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一章? 秦汉文学概说 一、秦代的社会与文学概况
秦灭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大统一的封建帝国,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但严酷的专制政治统治使之很快走向了灭亡。秦在文化上推行的也是极端专制政策,禁锢思想、摧残文化,使秦代学术文化一派凋零,文学自然难以有所成就。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汉文学史纲要》)。
二、汉代的社会与文学概况
汉代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繁荣昌盛时期。政治的统一、经济的强盛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汉代思想文化的主流是“独尊儒术”,经学的昌盛影响了文学观念与文学形态。但的汉代思想文化仍存在着一定的兼容性,它吸纳了道、法、阴阳等诸子思想,以及楚文化的因素,对文学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
汉代的文学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西汉初期文学,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包括汉初至景帝时期的文学。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基本上沿袭着战国文学的余绪。主要成就在于政论散文和辞赋。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主要有陆贾的《新语》、贾谊的《新书》,以及晁错的《论贵粟疏》等。文章思想内容的现实针对性很强,其中总结亡秦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文章占有相当的数量。文章大多恢宏开阔,疏直激切,气势夺人,颇有战国文章的遗风。辞赋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主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和枚乘的《七发》等。这一时期的辞赋创作体现着由楚辞向汉赋的过渡特征。
2.西汉中期文学,是汉代文学的全盛期,包括武帝至宣帝时期的文学。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是两汉的全盛时期。新体赋的创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和作品。散文主要有史传散文和政论散文。史传散文最突出的代表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尚有先秦文章之遗风。政论散文有经学大师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及对策文,开始向儒家典雅醇厚的文风转变。淮南王刘安主持宾客编著的《淮南子》仍承继着先秦诸子之余绪。还有桓宽的《盐铁论》等。 3.西汉后期至东汉前期文学,是汉代文学的中兴期,包括西汉元帝至东汉和帝时期的文学。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仍以辞赋和散文为主体。辞赋的著名作家有扬雄、班固、张衡,模拟前人和更加琢磨技巧是创作的基本倾向。散文的形式多样,作品众多,有刘向的《新序》、《说苑》、扬雄的《法言》、《太玄》、桓谭的《新论》、班固的《汉书》、王充的《论衡》等。文章的思想和风格大都受经学的影响。 4.东汉后期文学,是汉代文学的衰落和转变期,包括安帝至灵帝时期的文学。辞赋的创作出现了大赋衰微小赋兴盛的局面。张衡、赵壹、蔡邕、祢衡等人的抒情小赋的创作体现了这种转变。文人诗歌的创作也扭转了一直不振的局面,出现了《古诗十九首》那样的成熟之作。东汉后期的散文主要是政论散文,有王符的《潜夫论》、仲长统的《昌言》。
5.此外,汉代乐府民歌的创作相当兴盛,对文人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第二章? 秦及西汉散文 第一节? 李斯 ?
秦代文学由于历史的短暂和文化政策的严酷,只有李斯的散文作品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点光芒。李斯的文章主要是奏议,其代表作品是《谏秦逐客书》。另外,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多次巡游,李斯随行作有几篇歌功颂德的刻石文,对后世的碑铭文体有较大的影响。 ?
[作品讲读]
一、李斯《谏秦逐客书》
1.本文的写作缘起是因韩国人郑国说秦开凿水渠以消耗秦国国力,事发而驱逐客卿引起的。李斯上书陈
述秦国不该驱逐客卿的道理。
2.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论证方法的高超。文章主要采用了以事实说理的方法。(1)以历史史实论证。(2)以秦国的现实来论证。(3)以陈说利害关系来论证。(4)以正反对比来论证。
3.文章辞采华美,气势宏放,善用排比对偶句式进行铺排渲染。排偶句与散句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整齐而又富于变化,流利畅达而又富于气势,被后人称为駢文初祖。文章颇具战国纵横家的论辩技巧和语言风格。
第二节? 贾谊和晁错的散文 ? 一、贾谊
1.贾谊的生平与创作情况
贾谊是汉初卓有成就的文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贾谊的思想主以儒家,兼有道家、法家。贾谊著有《新书》58篇,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专题性政论文;二是针对具体问题所写的疏牍文;三是一些杂论文章。
2.贾谊文章的特点
贾谊和晁错都是汉代文章的大家,鲁讯称之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文学史纲要》)。贾谊的散文疏直激切,感情充沛,气势夺人。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和铺排扬厉、夸张渲染的手法。文章纵横驰骋,颇有战国纵横家的遗风。《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是其散文的代表作品。 二、晁错
1.晁错的思想情况
晁错是汉初的文章大家和政治改革者。晁错思想较多地受到法家的影响。体现了一位政治改革者的思想风貌。
2.晁错文章的特点
晁错的文章多为奏疏性的政论散文,而且多是针对社会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而发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切于实际,不尚虚谈。晁错的文章观点鲜明,见识深刻,论说着实,有较强的逻辑论辩力量。文章语言简洁明快,平实通畅,风格朴素无华,可以见到法家文章风格的影响。《论贵粟疏》是晁错这类文章的代表作品。 ?
