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汉乐府诗歌与乐府
汉乐府诗歌是指由朝廷设立的音乐机关收集、整理和保存下来,可以合乐而歌的汉代诗歌称。乐府的原义是指朝廷设立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官即官府。秦时就已设乐府,西汉设有乐府和太乐,乐府掌管俗乐,太乐掌管雅乐。乐府至哀帝时废止。东汉虽无乐府但也有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机关黄门鼓吹署,还有相当于太乐的太予乐署。乐府的职能除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填写歌词和组织演奏歌唱外,还有组织文人创作和采集和整理民歌的任务。汉人称合过乐的歌辞为歌诗,至六朝时期人们把由乐府机关收集、整理和保存下来的,可以合乐而歌的诗歌称为乐府,乐府便由音乐机关转为诗体的名称。汉乐府诗歌有民间的作品,也有帝王、贵族、文人的作品。 二、汉乐府诗歌的保存与分类
汉乐府诗歌主要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纂的《乐府诗集》中。《乐府诗集》集录了两汉至唐五代的乐府诗,也兼及先秦歌谣,全书共一百卷,是保存乐府诗歌最完备的总集。郭茂倩将乐府诗分为十二类:(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曲辞、(4)横吹曲辞、(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其中汉乐府诗歌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中,而以相和歌辞数量最多。 三、汉代乐府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
1.反映人民的悲苦与反抗的诗歌。汉代社会经济强盛,但贫富差距悬殊,上层贵族富足,下层百姓困苦。因此,民歌中的这类题材常吟出生活的悲歌,传达出反抗的呼声。如《陌上桑》、《平陵东》、《妇病行》、《东门行》等。
2.反映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诗歌。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饮马长城窟》、《古歌》等。 3.反映了爱情、婚姻与家庭生活的诗歌。如《上邪》、《有所思》、《白头吟》、《怨歌行》、《上山采靡芜》、《孔雀东南飞》等。
4.此外,还有一些用于郊庙祭祀的诗歌。如刘邦妃唐山夫人所作的《安世房中歌》、司马相如等人所作的《郊祀歌》等。
四、汉代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
1.汉乐府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正如班固所言:“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它是创作主体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也是思想情感的真实书写。汉乐府的题材相当广泛,几乎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对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予以了充分的关注,可以说是汉代社会生活的实录。
2.汉乐府有抒情诗,也有叙事诗,但数量多、成就大的还是叙事诗。因此汉代乐府诗歌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征就是它的叙事性增强。先秦的《诗经》、楚辞基本上是抒情诗,而汉乐府无论是短制还是长篇,则多是叙事诗,并且出现了《孔雀东南飞》那样成熟的叙事诗。其叙事基本上呈现着两种情况:一是捕捉生活中的一两个片断镜头加以描写,如《上山采蘼芜》选择了弃妇遇故夫的场景,《十五从军征》则截取了一个老兵归乡时的情景;二是叙述了比较完整连续的故事情节,如《孤儿行》写了孤儿经商、汲水、收瓜等情节,《孔雀东南飞》更是以曲折跌宕的情节和复杂的矛盾冲突,完成了一个悲剧故事的叙述。汉乐府叙事详略得当,详者则浓墨重彩地进行铺排渲染,略者则一带而过。如《孔雀东南飞》就体现了这一特点。总之,汉乐府无论短制还是长篇,情节化和故事性较之前代都大有进展,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达到了成熟的境地。
