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方案
做为标志点。 b、每个中心桩位纵、横轴线方向必须设置4个护桩,便于桩基施工过程中进行检校。 测量组 复核 计算 数据收集 施工测量 中心定位 分析、查找 护桩 不合格 测量双检 交桩 钻孔桩测量流程图 c、每次桩位放样应根据现场实际施工情况进行,避开施工干扰每个墩位每次放样1个桩位或隔桩(跳桩)放样,不得连续放样,放样时应记录原始地面高程和护筒高程。桩位放样后及时检查各桩位间距离及对角线距离,确认准确无误后以书面技术交底交予现场技术员。 桩位放样示意图 d、桩位测量放样资料必须进行报验并经监理工程师校验合格后方可进行施工。
10
测量方案
桩基测量允许偏差及验收标准 序号 1 护筒 项目 顶面位置 允许偏差 50mm 倾斜度 1% 基础桩桩位40mm 纵桥向20mm 排架桩 横桥向40mm 验收标准 群桩100mm, 排桩50mm, 倾斜度<1%和500mm。 2 桩位 (3)承台测量 a、桩基施工完毕后,在原地面测出承台基坑四个角点及高程以指导基坑开挖的平面位置和深度。 b、开挖基坑过程中,跟踪测量基地高程和量测平面尺寸至开挖结束,确保不超挖。 c、基坑检查无误后,根据设计图纸尺寸采用全站仪坐标法或GPS定位法测放承台十字中心线或各承台角点控制点。 d、测量完毕后用钢尺检查各点间的距离及对角线距离,确认准确无误后以书面技术交底交予现场技术员。 e、承台模板立模后,对承台模板进行检查,根据设计图纸尺寸采用坐标测设法测量各承台角点控制点,用红油漆做标志点在模板上,根据各点拉线检查模板各部位几何尺寸,或采用线锤控制,确认准确无误后再以书面技术交底交予现场技术员。 承台放样示意图 承台测量允许偏差和验收标准 序号 1 2 项目 轴线 顶高程 测量允许偏差 6mm ±8mm 验收标准 15mm 平面尺寸±20mm ±10mm (4)墩台身及台帽测量
11
测量方案
a、墩台身放样采用全站仪坐标法放样或满足要求情况下采用GPS定位发放样,此方法先计算出各墩台桥梁工作线的交点的坐标。测量并记录现场放样点的坐标和高程,与理论坐标比较检核。确认无误后在标志旁加注记。全部放样点放样完毕后,随机抽检规定数量的放样点并记录,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偏差值。 b、作业结束后,观测员检查记录计算资料并签字。 c、测量放样负责人逐一将标注数据与记录结果比对,同时检查点位间的几何尺寸关系及与有关结构边线的相对关系尺寸并记录,以验证标注数据和所放样点位无误。确认准确无误后再以书面技术交底交予现场技术员。 墩台身台帽测量允许偏差和验收标准 序号 1 2 3 项目 轴线 顶高程 斜度 测量允许偏差 5mm ±10mm 验收标准 8mm 平面尺寸±5mm ±10mm 0.2%H且≯15mm (5)支座及垫石测量 a、在支座施工前,必须进行平面控制点、高程点的复测及墩顶高程复测,并要与相邻标段联测平面和高程控制点。 b、采用全站仪坐标放样法在墩顶放出支座垫石的角点准确位置,支座垫石顶面高程通过转点至各墩顶,并复核测量后进行水准高程测设。 c、全站仪坐标法测量放出支座垫石的平面位置,采用棱镜支架杆,平面测量误差要小于3mm。并使用全站仪或钢尺复核相邻支座垫石的间距;支座垫石顶部高程使用精密水准测量法控制,将平整度相对误差控制在2mm以内。确认准确无误后,经测量监理确认后再以书面技术交底交予现场技术员。 支座及垫石测量允许偏差和验收标准 序号 1 2 项目 轴线 顶高程 测量允许偏差 2mm ±2mm 验收标准 3mm ±5mm
12
测量方案
3 顶面偏差 2mm 2mm (6)箱梁及其他上部结构测量 a、本工程上部结构主要是斜腹板连续箱梁,在箱梁支架搭设完毕后,将对支架进行预压,及时做好预压沉降观测。 b、根据图纸计算出箱梁底板边线坐标及高程,报监理测量工程师复核无误后再进行施工放样。放出箱梁底板轴线和边线,调整好底板标高后,报监理复核,无误后进入下道工序。 c、根据图纸计算出箱梁翼板边线坐标及高程,报监理测量工程师复核无误后再进行施工放样。放出箱梁翼板边线,调整好翼板标高后,报监理复核,无误后进入下道工序。 箱梁结构测量允许偏差和验收标准 序号 1 2 3 4 项目 轴线 顶高程 断面 长度 测量允许偏差 5mm ±10mm 5mm 5mm 验收标准 10mm ±10mm 梁高+5,-10mm,顶宽±30mm,腹板+10,0 +5 ,-10 其他上部结构测量允许偏差和验收标准严格按相应标准和规范执行。 (7)道路测量 a、道路测量之前,根据道路纵向设计和路宽计算出道路中轴线和边桩里程坐标,同时更具横断面设计计算出道路各里程横向断面各施工层高程,并上报监理,审批后使用。 b、路基底基层、灰土层、水稳层施工过程中为了减轻测量压力,采用边桩辅助中桩,进行控制。桩位点布置间距为10m或20m,特殊变化地段进行必要加密。 c、桩点采用砂浆包裹保护,并以书面形式交付给道路施工作业队技术人员。 d、道路施工测量控制精度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将放样控制在10mm范围内,标高控制在±5mm范围内。
13
测量方案
7.3沉降监控观测测量 为提高沉降监测测量精度,减少监测过程中得读数误差,采用定尺、定人、定仪器原则,进行监测,并建立独立监测记录手册。
7.3.1桥梁墩台沉降位移观测 根据验收规范要求,桥梁轴向长度超过1000m的特大型桥梁和结构复杂的桥梁施工过程中应进行主桥墩、台的沉降观测。根据规范要求和以往施工经验,可结合工程实际开展情况,选择沉降观测方法,可采用与控制水准点联测绝对高程观测法和设置参考点进行单点相对高程沉降观测法进行观测。设计有明确要求的情况下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沉降观测,当设计无明确要求是本工程中将采用如下沉降观测原则进行观测测量。 1)墩台沉降观测 a、进行墩台沉降观测前,在承台施工时埋设沉降观测点。 b、每个墩、台观测点埋设稳固后必须与高程控制网中的基本水准点联测,确定其高程,或者采用相对高程,就近选择牢固可靠的高程点参考,记录下初始观测站。 c、观测以承台砼浇注完毕后开始,在承台顶面上、下游端或4个转角处选择固定的点位。 d、当墩身砼施工灌注完毕后,承台顶的各个高程点再观测一次,以比较墩身浇筑前后的高程变化。同时及时将后一次各点的高程传递到墩身离既有地面1.0m左右高度范围内,不会被顶帽覆盖的相对稳固的构件上或墩身侧面设置的标志处。当顶帽砼施工浇筑完成后,对上述高程点亦观测一次。 e、承台建成到墩身、台帽建成,所测高程变化即认做为墩身、台帽修建阶段中桥墩可能发生的沉陷情况,可只将沉陷量记为观测成果。此后即以墩身高程点为固定的观测点,其高程测量同时就与上述观测点联系,以避免沉降观测的间断。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