[作品讲读]
一、贾谊《过秦论》
1.《过秦论》是在汉初总结亡秦教训、探索治世方略的思潮中产生的作品。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总论秦得天下的形势及其灭亡的主要原因。中篇剖析秦在统一后没有实行正确的政策和秦二世未能改正始皇政治上的错误。下篇指出在紧急危难关头,秦王子婴没有挽救危亡的能力。是一篇史论与政论相结合的出色散文作品。
2.《过秦论》的写作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文章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论述秦“过”,而一切选材与论证都是围绕这一中心。
(2)文章的在论证方法上,主要采用了陈述史实与议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史实的分析中揭示其论点与结论。
(3)文章采用了比喻、夸张、铺排、渲染等文学表现手法,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说服力,也造成了一种雄健奔放的气势。
(4)文章的结构是按历史进程的顺序而展开的,清晰而谨严。句式灵活而多变,奔放而流畅。语言酣畅淋漓,纵横驰骋,雄辩滔滔,颇有战国纵横家的遗风。 ?第三节? 西汉的其它散文 ?
一、《淮南子》
了解《淮南子》一书的基本情况。《淮南子》是淮南王刘安组织宾客编写的,它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兼取儒、法等思想,综汇而成的一部巨著。《淮南子》共二十一篇,每篇都有一个中心论题,组织严密,论述系统。其论述常引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也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文章奇伟宏富,善于铺张排比,体现了汉初文章的风格和辞赋的影响,也有战国文章的余风。 二、董仲舒的对策文和经学著作
了解董仲舒的的创作情况。董仲舒是汉代经学中影响最大的人物,其主要作品有《贤良对策》三篇,是为汉武帝下诏求贤良文学而作,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理论主张。《春秋繁露》是董仲舒最重要的经学著作,以公羊派的观点阐释《春秋》,是原始儒学和阴阳五行的结合。董仲舒散文的雍容典雅的儒者风格,体现了汉代的变化。
三、桓宽、刘向、扬雄的散文
1.了解桓宽《盐铁论》的内容和艺术特点。桓宽的代表作品是《盐铁论》。《盐铁论》是桓宽根据汉昭帝时关于盐铁会议的辩论,而整理成的论文集。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等重大问题,是研究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资料。文章以论辩问答的形式而展开,或从容不迫地说理,或针锋相对地辩驳。文章整饬而又富于变化,疏朗之中见细密,语言简洁流畅,浑朴质实,具有很强的论辩力量和一定的艺术表现力。《盐铁论》是西汉后期政论散文的最优秀的作品。
2.了解刘向的著作情况。刘向是西汉后期的经学家、目录学家,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散文家。目录学著作有《七略别录》。经学著作有《尚书洪范五行传论》、《五经通义》等。编著的《新序》、《说苑》、《烈女传》,是分类编缉的历史故事集,也杂有民间传说、寓言故事等。文章说教气较浓,但文笔简洁明畅,语言朴素生动。这类故事可谓是魏晋小说的先声。
3.了解扬雄的散文创作情况。扬雄是西汉末年著名的辞赋家,但后期致力于经学。他模拟《易经》作《太玄》,模拟《论语》作《法言》,意欲标新立异,自成一家,但文辞过于艰深古奥。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思想与创作 ?