3.汉乐府在人物形象的描写和性格的刻画上,也显示了娴熟的艺术技巧,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汉乐府最常用的艺术手法是人物行为和人物语言的描写,其优秀的诗篇已具有行为的典型性和语言的性格化的特征。同时,也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运用和环境、场面描写来烘托人物。
4.汉乐府的语言浑朴自然、言近旨远,保留了口语的特点,颇富表现力和生活气息。正如胡应麟所论:“汉乐府歌谣,采摭闾阎,非由润色,然而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天下至文,靡以过之。”(《诗薮》)汉乐府形式自由多样,句式富于变化,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而以杂言居多。其中东汉乐府出现了
不少完整的五言诗,对文人五言诗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
[作品讲读] 一、《陌上桑》
1.《陌上桑》最早见于《宋书〃乐志》题作《艳歌罗敷行》,徐陵《玉台新咏》收此诗,题作《日出东南隅行》,郭茂倩《乐府诗集》又收入,属《相和歌辞〃相和曲》,题作《陌上桑》。这是一首富有喜剧色彩的叙事诗,描写了采桑女子罗敷机智地拒绝使君调戏诱惑的民间故事。全诗共三段:一、描写罗敷的出场和美貌。二、写使君提出无理的要求和罗敷的拒绝。三、写罗敷的夸夫。 2.《陌上桑》的艺术特点:
(1)诗歌塑造了一位美丽、机智敢于戏谑权贵的采桑女子的形象。
(2)诗歌的第一段主要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对罗敷进行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来表现罗敷的美貌。从“秦氏有好女”到“紫绮为上襦”是正面描写。主要是用铺陈手法描写罗敷的服饰之美和采桑用具之美;从“行者见罗敷”到最后是侧面烘托。通过周围的行人、少年、耕者们的具有喜剧色彩的行为、情态的描写,从侧面烘托出罗敷光彩照人的形象。这种描写具体生动,形象鲜明,很有生活气息和形象的表现力,既突出了罗敷美丽高洁的形象,也为使君的出场和见色起意做了铺垫。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对话的手段,表现了使君的轻薄好色和罗敷坚决拒绝的态度。第三段采用了虚构夸张和铺排渲染的笔法,来夸写“夫婿”高贵的风度和出众的才貌,目的是使使君自惭形秽以打消其见色起意的念头,表现了罗敷的机智勇敢,也显示了幽默诙谐的笔调。
(3)这是一首完整的五言诗,既有华美的辞藻,也有朴素的口语,但均具有有声有色、生动活泼的特点。诗歌的风格充满了浓郁的喜剧色彩,洋溢着幽默诙谐、健康乐观的情调。 二、《孔雀东南飞》
1.此诗最早见于徐陵的《玉台新咏》,题作《古诗无名氏为焦仲卿妻作》,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题作《焦仲卿妻》,后人取其首句称为《孔雀东南飞》。这是我国诗歌史上最早的一首五言长篇叙事诗,长达一千七百余字,被后人誉为“长诗之圣”(王世贞《艺苑卮言》)、“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沈德潜《古诗源》)。它讲述了汉代末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和妻子刘兰芝的婚姻爱情悲剧故事。 2.《孔雀东南飞》在艺术上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男女主人公的典型形象,同时对次要人物的刻画也颇为鲜明。刘兰芝的刚强理智、焦仲卿的忠贞厚道、焦母的刁蛮专横、刘兄的趋炎附势,都刻画得入木三分。
(2)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艺术手法:首先,运用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刻划人物性格,篇中大量地使用了人物对话及自述。沈德潜说:“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其次,是叙述描写的手法,有人物的外在形象描写,有细节描写,有环境场面描写,并运用了铺排、渲染及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多种表现手法。
(3)作品的叙事按事件的时空顺序而展开,结构完整紧凑、情节起伏跌宕。作品采用了双线并进的方式,一条主线是以焦、刘与焦母及刘与刘兄之间的矛盾冲突为线索,一条辅线是以焦、刘二人的情感为线索。而且,开头的起兴和结尾的象征,既起到结构的作用,又于悲剧之中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
(4)作品的语言的基本风格质朴自然、生动流畅,但“质而不俚”(王世贞《艺苑卮言》),也有较强的抒情性。
第二节? 文人五言诗 ?
