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宇澄《繁花》研究(2)

2025-11-13

的叙事结构选择,还在于作者很好地把知识分子批判精神融入到民间叙事之中。而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首先,得益于金宇澄对于小说叙事节奏有着超稳定控制,这种超稳定的控制看似简单,但在实际的小说写作中是非常非常难的。金宇澄就能做的这样,这种超稳定的叙事节奏使得整个小说文本自始至终都保持了一种非常良好的叙事姿态,不疾不徐舒缓自如。而这种对于超稳定叙事节奏的控制,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会给读者留下的一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的超乎寻常的稳定感觉。这种例子在小说中数不胜数,以下一段就很具有代表性: “只听见啪的一声脆响,车子急停,血溅五步······沪生拉了一把,姝华浑身发抖,起身挪到淮海路口,靠了墙,安定几分钟。”9上文是小说中一段关于“文革”中死亡场景的叙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一个宝贵生命的逝去,都是过程惨烈结局悲惨的。像上文那种场景,如果换做另外的小说家来写,那么非常强烈直观地渲染悲痛的气氛是必然少不了的,但到了《繁花》中,我们看到的却是非常平静和克制语言。除了“姝华浑身发抖”一句能够稍微透露出作者心态之外,基本上就没有了,其他的语句都是一如既往的平静的客观描述。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叙述者的情绪波动极少,非常平静。从上,我们可以看出作家对于叙事节奏的超稳定的控制,这种平静的叙述,客观而真实,带有极强的批判艺术效果。

其次,得益于作家推动故事情节前进的方式,正如全篇主要内容一样,靠的是人物之间的对话。众所周知,在小说中创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如何写好人物对话,而人物对话的写作需要遵循许多的原则。非常多的小说家在实际写作时都会在人物对话方面犯错,例如主人公的个性与其平时说话的内容和语气口吻之间的不协调、人物之间对话的不够口语化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作品的艺术魅力。金宇澄的《繁花》,全篇内容一直使用的都只有两种符号:逗号与句号,而就像上文已经讲的那样,小说的大部分内容,是以人物之间的对话为主。因此《繁花》这部小说人物对话的主要特点就可以如下概括:如果小说的叙事是一部车,那么人物之间的对话,即交谈的语言,就是这部车的发动机,《繁花》正是依靠人物对话来推动故事的发展。下面一段话就很有代表性: “姝华说,据说准备要改反帝路,文革路,要武路了,好听。沪生笑笑。法国阵亡军人,此地路名廿多条,格罗西······沪生说,小毛认得姝华后,抄了不少相思词牌名,倦寻芳,

恋绣衾,琴调相思引,双双燕。”对话虽然很短,但包含的信息丰富,经过揣摩,我们可以得知以下几点信息:第一点,巧妙交代当时的时代特色的。上海的一些街道要改名了,要按照“文革”的时代要求,用散发着浓郁时代气息的的反帝、文革、要武路等路名取代那些原来以法国阵亡军人命名的街道。同时也起到了一些其他的作用,就是随机介绍了上海曾经被殖民的历史。第二点,是沪生非常婉转地向姝华讲述小毛对她的悄然恋慕。“小毛认得姝华后,抄了不少相思词牌名,倦寻芳,恋绣衾,琴调相思引,双双燕。”11更加有意思还躲在故事的背后,实际上,就算是沪生自己,也和小毛一样,也是姝华的仰慕追求者之一。作家刻意安排沪生这样一位小毛情场上的对手来向姝华转述小毛对她的暗恋,这样的场景设计,读者读来其实是别有一番滋味的。实际上,故事的用意非常简单,作家想要告诉读者的是,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沪生和姝华谈论的是小毛暗恋姝华的事情,其实更深层次的意思是在对姝华诉说自己的爱恋。

对于《繁花》叙事上巧妙的双线结构,众多专家学者的评价都非常肯定和积极。著名甘肃籍作家雷达就这样评价《繁花》:“《繁花》恰恰就是写无意义的过程,胡说海聊东拉西扯,而意义恰恰在这时候出现了。”12上海本土作家王纪人提及《繁花》的结构,也非常的赞赏:“线性的叙事会沉闷,容易求全责备,但跳跃的叙事有好处,有蒙太奇的张力和对比,对比了‘青葱’年代和欲望年代。”

