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新问题的欲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效率性:有效提问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有助于教师正确处理好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的关系,教学目标达成度高,符合课标的要求。
3、课堂提问的主要类型。
(1)引发性提问:主要是吸引学生的兴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提问。
(2)引导性提问:在让学生看书预习时,以提问的方法指导他们有目地阅读,通过阅读思考了解课文内容的大致情况,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3)深究式提问:指导学生深入研究、更加深入了解教材内容,从更高程度了解课文,通过设问、反问等形式。
(4)概括性提问:主要在阅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好题目,从整体方面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运用概括性的语言,总结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上设计问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航天科技工作者的事迹说明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
(5)检查性提问:主要针对学生对过去所学知识把握程度多少,教师对旧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设计好题目,通过对学生的提问,一方面掌握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引入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6)桥梁式提问:指利用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点和共同点,设计好题目,通过提问学生,可以自然地引入我们所要学的知识,达到教学目的。例如我们这节课讲了某事,这事如进一步往前发展,
6
情形将会怎样呢?这是我们下一节课要讲的内容,请同学们课后去看书预习等等。
(7)过渡性提问:主要指教师在学生学好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好题目,为新知识做好准备,即布置课前预习题、旧知识的运用题等等。
4、思想品德学科课堂提问策略 (1)提问设计要求缜密
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事先设计好所要提问的问题,它包括七个方面:①何处提问;②何时提问;③提问什么;④如何提问;⑤提问谁;⑥可能出现的情况;⑦如何评价等。这就要求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备课,熟练掌握教材,至少要熟练掌握一课的内容。一般讲,开学初就应将一学期的教材事先通读一遍,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上一节课而备一节课。
(2)提问“三维”要有底数
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由三个维度的目标组成,总目标必须通过分类目标来实现。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切忌盲目随意、信口开河,无意识地随意提问,结果是一节课上下来,提问了什么问题连自己也不知道。因此,提问要把握教学的分类目标,即课堂提问必须根据“三维目标”来设置。 当然,三个目标的提问权重不能一样,要有侧重,一般情况下,教材书上已经讲得非常明确的内容没有提问的必要。
(3)提问对象要观神态
提问要根据学生的神态(心理状态、行为状态),进行有选择性地提问。有经验的教师,经常在提出问题后环顾全班学生,观察学生对问题的反映:①学生举手,表明他有把握回答;②嘴巴微张,身体
7
前倾,“眼睛渴望着眼睛的重逢”,则表明他极愿意试一试;③托腮挠首,“举头望明月”,表明他正在思考,但一时还难以回答;④躲避老师的眼睛,把头埋得低低的,谓之“低头思故乡”,则表明他对这个问题不懂或害怕回答。因此,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意图,有针对性地选择对象回答。如果这节课教师想锻炼几个平时不敢发言的学生,那么就可以注意观察学生的神态,及时捕捉所需要的对象。平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问要适时、适人,将简单的问题留给基础差的学生,将难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留给基础好的学生。
5、实施有效课堂提问的具体方法 (1)提问要有针对性 (2)提问要有趣味性
①紧扣教材实际。思想品德课教材涉及大量的背景材料,如名言、警句、漫画、案例、数据、图表等。这些背景材料典型、生动,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材料,以背景材料为情境氛围,以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为度,紧扣教材设计与教材知识点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看背景材料,这样,以“问”引读、以“问”引思,不仅能增加趣味性,激发求知欲,较好地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且能起到拓宽学生知识面,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作用,为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做好铺垫。
② 紧扣学生实际。针对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设问。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越贴近,越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学生的兴趣就越高,注意力就特别集中,也更容易领会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应广泛收集一些既与当前学习任务有关,又能唤起学生关注、感兴趣的生活环境材料作为问题情境的载体,并在此基础
8
上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课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课本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初中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如;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关爱集体,关爱社会,保护环境等等内容,教师都可以就地取材,来个现身说法,对学生中存在的不努力学习、不关心集体、不爱护环境的问题进行直击,在事实面前,他们会有强烈的震撼,在以后的行为中也就会自律许多。
③紧扣社会实际。设问的情景材料应具有时代性。当今社会是一个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随时了解瞬息万变的经济政治资讯、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如前年丰富多彩的北京奥运会、“嫦娥奔月”工程、“5.12”汶川大地震、上海世博会等,学生对这些现实问题有强烈的探究欲望,课堂上引进这些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现实,容易吸引学生去认真思考、分析,产生想说的强烈愿望。当学生的兴奋点被激发时,就能积极思考教师提的问题。
(3)提问要有层次性
题犹如山峰,坡度太陡,无法攀登:坡度太缓问,也会使人丧失攀登的兴趣。提问应设置合理的坡度,这既是考虑学生思维的特点,也是为了贯彻素质教育要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根据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提问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层层深入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入求知的高度。如学习九年级思品课《走科教兴国之路》,在学生阅读有关数据与资料后,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1、我国是否是科技强国呢?如何看待我国的科技总体水平?2、我国与发达国
9
家的主要差距是什么?3、我国该如何缩短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4、是否只要有了经费的保障与法律的规定,我国目标就能实现?还需要依靠什么?人才的创新能力从何而来?这几个问题,有一定的层次性,第一个问题,所有的同学都能回答;第二个问题,要从材料中归纳出,这需要一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中等及以上的同学可回答;第三、四个问题,需要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让同学们展开小组讨论,然后,推选一个同学总结发言,这就需要集体的智慧。大家通过讨论,得出了这样一些结论:科技的创新 ——人才的创新能力——教育。通过这样的层层深入地提问,培养了学生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从书本上找答案,也不是人云亦云,同时落实了教学目标,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提问要有时效性
教师的提问要选择最佳时机,即在不同的时间提出适宜的问题,主动地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问题情境。如,刚开始上课时,学生的思维正趋于较为平静的状态,这时可以提出一些回忆性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时,则应多提一些分析性和评价性较强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当学生处于疲惫状态时,就应提一些放松性和幽默性的问题,这样可以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当学生的思路受阻时,教师要看准时机,把握火候,在问题的关键点上加以“点化”,用语言的燧石去敲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的思路豁然开朗,由“山重水复疑无路”引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思维境界。
(5)提问要适度
①问题难度要适度。课堂提问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准备程度,即他们现有的知识储备。据心理学家研究,如果人能够用他现有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