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学会《游山西村》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读读诗题,参看注解,说说诗题的大概意思。教师补充小结。 2、自由吟读。
3、指名试读。教师点评并范读,体会诗句的节奏。 二、试讲诗意
1、边读边参阅课文中的注解,试着串讲。教师巡回倾听,发现难点。 2、指名试讲。(要求把每句诗的大致意思说清楚) 3、理解“莫笑、足”的意思。 三、深入体会
1、读前两句,想象意境。诗人会在什么地方?他当时有什么感受?(想象诗人在农家做客,受到农家热情款待)
2、读后两句,体会意境。
这时诗人是在哪里?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
诗人可能正走在山间小道上,眼见前面被大山挡住了,怀疑无路可走;行至山前,忽见柳荫深深,鲜花簇簇,惊喜地发现又是一个村庄。 四、品味对偶的表现手法
1、有节奏地朗读后两个诗句。
2、引导发现两行诗句中相对应的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3、美读,读出节奏、音律美。 五、体会名句的引用
提供下列句子,供学生阅读。
1、我们走到山前,顿觉山路已尽。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出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这时,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
2、李叔叔正在搞一次实验,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实验进行不下去了。因此失去了信心。后来在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他豁然开朗,很快攻克了难关,实验获得了成功。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常用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教我们写作时不要说人家常说的话,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写出自己的个性。
读后教育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能恰当地引用这些语句,使自己的作文变得更精彩。 板书设计
16
课后小记
6
爬山虎的脚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2、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3、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观察,采集实物,拍照,收集有关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举行“植物资源”共享会
大自然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真是色彩斑斓,奇妙无穷啊!下面我们举行一个“植物资源”共享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实物,图片,照片,介绍自己了解的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去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 2、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4、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 a、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b.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又是怎样爬的?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大家希望先探究什么?为什么?
2、四人小组研究描写爬山虎脚的三、四、五自然段,要求(多媒体显示): a、作者是如何具体生动的描写的?
b、一定的方式把自己探索到的知识向大家汇报、展示。
17
3、学生自由学习。 四、汇报交流
1、一组学生竞赛读写“脚”样子的句子,并交流圈出认为重要的词。 (反面、枝状六七根细丝、嫩红)
可让学生明白作者是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三方面来观察、描写的。
2、学生上台板画爬山虎的脚,并口述为什么这样画。可趁机让全班跟着他画,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3、三生依次上台(师给带上他自己画的爬山虎的头饰)作“自我介绍”,师鼓励灵活表述。 4、同桌介绍。
5、四生开火车读具体写脚怎么爬的句子,并交流“爬”有关的重要动词。(爬:触一巴+拉+贴)
6、多媒体动画演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7、指导朗读。
8、点击出示中心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质疑:“一脚一脚”能不能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 9、从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落实人文性)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体会,例如:往上爬、蚊龙的爪子、相当牢固、休想拉下等。 10、小组比赛朗读。
11、一生扮演爬山虎的角色,演一演,说一说怎样爬。 作业:积累语言
抄写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背诵三、四、五自然段。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2、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3、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观察,采集实物,拍照,收集有关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导人:上节课我们探究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爬的,谁能以爬山虎的角色向大
18
家介绍一下。
2、指名“自我介绍”。
3、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四人小组研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多媒体显示): a、研究作者是如何有条理地描写叶子的?
b.标出你喜欢的词,两人小组讨论为什么喜欢? C、要用一定的方式把自己研究的知识向大家汇报。 三、汇报交流
1、 生朗读描写静态的句子。教师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体会“新鲜”“均匀”以及那么??那
么??”句式的好处。 2、 指导朗读
3、 多媒体出示描写动态的叶子的句子。(一阵风拂过??)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读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重点落实一个“漾”字。 4、 多媒体展示“漾起波纹的叶子”的情景。 5、 指导朗读。
四、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1、同学们,你想过吗,课文为什么以《爬山虎的脚》为题?师随机引导学生体会写爬山虎的叶子是为了衬托爬山虎的脚。 2、那么作者为什么写得这么好呢? 3、交流归纳:
a、整体到部分一步一步细致观察。 b.能抓住特点观察。
c.作者很有酎Jb地怀着喜爱之情观察,观察得非常深入。 五、积累运用,提升语言
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抄下来。
作业: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援植物,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7 蟋蟀的住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蔽、搜”等7个生字。会写“掘、抛、倾”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随遇而安、慎重、骤雨”等词语。
2、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养成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养成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 课前准备
19
1、课前发动学生利用各6种途径搜集有关蟋蚌生活习性,特点等图片文字资料。 2、每生准备橡皮泥一盒,白纸一张。 3、课外准备《蜗牛与黄鹂鸟》的音乐。 教学方法 自学指导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题,设疑铺展
1、有个小家伙,小名“蛐蛐/旷大名“蟋蟀”,这不起眼的小东西居然有人称它是昆虫王国的建筑工程师。不信,我们到蟋蚌的住宅里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看看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
2、板书课题:蟋蟀的住宅。 3、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买票进宅” 1、生自由试读课文。
2、开动“知识快车”检查自学情况:用知识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买票进宅”。如认读生字、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难读句子、小节。 默读课文,“看宅划说” 1、这小蟋蚌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至六自然段,用“——”划出有关句子。 2、反馈交流讨论。
3、理解体会重点句子,指导感情朗读。
a、蟋蚌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b.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c、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同学们,如果你是蟋蟀,天下雨了,当看到别的昆虫为寻找住宅而奔忙,自己却已有一个非常好的住宅时,你的心情如何?(自豪、骄傲)带着这种心情朗读第二、五、六自然段。 三、研读课文,“橡皮泥捏宅”
1、一个小洞就有这么多的名堂,怪不得课文说‘‘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2、请同学们根据课文中的语言再进行深入的研究,四人小组合作打造这项“伟大的工程”。 3、生拿出橡皮泥,捏造蟋蟀的住宅。 角色转换,“广告创意”
1、现在,你就是蟋蟀工程师,要参加昆虫王国第一届住宅设计大赛,请工程师为自己的住宅设计广告词。
2、 语言转换,能利用课文中的语言设计广告。 作业:交流汇报,评选最佳创意广告词。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