13

10

书画名家王春林也说:“整部小说不疾不徐,展现了对叙事结构的超稳定控制。”以上言论,足以说明《繁花》叙事结构上的匠心独运。

《繁花》正是凭借这种独特的交叉穿插的叙事结构,才能通过两个时代的对

14

比来达到特别强烈的艺术效果。《繁花》正是依靠稳定叙事以及对话推动故事发展的方式,才使得作者很好地把知识分子批判精神融入到民间叙事之中,起到了非常好的表达效果。

第三节:历史反思及现实批判

由上文可知,《繁花》的叙事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但这种叙事方面的成功光环很容易遮蔽小说的思想内涵。就如同木心所说的那样: “道德在土中,

15滋养花果——艺术品是土面上的花果。道德力量愈隐愈好。一点点透出来。”“现

代文学,我认为好的作品将道德隐得更深,更不做是非黑白的判断。”16 非常明

显,木心此处的道德云云,也正是我们所谓的思想精神内涵。

把木心的这种观点带入到《繁花》中,我们可以发现,金宇澄利用最稳当最平静的叙事,将道德内容隐藏的很深,《繁花》就是在道理的土壤上结出的最好的艺术果实。既然要分析《繁花》的道德,即思想文化内涵,那么首先需要解释的疑问是,《繁花》到底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笔者认为《繁花》是一部带有半自传体特色的社会世相小说,分析如下:小说中单数章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期的叙事内容,主要讲诉的是在全国革命的时代背景下,沪生、阿宝与小毛的成长故事,通过阅读,读者不难发现,这三位人物,毫无疑问,都和作者金宇澄的出身和成长的时代相同,显然在小说的创作中,作者肯定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经验,但不能因此就认为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因为不管是三个主要人物中的谁,你都无法确定这就是作者的原型,他们之间是有区别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在单数章的叙事中,小说的观察点是和沪生、阿宝和小毛这一代人有紧密关系的,因此小说又带有一点成长小说的特点。综合整部小说单数章以及偶数章的双线叙事,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的关注重心其实是在社会现实与人性内涵上。因此,笔者才认为,《繁花》是一部带有成长性质以及半自传性特征的社会世相小说,作者金宇澄通过《繁花》最想表达的应该是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以及自身的人道主义悲悯情怀。。

那么到底哪方面才是《繁花》这部小说蕴藏的最难能可贵的思想内涵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对历史尤其是“文革”的反思以及对现实的有力批判。下面重点谈谈《繁花》对历史的反思,非常明显,所谓对于历史的反思,还是要回到以单数章出现的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期的叙事之中。在这近二十年的时间中,最无法令人忽略以及忘记的就是席卷一切的革命,尤其是给当时中国人带来最大影响的“文革”。通过对小说的阅读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了解,我们可以想象的是,在那个革命席卷一切的年代,在中国,无人无地是可以幸免的,即使是像上海这样一向走在中国发展最前沿的城市。因此,《繁花》必须克服的一个难点问题就是,如何能够最大可能的还原这样一幅在革命化的动乱年代中普通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画卷。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期的叙事,在这个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事件就是的持续时间长达十年的“文革”。而在《繁花》的“文革”十年叙事之中,能够表达作者对于历史反思之意的最关键之处就在于,必须要充分理解《繁花》这部小说的人道主义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读懂《繁花》是如何对“文革”这一给中国无数家庭和个人造成巨大创伤的历史事件进行了的深刻揭示与表现的。

从小说文本角度出发,《繁花》对于“文革”中反人性本质的揭露、反思和批判,主要以刻画人物的悲惨命运为主,其中集中表现在三位人物形象上,他们分别是阿宝父亲、姝华以及蓓蒂。首先讲述的是阿宝父亲。阿宝父亲,出身不好,父亲是资本家,这种出身直接导致其一生经历坎坷和复杂。但他却不因为自己的出身就放弃希望反而积极参加革命,并因此而尝遍酸甜苦辣,人生百味,不断承受苦难命运的磨折。尤其是“文革”开始之后,在那个对出身极端苛刻的反人性的年代,阿宝父亲的境况更是雪上加霜,不仅经常被批斗,还要在身上挂着认罪书,天天学习,接受改造。最能揭示“文革”反人性以及体现作者金宇澄批判思想的是,经历这种长期非人性的肉体折磨,以及“被革命”的精神创伤之后,阿宝父亲的正常心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变得极端和扭曲,整个人处于极度担忧没有安全感的状态。这种极端扭曲没有安全感最后也扼杀了阿宝父亲的人性,让其对亲情也显得十分的警惕,这种长时间缺乏安全感导致人性扭曲漠视亲情的现象在“文革”后期最大程度的表现了出来,在儿子儿媳回国探亲的时候,阿宝父亲表现的是不是对亲情的渴望,而是十分抗拒的态度。面对分隔多年血浓于水的亲人,阿宝父亲不仅不让他们进家门,甚至连儿子带来的礼物都不愿意收下,唯恐惹祸上身。这种情况的出现,也使得小阿姨难以理解情绪激动: “姐夫,神经病发作了,阿姐还未回来,亲骨肉还未看到,真是铁石心肠了,脑子让汽车轮盘轧过了。阿宝爸爸不响。”17用我们常人的思维分析,难不成阿宝父亲真的是视亲情如粪土心中只有革命的人? 情况肯定不是这样的,后来文中的一句“不响”隐隐地透露出了阿宝父亲内心的细微悸动。但造成阿宝父亲因为担心惹祸上身而对于亲情的抗拒态度的罪恶根源,就是反人性的十年“文革”。