一、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中的重要事件:
1.史官家庭的环境和教育。师从董仲舒习公羊《春秋》和师从孔安国习古文。 2.博览群书与青年时期的漫游经历。 3.任职太史令和修《史记》。李陵之祸。 二、司马迁的思想:
1.司马迁的思想深受孔子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司马迁非常崇拜孔子的人格与学术思想,也非常熟悉儒家的“六经”。他自觉地接受了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和政治思想。这在《史记》中都有反映。同时董仲舒的汉儒思想体系对司马迁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影响。
2.司马迁的思想也接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汉初黄老思想的流行,以及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的道家倾向,都对其接受道家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道家自然无为的精神和社会批判精神,都对其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3.但是,司马迁毕竟又是一个博学的学者,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既是他修史的宗旨,也是他思想的追求。传统的天人哲学是其思想的哲学基础,通变思想是其追求历史客观真实的历史观。他兼宗百家,融取儒道,自成一家。
三、司马迁的创作。司马迁的毕生精力用在了《史记》的写作上,此外,还有书信体散文《报任安书》和赋作《悲士不遇赋》。
第二节? 《史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
一、《史记》的思想内容。《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它主要以人物传记的体例再现了广阔的历史生活画面。
1.《史记》通过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精神面貌及由人物组成的社会关系,形象地表现了时代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
2.《史记》追求历史真实的“实录”精神。正如班固所评价的:“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
3.《史记》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思想倾向性。《史记》歌颂了那些对历史有贡献的英雄人物和具有某种值得肯定的品行的历史人物。《史记》还批判和暴露了丑恶腐朽的社会势力。具有善恶分明的价值尺度和强烈的历史批判精神。 二、《史记》的艺术成就
1.《史记》综合借鉴了前代各类史书的体例,创立了以人物为本位的文学和史学的结合的纪传体体例。 2.《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展示了三千年的历史,可谓是一幅历史人物的画卷。从上层社会的统治者到下层社会的小人物,无所不有。因此,《史记》的文学性和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塑造上。《史记》所涉人物四千余个,其中许多是塑造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3.《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艺术手法:(1)围绕人物性格的刻划和形象的塑造精心选材、谋篇布局。常常是抓住人物生平中的重大事件,或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特点的细节材料来组织安排。(2)以性格化的人物语言和典型性的人物行为,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尤其善以细节描写传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性格特点。(3)在人物的矛盾冲突中,在戏剧性的情节场面中,展示人物的性格,刻画人物形象。
4.《史记》的语言风格总体上说,具有朴拙通畅、雄浑劲健、疏荡爽朗,横放不羁的特点,但也有多样的显现。《史记》大量地使用人物对话,多能做到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叙述语言丰富生动、简洁精炼、明白晓畅。有口语化、通俗化的倾向。《史记》的语言还具有强烈的抒情特征。 第三节?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
一、《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先秦时期的史著主要是编年体和国别体,以记事和记言为主,已有记叙人物的成分。《史记》综合借鉴了前代史著的体例,首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在我国历史散文的发展史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也是传记文学发展成熟的标志。 二、《史记》是后世史学和文学学习的范本,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史记》的求实求真的创作精神和批判精神影响着后世的史学和文学的创作。《史记》中优秀的人物形象的人格精神沾溉着后世文人的人格精神。
2.《史记》是古代文章的典范之作,其写作方法、语言艺术、文章风格等,都为后世散文家所模范、学习。唐宋古文运动、明代前后“七子”、清代的桐城派都推崇《史记》,并深受其影响。
3.《史记》对后世小说和戏剧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史记》有些篇章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因素,为小说、戏剧的创作提供了艺术手法上的借鉴。并且《史记》中的一些人物故事,也为后世历史小说、历史戏剧所取材。 ?
