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地理全国卷二卷三试题及答案详解(2)

2025-07-03

全国卷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

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图1)。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 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阻隔作用

3. 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芬兰伊瓦洛(位置见图2)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测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据此完成4~5题。 4. 推测该地轮胎测试场供轮胎测试的路面时

A. 冰雪路面 B. 湿滑路面 C. 松软路面 D. 干燥路面 5. 在最佳测试期内,该地轮胎测试场 A. 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B. 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 C. 经常遭受东方寒潮侵袭 D. 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小于12时

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6~8题。

6. 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学&科网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A. 用水便利 B. 土壤肥沃 C. 地势平坦 D. 植被缺失

7. 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A. 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B. 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 C.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 D.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

8. 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A. 热带雨林气候区 B. 地中海气候区 C. 热带草原气候区 D. 热带季风气候区 洪纪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屑碎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图3示意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9~11题。

9. 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10.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烁石较小的主要原因的 1.降水较少 2.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3.河流较长 4.风化物粒径较小 A.1.2 B.2.3 C.3.4 D.1.4

11.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 ,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据调查,1998年山西省有1800余家小焦企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至2014年已形成4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14个500万吨级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况。图6示意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

(1) 说明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存在条件。(8分) (2) 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6分) (3) 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4分) (4) 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

可采取的措施。(6分)

37.圆度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白令海峡(图7)宽35~86千米,平均水深42米,最大水深52米,海峡两侧为山地。在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印第安人祖先由此进入美洲。冰后期,温度上升,海平面升高,白令海峡形成,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间联系受到阻碍。即使在冬季白令海峡封冻时,人们仍难以徒步跨越。

(1)分析目前在封冻时,人们难以徒步跨越白令海峡的自然原因。(8分)

(2)推测冰期全盛时印第安人祖先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并说明理由。(4分)

(3)有人提议在白领海峡建设跨海大桥,但由于建桥成本高等原因,未获支持。分析在白领海峡建设跨海大桥成本高的原因。(10分)

全国卷2卷(甲卷)地理参考答案

1--5 CDDAB 6--10 DABCA 11B 36

(1)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分布地区较为分散(2分),国家宏观调控较弱,炼焦工业技术含量低,投资小(2分),国内市场需求量大(2分),当地劳动力资源丰富(2分)。(每点2分,共8分)

(2)山西省焦化企业数量多,规模小(2分),技术水平低,废弃物排放量大(2分),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破环环境,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差(2分),政府干预少,没有相应的回收治理措施。(每点2分,共6分) (3)沿途会有粉煤灰污染(2分),汽车尾气污染(2分),噪声污染(2分)等。(每点2分,共4分)

(4)在生产过程中可以使用清洁生产,减少三废排出(2分),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2分),在运输过程中,可以将运输货物遮起,减少粉尘污染(2分),也可以采取集中大规模运输,缩短运输距离,减少运输线路等方式来减少污染(2分)。(每点2分,共6分) 37.

(1) 海平面上升,距离长;纬度高,气温低,昼长短; 路面滑,徒步行走难度大;两侧山地,地势起伏大。 (2)夏季

气温高,白昼长;生物资源丰富,食物易获取。

(3)距离长,工程量大;高寒地区,一年中海平面高差变化大,对建筑材料要求高;水深较深;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工程难度大,技术水平要求高;一年中可施工时间短,工期较长;位置偏远,人员物资运输成本和生存成本高等。 44.天然次生林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协调更好,植被种类多(丰富),密度大,覆盖率高,生态结构好,拦截径流和保护土壤的效果好。人工松林的结构单一(相反)。 43.查阅茶马古道的具体线路;调查古道沿线的民族风情;了解茶马古道沿线著名的遗迹及其主要特点;分析沿线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携带登山、驱虫、急救等物品。

解析

单选题

1. 秦岭-淮河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具有多个地理意义,是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大致上,西部以秦岭、东部以淮河为界,从图文信息可知淮河改变河道并向东注入洪泽湖,则在洪泽湖以东地区,无对应的自然标志,又因为以平原为主的地形,地理环境的南北变化是渐变的,在理论线的南北两侧差异并不大,所以本题选C。

2. 苏南、苏北是以长江为界,从题干中得出近年来长江上陆续修建有多座大桥,桥梁起到了沟通两岸居民联系作用,所以得出长江在历史上对沿江两岸地区具有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所以本题选D。

3. 苏南、苏北在进入21世纪经济合作更加广泛,说明地域联系比此前更加密切,从题干得出江苏连接苏南、苏北的桥梁不断增多,所以是交通条件的改善促进了两岸经济合作与联系,所以本题选D。

4. 根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题干给出的“芬兰”国家信息,说明该地区纬度高,位于北极极圈内,距海有一定距离、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小;结合题干给出最佳测试期11月至次年4月,即冬春季节,气候寒冷,积雪结冰期长;北极圈内还会在冬半年出现极夜,这种道路环境具有典型性,所以本题选A。

5. 根据题干要求是在最佳测试期内,从材料中获取相关时间信息:11月至次年4月期间,在初期太阳直射南半球,即该地(北半球)日出方位为东南方向;至春分时直射赤道,日出正东;春分后直射北半球,日出东北;且该地在北极圈内,冬至日附近会出现极夜,太阳整日在地平圈以下而没有日出,所以A错、B对;由于该地位于西伯利亚西北远方,寒潮一般爆发南下,加之沿途有较多高大山脉阻挡,不易受东方寒潮侵袭,C错;白昼时长最大值来源于夏至日与冬至日白昼时长比较:夏至日附近有极昼,冬至日附近有极夜,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可达24小时,超过12小时。所以本题选B。 6. 这是比较类考题,即在尼罗河泛滥区沉积物上直接耕种,与之后的刀耕火种方式相比较。刀耕火种反映了耕种需要用火烧掉地表植被从而腾出空地与增加土壤肥力、然后用刀耕地种植的方式,既然尼罗河泛滥区可以直接耕种,说明不需要用火烧掉植被就可以耕种,所以推断出该沉积物植被稀少或缺失,故本题选D。

7. 首先弄清题干问题: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征;再分析沉积物实质上是水土流失,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有:降水、地形、地表组成物及植被覆盖状况,尼罗河上游为热带草原气候区,降水总量较大、干湿季分明,地形以高原为主,植被为稀树草原景观,所以水土流失严重,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所以本题选A。

8. 尼罗河泛滥区沉积物来源地为上游水量丰富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北半球夏半年进入湿季,湿季丰富降水对尼罗河流域侵蚀作用强,为下游带来丰富的水资源与肥沃土壤,下游处于丰水期,肥沃土壤被水淹没;北半球冬半年进入干季,干季时沉积的肥沃土壤出露,方可直接耕种。题干要求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即在北半球冬半年进行耕种。题干中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周边气候区包括北部地中海气候区、自身所处的热带沙漠气候区、南部上游的热带草原气候区,且都在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夏干冬雨,冬季有植物生长,符合题干要求;热带沙漠气候基本无植物可引进种植;热带草原气候区夏雨冬干,植物在冬半年枯萎,不宜引进。综合考虑本题选B。

9.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洪积扇形成与分布的前提一定是在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从图上可以看出贺兰山东麓河流明显较多于其他地区。从宏观来看,坡度条件是影响在河流出山口有无洪积扇及其规模大小的因素,降水条件通过影响河流数量及径流量从而影响洪积扇形


2024年高考地理全国卷二卷三试题及答案详解(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湖北省襄樊五中2024年高三年级5月模拟(理综)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