说完阿宝父亲,我们继续分析姝华的悲剧命运。与阿宝父亲不同,她的悲惨遭遇不是由于出身,她与沪生是同龄人,她有自己的特别之处,那就是她是一个在那个反人性的革命时代少有的有自由精神,追求独立思考的年轻人。而给予她独立思考的直接原因是相比当时出版的革命书籍,她更加偏爱阅读古书和外国书。这种情况使得姝华的思想较之其他人更加的宽阔和自由。可是姝华的这个爱好习惯在那个反人性的革命时代是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和不幸的,沪生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对姝华的情况表现出极大的担心。小说中他不方便告知姝华,便嘱咐小毛,一旦姝华来信,就劝她:“沪生说,如果来信,小毛就回信,劝劝姝华,少看老书,外国书。”18由于姝华爱好读书,爱读老书和外国书,知青下乡一开始,她的悲剧命运也就紧跟着开始了,这是多么的不幸和悲惨。等到沪生再次见到姝华的时候,姝华已经被命运折磨的精神失常,这一段读来着实令人伤心:

“沪生一看,一个披头散发的女人,手拎人造革旅行袋,棉大衣像咸菜,人瘦极,眼神恍惚。沪生定睛一看,叫一声说,姝华。”19虽然小说中并没有明确交代清楚姝华到吉林后到底遭遇了怎样的苦难,但仅仅从沪生与姝华再次车站相遇时,她的精神已经错乱的景象,我们就完全可以想象,下乡插队这些年,姝华的肉体和精神一定受到了极大的摧残,而这一切,如同阿宝父亲一样,罪魁祸首都是反人性的“文革”。

最后,说完姝华,我们会自然地想到蓓蒂,这个出身不好但善良聪慧的女子最终下落不明不知所终。由于父母都是剥削阶级,因此“文革”一开始就被拘捕,年纪还小的蓓蒂无依无靠,只得与年迈的阿婆相依为命。作者在描写蓓蒂的悲惨人生时,写的非常的具有象征意味,文字不多,但内涵深刻。由于良好的出身,因此蓓蒂自小就学习弹钢琴,从另一种角度来讲,钢琴具有代表她生命的象征意味。但“文革”开始后,造反派在抄家的时候,以消灭一切资产阶级腐朽物品为由弄走了那架珍贵的钢琴。在此处,钢琴又具有另外一种重要的象征意义,那就是一种文明的象征,一种与整个“文革”的野蛮与黑暗时代相对立的象征。从这个角度讲,作者没有交代蓓蒂与阿婆的最后结局,这种艺术创作,反应的正是作家内心深处对于“文革”最为强烈的愤怒,最为艺术化的批判。

从上文的论述可知,《繁花》为读者描绘了一幅芸芸众生历经苦难的人生历程图,而在小说的结尾部分,金宇澄在描写和表现小毛、李李、梅瑞他们悲剧性的人生结局时采用了一种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非常明显,正是因为金宇澄在创作《繁花》时,将自己这种人道主义悲悯之情附加在人物的命运之上,通过最平静的叙事,隐藏最伟大的道德,《繁花》才能最终取得非常耀眼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

总之,《繁花》是一座博物馆,是近年来一部不可多得的小说作品,《繁花》的出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首先是再次强调了文学创作中日常生活与平凡世俗主人公的重要性,其次使得方言写作得到了全新的定位。《繁花》用上海本地方言为画笔,为读者展示了一副与南方有关、与城市有关的人情世态图。她通过对上海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新世纪初的日常生活的文字化重现,将当代的读者带回到五十年前的上海,让他们能够有机会体验上海三十多年的历史,了解这座城市的过去,理解这座城市的现在,从普通市民的角度诠释最广泛的审美价值。我们可以这么说,金宇澄和他的《繁花》堪称是目前上海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金宇澄《繁花》研究(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小学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1]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