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避免日光暴晒,选择适宜的护肤品。
第三节 日光性皮炎
又称为日晒伤,是日光过度照射后引起的人体局部皮肤发生急性光毒性反应,易发于中青年女性和儿童,春夏多见,常反复发作。 【病因病机】
中医:禀赋不耐,皮毛腠理不固,日照后热毒之邪郁于肌肤。
现代医学:机理尚不明确。认为是日光中的中波紫外线强烈照射,造成表皮角朊细胞坏死,释放的介质导致真皮血管扩张,组织水肿,引起皮肤的急性炎性反应。 【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暴露于外的皮肤,如颜面、颈项、前臂等处,尤其多见于前额、颧部、耳廓,皮损往往于日晒后4—6小时出现,至12—24小时达到高峰。表现为红斑、丘疹、水肿或略微隆起的红色斑块以及水泡、湿疹、丘疹等,往往是散在或成片状分布。有瘙痒、灼热甚至刺痛感,症状的轻重往往与日晒的强度、时间和肤色等关系密切,本病多发于春夏之际,若避免日晒可迅速好转,但日晒后多易复发或加重。 【鉴别诊断】
化妆品皮炎 起病较急,皮损部位与接触化妆品的部位一致,边界清楚,瘙痒、灼热,与日晒无关,脱离接触后,症状可缓解和消失。 【辩证】
1.血热壅肤 日晒后,暴露的皮肤初起潮红,渐渐边界清晰,略高出皮肤的红斑或暗红斑,也可见针尖至绿豆大小的红丘疹,集簇成片,对成分布,自觉瘙痒;可伴有口干、大便干结、小便黄,舌淡红、苔薄黄,脉数。
2.湿毒蕴结 暴露的皮肤日晒后,出现红斑、丘疹,继而出现丘疱疹、水疱,甚至糜烂、渗出,久则结痂、脱屑。自觉瘙痒或刺痛,常伴有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微红、苔黄或腻,脉沉或滑数。 【治疗】 1.体针 ①血热壅肤
治则: 清热凉血 阳明、太阴经穴为主。
选穴: 曲池 肺俞 尺泽 孔最 太阳 皮肤瘙痒加风门;口干加内庭;便秘加支沟。
方法: 针刺泻法,中度刺激。每日1次,每次留针20 –30 分钟,10 次为1疗程。 ②湿毒蕴结
治则: 清热解毒利湿 阳明、太阴、少阳经穴为主。
选穴:孔最 合谷 中脘 上巨虚 支沟 热重加大椎;湿重加阴陵泉;血热加曲池。
31
方法:针刺平补平泻,中度刺激。每日1次,每次留针20 –30 分钟,10 次为1疗程。 2.耳针
选穴: 肺 大肠 神门 内分泌 皮损部位
方法: 每次选4—5穴,揿针刺入固定或用耳穴压丸法,嘱病人留针期间自行按压埋针或压丸处 每3天更换一次,双耳交替使用,5—10次1疗程。 3.穴位注射
选穴: 大椎 曲池
方法:氟美松注射液0.5—1毫升,用注射用水稀释到5毫升。大椎注药1—2毫升,剩余药液注射到两侧的曲池。隔日注射1次,5次1疗程。休息1周后,可进行下一个疗程。 6.中药
①血热壅肤 生地 生石膏各30克, 黄芩 连翘 竹叶 青蒿 紫草 紫花地丁各10克, 野菊花15克 木通6克 甘草9克。 ②湿毒蕴结 白茅根 薏苡仁各30克,生石膏 生地 银花 连翘 大青叶 车前子各15克, 滑石 天花粉 甘草各10克。 ③外用
水疱集簇未溃破 玉露膏 生肌白玉散 涂抹患处。
水疱溃破有渗出者,马齿笕 生地榆 野菊花各15克,煎水取汁,涂抹于患处。 【预防护理】 1.防晒。
2.初期皮损处禁用热敷,适宜凉湿敷。
3.瘙痒是严禁抓破,以防止感染,如若皮损溃破,应及时处理。
第四节 神经性皮炎
