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教育研习工作的指导意见
(讨论稿)
为深入总结教育实习的经验教训,进一步促进师范生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技能技巧,提升教育教学理念,增进教育教学智慧,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 教育研习的基本目标
教育研习重在对师范生实习过程的反思与研究,应该结合学科教学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以及新课程的实施要求,通过实习经验交流、教学设计研讨、课堂观察评议、主题班会研讨和教育科研报告研讨等多种途径,对师范生实习过程中的教育教学行为加以分析、探究与评价,以达到经验交流与反思、合作分析与探讨、及时总结与提升的目的。
通过教育研习,学生应达到如下目标:
1.了解教育实习的主要功能与特点,知道自身在教育实习过程中的主要收获与不足。
2.通过教学设计研讨、课堂观察评议和主题班会研讨等途径,反思自身在教案编写、教学环节设计、教学语言、板书图示、资源开发、媒体运用、应变技巧等教学技能、方法策略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弥补专业知识的缺陷,提升教育教学的理念。
3.通过教育报告研讨,发现教育教学中有研究价值的重要问题及相应的调查、研究方法,提升教学反思与教育研究的意识。
4.应用相关的评价分析表进行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并及时反思改进。
二、教育研习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实习经验交流 1、教学工作的成就与不足 2、班级管理工作的成就与不足 3、教育调查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4、小组实习指导与管理的成就与不足 (二)教学设计文本研讨 1、教案文本规范性分析
2、教学思路及理由研讨(导入、展开、强化、收束及过渡语等)
3、教学重点与难点研讨(重点难点的合理性,突出重难点的方式方法等) 4、教学目标与理念研讨(目标的预设与生成,理念的运用与体现等) (三)课堂教学观察评议
1、教学技能研讨(语言、板书图示、教态、课件运用、资源运用、课堂提问等技能的合理性)
2、教学方法研讨(讲授、提问、阅读指导、材料分析、情境创设、问题讨论等教学方法的合理性)
3、教学策略研讨(教学过渡、方法引导、机智应变、偶发事件处理等策略的合理性)
4、教学效果研讨(重点难点的解决、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理念的渗透) (四)主题班会评议
1、班会设计探讨(主题、思路、课件辅助、活动准备等)
2、教学方法研讨(讲授、提问、情境创设、问题讨论等教学方法的合理性) 3、教学策略研讨(教学过渡、方法引导、机智应变、偶发事件处理等策略的合理性)
4、教学效果研讨(重点难点的解决、教学目标的达成、教育理念的渗透) (五)教育科研报告研讨 1、选题意义探讨 2、研究(调查)设计研讨 3、研究(调查)过程研讨 4、结果表述研讨
三、教育研习的模式说明
1.教育研习采用经验交流、观摩研讨、小组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反思和有效探究。
2.实习经验交流可按照以下模式进行:个人陈述(如主要的活动,成功的经验,深刻的教训,难忘的经历,感人的细节,实践的感悟,存在的问题与困惑等)→小组讨论(补充说明、质疑问难、反思成败、提供借鉴等)→明确个体专业发展的方向与改进方法(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等的改进)。
3.教学文本分析、案例(包括教案、教学实录、教学录像)观摩、教育科研报告研讨可按以下模式来进行:观察文本、案例或报告(记录教学思路、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目标等的表现)→个人说明(教授者对课堂教学或教育科研相关情况进行说明)→合作交流(补充说明、质疑问难、反思成败、提供借鉴等)→反思提高(总结经验教训,明确改进方向)。
四、教育研习的要求与考核
1、研习指导教师要对实习生的研习情况进行宏观把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同课同构、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等课堂教学的不同效果以及科研报告中同一问题的不同研究方法与效果,并据此进行一些比较深入的专题研究,以增进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的实效。指导教师必须对每位学生给予一个课时的指导,工作量以学生数量为单位进行计算。
2、研习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和单位时间,具体安排所负责小组的研习内容。一般而言,研习的侧重点在于教学设计文本研讨与课堂教学观察评议两大部分,即对学生上交的教案文本与教学视频进行研究。教案文本的评价标准可以参见附件1,教学视频研究可以参见附件2。原则上要求指导教师对每一个实习生的教学视频都进行一次讨论、剖析。研习结束后,实习生需要上交研习报告一份(附件3),指导教师上交指导纪要一份(附件4)。
3、教育研习的成绩按照优秀、良好、及格与不合格四级计分制评定,评价参考标准如下:
参考 指标 选题 意义 评定等级与分数 A(90-100) 与学科教学密切相关,具有相当的先进性,合适的深度和难度,能结合生产实际和科研实践B(80-89) C(70-79) D(0-69) 能反映学科教属于学科教学与学科教学的学的主要内容,的业务范围,深业务范围有某种具有一定的深度度和难度一般 关联但不够明和难度,有现实确,或者没有关意义 联 进行,现实意义明显 研究 设计 研究方案合理,观点正确,见解独特、富有新意,或对问题有深刻的分析,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或较强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切实可行 能熟练地综合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原始资料真实可信,实验数据准确、可靠,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论表述符合规范,逻辑清晰,明确具体,对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与借鉴作用 研究方案合理,观点正确,见解较有新意、对问题分析较为深入,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研究方法基本可行。 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有关理论,表述概念正确;较好地收集了各种原始资料与数据,有一定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论表述符合规范,逻辑上不够清晰,对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借鉴作用 研究方案较合理,观点明确,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但对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研究方法有一些局限。 能较好地掌握和运用有关基本理论,表述概念基本正确;基本上收集了原始资料与数据;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 结论表述基本上符合规范,但不够明确具体,对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一些启示 研究方案见解一般、立意不新,对问题的分析虽无深度但尚全面;研究方法基本不可行。 研究 过程 能基本掌握和运用基本理论知识,表述概念无大错误;基本上收集了原始资料与数据;实际动手能力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结论表述基本上不符合规范,也不明确具体,对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一些启示 结果 表述 (说明:有关标准可参见周跃良,杨光伟主编《教育实习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附件1:
实习生教案评议标准
评议项目 评议要素 教学目标 有效性 清晰性 思想性 过程设计 合理性 建构性 创新性 科学性 内容组织 联系性 发展性 典型性 指引性 教学方法 针对性 启发性 专业性 综合评价 综合性 规范性 图表、仪器等使用规范,与信息技术整合效果理想 能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启发学生思维 学科专业基础知识扎实 对教学重点与难点有针对性的措施 评议标准 目标明确具体,符合学生认识规律,能够有效地达成 目标表述规范清晰,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 准确反映教学目标的要求,体现出先进的教学设计思想 方案设想合理,时间分配合适,整体脉络清晰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知识建构 过程安排具有创新性,有特色 注重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无知识性、逻辑性错误 注重所学内容在学科内、外之间的联系 内容选取和组织有利于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课堂容量适当,例题或任务具有代表性 注重学法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