一、文人五言诗的产生、发展历程
汉代文人诗歌的创作逊于散文和辞赋。西汉时期的文人诗歌创作主要继承着《诗经》的四言体和骚体。四言诗较有名的有韦孟的《讽谏诗》、《在邹诗》,韦玄成的《自劾诗》、《戒子孙诗》等。骚体有汉武帝的《秋风辞》,司马相如的《蒲梢天马歌》等。至于《昭明文选》载有李陵、苏武诗,徐陵《玉台新咏》说枚乘作古诗九首,今学者考证均为假托。
东汉时期,在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下,文人开始学习写作五言诗。现存最早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钟嵘说它“质木无文”(《诗品》)。其后有张衡的《同声歌》、郦炎的《见志诗》、秦嘉的《赠妇诗》、赵壹的《刺世疾诗》、蔡邕的《翠鸟》、秦嘉的《赠妇诗》等。尚有模仿乐府民歌的作品,如辛延年的《羽林郎》、宋子侯的《董娇娆》等。直至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文人五言诗的创作才完全进入了成熟的时期。 二、《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萧统《昭明文选》,是萧统收集、选编的一组无名氏的五言诗。其产生年代大致在东汉顺帝以后到献帝建安以前,作者是多是中下层文人,非一人一时之作。 1.《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
(1)抒写游子思妇的离别思念之情。游子漂泊的凄苦、思亲思乡的情结、思妇寂寞孤独的心态,诗中都有细腻而深刻的表现。如《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青青河畔草》《庭中有奇树》、《客从远方来》等。
(2)伤时感乱,慨叹人生。抒发一种对死的恐惧和对生的欲望的情绪,体现了生命意识的觉醒和人生价值的思考,反映了人生观的巨大变化。如《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回车驾言迈》、《驱车上东门》、《生年不满百》等。
2.《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
(1)《古诗十九首》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最常用的艺术手法是将叙事、写景、抒情融而为一。它善于将深婉真挚的情感极其自然和谐地熔铸到生活场景的叙写和景物的描写之中;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典型细节以表现人物的情感与心理,因而形成了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和含蓄曲折、低回婉转的艺术风格。 (2)《古诗十九首》也继承了诗骚的比兴传统,常以比兴、象征的手法,曲婉地传达出深沉的寄托。陆时雍评之曰:“情动于中,郁勃莫已,而势又不能自达,故托为一意,托为一物,托为一境以出之。”(《古诗镜总论》)是说《古诗十九首》的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助于外在的景象、物象来传达出内在的情感与意绪。
(3)《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质朴自然,浅近洗练,平易淡远,生动妥贴,不刻意雕琢求工,而意蕴深厚,实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它还善于化用典故以浓缩的字句传达出丰富的内涵,有的还汲取了民歌的叠字、双关等手法。钟嵘评曰:“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诗品》)胡应麟评曰:“畜神奇于温厚,寓感愴于和平。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句摘,句不可字求。”(《诗薮》) ?
[作品讲读] 一、《行行重行行》
1.这首诗是萧统《昭明文选》所选《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是一首思妇诗。它以思妇的口吻抒写了妻子对远行在外丈夫的思念之情和内心的愁苦。 2.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点:
(1)诗歌抒情委婉含蓄、深沉曲折。开头两句先追叙当初的离别,“重行行”和“生别离”就已曲婉地离别的缠绵和痛苦之情。接着的六句写相距遥远,天各一方,道路险阻,无从会面,又以胡马与越鸟为喻,暗喻物尚有情,何况于人,写得委屈而含蓄。随后的四句先刻写自己消瘦的形貌,暗示刻骨的相思之痛,然后疑虑丈夫不归的,也是情至深处而产生的猜疑。最后四句在无望的思念中,只好自我宽慰。它以含蓄曲折的笔法将思妇的相思之情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2)首先,诗歌采用了层层推进的手法,很符合人物情感层次的进展和变化,把感情的脉络与层次的展开结合在一起,而且“结构天然,绝无痕迹”(胡应麟《诗薮》),达到了天然浑成的艺术境地。其次,诗歌也吸取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诗句以胡马、越鸟心向故土暗喻物尚有情,何况于人,这又是思妇的设想之辞,也反映了思妇对游子的深深思念之情。还有“浮云蔽白日”也是同样的写法,以自然物象巧妙地隐喻丈夫为人所惑。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歌的表达形象而含蓄,又使诗歌具有深刻而丰富内涵。诗歌还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与君生别离”,用屈原《九歌〃少司命》“悲莫悲
兮生别离”的句意;“道路阻且长”,用《诗经〃蒹葭》“道阻且长”的句意;“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化用《韩诗外传》的“代马依北风,飞鸟栖故巢”(《文选》李善注),这也是文人诗歌常有的特征。此外,“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是以形貌的刻画来暗示人物的心理情感,平常口语却成为后人赞赏不绝的佳句,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毁,为伊消得人憔悴”(《凤栖梧》),便是从此句脱出。
(3)诗歌语言浅近自然,意蕴丰厚。它不假雕饰平平道出,有如家常语,却又造成委婉含蓄、耐人寻绎的艺术效果,而且格调高古,意境浑成。胡应麟评曰:“畜神奇于温厚,寓感愴于和平。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句摘,句不可字求。”(《诗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