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而有效研究课题结题报告(3)

2025-05-01

的知识去回答某个问题,那么思维过程就不能发生;当提出的问题需借助于那些他所不掌握的知识才能解决时,思维过程也不能发生。为此,提问必须与学生原有知识相关联、相衔接。也就是说,问题太难,学生用已知的知识解决不了,望而生畏;问题太易,又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难易适度的提问,应当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即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经过思考之后,能回答上来。据有经验的老教师传授,课堂提问的难易度是应当以全班1/3到2/3的学生经过思考能回答上来为宜。因此,对那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同时也要“力戒”简单提问。

②问题密度要适度。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最佳思维状态约为20分钟。一堂课40分钟,不能问个不停,应注意提问的密度和节奏。提问力求做到少而精,力戒平庸、繁琐的满堂问。在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要点上多问。在学生能自行解决的内容上可以点到即止。关于提问的节奏,美国有位教育专家说,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这样做有许多好处: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减少卡壳现象;可增强学生的信心;可提高迟钝学生的积极性;可增多发散思维的成分;可增加学生回答的多样性等。像有的教师“连珠炮”式的提问法,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而有的教师,担心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每提一个问题时,还没等学生反应上来,他就将自己的观点说出来了,这样做都是违背了教学规律和教育目的的。

③问题广度要适度。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涵盖面广、纷繁复杂,教师的课堂提问既要做到重点突出,还要灵力戒面面俱到。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那只能是蜻蜓点水,不能使学生深人体会;同时也会加大学生学习的负担,造成不必要的智力浪费。所以,教师

11

首先要明确教材涉及到哪些知识点,哪些是基础知识,哪些需要深入理解,透彻分析的,要做到心中有数;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课堂提问。在初三思品课上,教师在必要的引导之后把握这样几点来提问,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沿着这样的脉络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中考内容了。建立在重点、中心明确的知识脉络之上的提问,往往会简要精炼,有的放矢。如果要适度展开也有一个参照范围,要做到以重点为圆心,以难点为半径画适宜学生的“圆”。与教材有关的时事热点可以适当提到,目的也是让学生用书中的原理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将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和运用。但如果问题扯得太远,不利于回到教材中来,学生书中基础的东西都没有掌握好,就去求难求繁的东西,只会使学生雾里看花,越来越糊涂。

(6)提问要有灵活性

在进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时,教师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已经进行了课堂教学预设,认为提问起点比较低,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沉默不语,思维受挫。为了降低课堂提问的沉默率,教师必须调整课堂教学提问的预设,转换提问角度或者问题种类,改变问题的层次,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提问具有灵活性,课堂教学有效提问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和掌握程度,当学生答不出或者答案偏离预期时,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和思维状况,动态地生成新的问题。教师可以适度点拨,提供必要的帮助;也可以适当转换角度提问;还可以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学生情感和思维的投入,学生的主体就难以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掌握学生的各种心理动态,提高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课堂环境的多变性,要求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12

有效提问必须做到“灵活”,才能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

(7)提问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历了真正的、有意义的学课堂提问不是为了通过问题使学生同意认识、了解问题的标准答案,也不是为了倾听期待中的答案、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而是为了倾听期待中的答案、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而是为了协助和促进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教者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这样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较为理想的做法是在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扮演引导者或助手的角色,要求学生加工或反思自己的回答。如教师可以追问:“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通过这样的交流,让大家了解他在思考什么,在怎样思考。在学生回答错误或是回答有困难时,教师不急于让其他学生补充、完善,而是及时变换提问的方式、提问的角度,或提供回答这个问题的铺垫性的问题,让这部分学生继续思考、回答。如“为什么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成功的”这个问题,如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教师适时地换一个角度来加以引导。如问“这一政策是好的,那么它到底好在哪里?在别的国家实行这样的政策是否可行?”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学生终于明白了这一政策是 “成功的”是因为它适应了我国的国情。通过教师课堂上的适时调控,引导学生反思回答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习惯,并使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获得知识的进步和思维的发展,经习。

6、恰如其分的提问评价 (1)把握评价的主导性

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与赏识”在课堂评价中处在主导地位。在课

13

堂上,教师的教学评价要能准确简练、自然真诚,能使学生产生情感的体验,品味到成功和被老师赏识的喜悦,从而焕发出更大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爱护公共设施》教学中,当学生回答了小区公共设施的变化后,教师可以说“你的观察非常细致,看到了社区设施的细小的变化,那你们看到了学校公共设施的变化吗?”这样的评价一方面可以体现出赞赏的力量,激励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同时也自然地衔接到了下一环节。二期课改强调课堂上要多激励赏识,少批评指责,但这并不是说教师可以一味地、毫无原则地对学生进行“赏识”“激励”。作为教师,当发现学生理解上有偏差时,就要通过明确、有针对性的评价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情感走上正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及时抓住学生认识上的误区,因势利导,使他们在启发引导下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

(2)把握评价的多元性

课堂终归是学生的,课堂提问评价不是教师的“专利”,不应该都是教师一手包办。教师还应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释放了评价的空间,也开放了学生的思路,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当教师提问“你感受到上海的变化了吗?”学生讲述了越江的变化,教师如能再追问:“他讲述了越江的变化,你想对这位同学说点什么?”、“对于他的回答,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或提问?”这就使得每个学生都成为平等的参与者和对话者,都可以自由表述自己的观点,有时是对他人意见的认可,有时是对别人举例的补充和更正。在评价中教师适当地“让权”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中来,把师评、生评、自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对学习情况包括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发展情况、学习态度和情绪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达到自我激励、自我

14

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目标。

(3)把握评价的时机性

课堂提问评价的时机把握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该给予适时的评价,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都特别希望得到教师的反馈,尤其是对他答案的肯定。如果答错了受到冷落,或者问题答对了教师不予及时肯定,都容易损害学生的自尊心,会直接影响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然而,有时当学生的发言不正确,或不完善,或一时答不上来时,就不能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应运用延时评价,给学生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个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奥斯本曾在智力激励方法中提出了这么一条原则:在产生各种设想的过程中,暂时不对设想做出评论,以便使参加讨论的人能在和谐的氛围中畅所欲言、互相启发,在有限的时间内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以得出尽可能完美的结论。这就是延迟评价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时、适当地利用延迟评价这一原则。实践证明,教师轻易表态或过早评价往往会压抑思维的展开,导致学生思维“终止”。任何思维都有一个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学生在思考问题时,特别是新颖、独特的回答,都要有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教师要有耐心把握住有利时机,对学生的答问,不轻易表态,过早地做出评价,而是让他们自由自在地、毫无拘束地、毫无顾虑地、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

六、体会思考

1、课题研究后的体会:

(1)教育要改革、模式要更新,教育科研必须先行。 (2)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活而有效课堂的基本保证。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并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寻

15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而有效研究课题结题报告(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广联达学习资料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