[作品讲读] 一、《项羽本纪》
1.《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它记叙了项羽由少年时期到起义,由起义灭秦到楚汉争斗,直至乌江自刎的一生经历。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位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的形象。形象中透视着作者的赞美、同情、哀惋之情。这是一曲英雄的颂歌与哀歌。
2.《项羽本纪》大致可分为五个部分:一、吴中起事。二、杀宋救赵。三、鸿门宴。四、楚汉之争。五、垓下之围。
3.《项羽本纪》比较集中地刻画了项羽的性格,他勇武豪壮、叱咤风云,而又刚愎自用、优柔寡断。作者从多角度展示了一代霸主项羽的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本文人物描写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围绕中心人物选择材料,以人物命运的变化为线索,串联起人物的事迹和历史事件,来结构全篇。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则是文章布局中由成功到转折至失败的关键。作者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
气质与形象做到了精心选材与组织结构。
(2)善于将人物事迹和历史事件故事化,善于构造矛盾冲突和戏剧性的情节、场面,从而使人物形象在故事化、戏剧性的情节和矛盾冲突中展示出来。
(3)善于抓住人物性格的本质特征,以典型的细节描写和人物性格化的语言刻划人物的性格。同时,加强了一些场面描写,来创造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此外,还运用了对比及侧面描写的手法。 第四章? 东汉散文 第一节? 班固和《汉书》 ? 一、班固
1.班固的家学渊源和正统儒家思想。自西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渐进成为社会意识形态及文化领域的主导思想。班固的祖父班穉、父班彪,均是崇尚儒学的学者。因此社会的文化思想背景及家学的渊源育成了班固的正统儒家思想。班固的儒家思想所秉承的是董仲舒开创的汉儒思想体系,原始儒学的基本精神和阴阳五行天人互渗的理论色彩,在其思想中都有明星的体现。
2.班固是集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博学的学者。《汉书》经学著作有《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是根据章帝建初四年诏令群儒在白虎观讲论五经大义而撰集的。史学著作有著名的《汉书》。文学创作成就最突出的是辞赋。 二、《汉书》 1.《汉书》的成书
《史记》的汉代史只写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班固的父亲班彪曾写《史记后传》欲补足汉史。在此基础上,班固完成了《汉书》的写作。《汉书》的部分是由班昭和马续补写的。 2.《汉书》的体例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上基本承袭《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将“世家”并入“列传”。《汉书》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的体例,对后代史家多有影响。《汉书》不仅增补了武帝后的历史,也对武帝前的历史进行了一番加工、整理和补充。《汉书》还增添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等。总之《汉书》承《史记》的体例而更加详备严整。 3.《汉书》的思想观点
(1)《汉书》的基本思想观点,是立足于儒家的正统思想,从维护社会的统治秩序和道德秩序出发,并以之作为立论和评价历史的根据和尺度。因此,它显得具有儒家学术思想的醇正性,而缺乏《史记》学术思想的兼融性、宏阔性和个性特征,以及深刻的批判精神。
(2)但是《汉书》仍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实用理性、道德精神和人本思想,以及古代的“实录”的史学传统,重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客观反映。因而,还是能够以严肃的学术态度比较真实地再现了一代的历史。它歌颂褒扬了那些忠于国家和民族、对社会有所贡献、能够体恤人民疾苦、个人品德高尚的历史人物。批判和暴露了那些专横暴虐、鱼肉百姓、残忍狠毒、谄媚卑鄙的历史人物。维护封建正统的价值观、道德中心主义和对人本思想的重视,构成了《汉书》思想的核心。 4.《汉书》的艺术成就
(1)《汉书》的艺术成就也和《史记》一样主要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汉书》的优秀篇章,如《苏武传》、《李陵传》、《朱买臣传》、《霍光传》等,都以生动细腻的艺术表现手法成功地再现了人物的形象。一部《汉书》也是西汉各类人物的形象的画卷。
(2)《汉书》在选材结构上同《史记》一样都是以主要人物为中心,在叙事上也以人物行为和人物语言为主,人物描写也具有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也注重细节的描写。因此,《汉书》的基本的艺术手法仍继承于《史记》。
(3)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学术思想的渊源不同,以及个人的人格、气质、才情各异,《汉书》还是显示着自己的特点。首先,《汉书》材料更丰富,组织更严密、条理更清晰,较《史记》更加谨严整饬。其次,《汉书》的叙事描写,虽不象《史记》那样疏荡爽朗、奇崛变化,但却具有细腻工致、精确严谨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