晋中地区 临汾地区 运城地区 5393.23 4189.94 3631.13 4131.29 4170.84 4417.06 3175.13 2527.17 3289.12 3405.45 3438.48 5.2.4市场的竞争环境有利于便民连锁店的发展

目前,在零售行业中,大中城市,大型百货店发展过剩、重复建设,造成同行业竞争激烈,加上其它业太态连锁经营的冲击,使百货店企业销售定位不准,追随降价,无界限承诺,致使相当于一部分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有的甚至关门停业。根据国家统计局权威数据表明,2004年上半年商品销售总额仅比上年同期增工1.9%,大大低于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下降13.5%,与此相反,连锁企业销售总额增长较快,达到600多亿。到2003年底销售超过亿元的连锁企业达到15家,连锁经营通过组织化、专业化、规范化、多样化、一体化及风险共享与分担机制等现代化的管理,在中国正以大大高于国内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高速发展,并已经对单体的单店组织形式形成巨大冲击。

山西的连锁业态竞争强度比其它传统业态的竞争强度低的多。据调查,在太原、长治、朔州、临汾等地,营业面积为3000平米的大型百货店就分别有17个、7 个、10个、10个。近几年,山西出现了一些连锁超市,仓储超市,便利店等,如华宇、唐久、华联、美特好、海星、天客隆等(有关统计结果见表4-4),同沿海城市及其它城市相比,山西省中等城市的超市发展还刚刚起步,其至在临汾、长治等地连一个大型超市也没有,全省2003年超市的总数只有832家,销售额只有50亿元,还不如上海华联或联华任一家连锁公司的规模,全省超市、便民店2003年的销售额只占全省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6%,而全国的水平目前是发达国家的水平则为60%。我省2003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为610亿元,在超市、

便民店中实现的消费总额约为40亿元,如按全国水平应为60.5亿元,如按发达国家水平计算应为406亿元,由此可见,发展余地十分大。并且,山西的超市、便民店大多单店经营,很少有跨地市或在农村开连锁店的,在运城市有小食品超市20家,但都是由外省开办的(陕西西安海星公司)。据对太原、长治、朔州、临汾、运城五城市的调查,由于超市、便民店数量太少,五城市96%的消费者到超市、便民店购物要走1000米以上,20% 的消费者要走2000米以上,而上海,70%的消费者只需走500米,这就意味着山西96%的城镇居民每次到超市、便民店购买都要比上海消费者至少多走1000米,因此五城市中72%的消费者认为当地最缺乏的是超市、便民店,69%的人认为很有必要在当地建立超市,这说明山西缺少连锁店,山西的消费者需要连锁经营。

从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我们认为山西的连锁经营领域目前成本低、行业竞争不充分,用连锁经营代替传统单体零售、批发经营的产业更新高潮就要到来,发燕展连锁又是政府大力提倡和支持的事业,因此在山西投资发展连锁店具有很好的前景。

专家预言,在国家启动内需的各项政策出台以后,2005年中国的连锁经营及特流配送的发展将成为新的热点,甚至有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造成外商在华投资规模缩小,政府出台了一些新的吸引外资的优惠措施。我国的流通业已经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据分析,将会有更多的外国资本进入中国零售市场开办连锁店,已经在华投资的外国流通企业也计划加快在中国的开店计划,他们认为,现在的中国市场疲软,正是在华低成本扩张的好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山西的流通企业必须积极主动地抢先占领连锁经营市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连锁超市、便民店的发展不仅为商家带来商机,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方便、价廉、一站式购物的理想场所,新产品、新服务的推广都将极大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消费者的生活品质、促进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增长,从而起到拉到国内消费需求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消费者消费需求水准的必然选择,因此,发展连锁超市、便民店及与之配套的物流配送中心网络也是必然能成功的选择。

表5-4 城市零售业调查

名称

单位 太原 长治 朔州 临汾


再就业便民连锁配送中心网络建设工程(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电梯检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事故伤害及预防措施探讨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