是因皮肤神经功能障碍引起的慢性皮肤病,以阵发性剧烈瘙痒和苔藓样变为特征,临床分为局限型和泛发型两种。中医称为“顽癣”。 【病因病机】
中医:初期以风热夹淤所致的实证为主,慢性期以血虚风燥虚实相兼为主。 现代医学:病因不明。但与神经精神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可能是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所导致。另外,胃肠功能紊乱、内分泌失常及感染性病灶的致敏、局部摩擦、搔抓、多汗或其他机械性、物理性刺激及虫咬都可诱发本病。 【临床表现】
儿童一般不发病,多见于成年人。
局限型:皮损见于颈项、额部、骶尾部、肘窝、掴窝,也可见于眼睑和四肢伸侧,多对称分布。初起皮肤只是间歇发痒,而无皮疹,由于搔抓,出现扁平圆形或多角形丘疹,随后丘疹逐渐增多,融合成苔藓样的斑块,皮肤增厚、皮纹加深,上
32
面有许多鳞屑,多呈淡红、黄褐或正常肤色,表面光滑,自觉阵发性瘙痒,入夜更甚。
泛发型:皮损呈现多数苔藓样变,散发于全身各处。病程长,可迁延多年,缠绵难愈。
【鉴别诊断】
慢性湿疹 有糜烂、渗出等急性发作的过程,苔藓样变不如神经性皮炎显著,但浸润肥厚比较明显,边界不如神经性皮炎清晰,瘙痒感明显。 【辩证】
1.风热蕴肤 皮损成片出现,可见潮红、糜烂、浸润和血痂,皮肤粗糙费后,颜色呈淡褐色,阵发性剧痒,夜间尤甚,舌红、苔黄,脉弦数。
2.血虚风燥 病程较长,皮损淡红,局部干燥、肥厚、脱屑,状如牛领之皮;可伴有心悸、失眠健忘,舌淡、苔薄,脉濡细。 【治疗】 1.体针
治则: 祛风清热 凉血化淤 养血润燥 阳明经、太阳经穴为主。
选穴: 风池 大椎 曲池 委中 血海 膈俞 肝俞 皮损局部 心悸失眠加内关、神门、照海;湿盛加阴陵泉、三阴交。
方法: 泻法或平补平泻,皮损部位区4—6个点围刺,针尖沿着病灶基底部皮下向中心平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20 –30 分钟,10 次为1疗程。 2.灸法
选穴:阿是穴
方法: 艾条灸。每次20 分钟,使皮肤潮红,表皮发热。每日1次, 30 次为1疗程。 3.耳针
选穴: 肺 肝 神门 皮质下 肾上腺 内分泌 皮损部位 耳背静脉
方法: 每次选3-5个穴,两耳交替使用。毫针刺,中等强度,留针2---30分钟。耳背静脉用三棱针点刺出血,隔日1次。 或埋入揿针和采用压籽法。 4.皮肤针法
选穴:夹脊穴 阿是穴
方法:头面颈部皮损选用颈部夹脊穴,上肢皮损选用颈-胸夹脊穴,下肢皮损选用腰骶夹脊穴,泛发型多用胸3-胸12夹脊穴。叩打至皮肤微微出血,皮损局部加用艾条灸15分钟,背部夹脊穴加用拔罐。 5.其他 ① 埋线疗法 ② 火针疗法 6.中药
① 内服:首乌藤30克,钩藤 生地 当归 刺蒺藜各15克,栀子 龙胆草 丹皮 赤芍 白芍 防风 苦参各10克,全虫6克。
33
② 外用:黄连50克 花椒25克 加入70%酒精适量浸泡3天后备用,每日外搽3—4次。
【预防护理】
1.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精神紧张。 2.禁用刺激性食物。
3.无用搔抓、摩擦、热水烫洗等方法止痒。 4. 选择适宜的药物。
第五节 酒渣鼻
发生于鼻部,皮损以皮肤潮红、丘疹、脓疱为特点伴有毛细血管扩张,本病多发于中年人,男女均可发病,以女性多见。 【病因病机】
中医:肺胃积热,循经熏蒸颜面;或气滞血淤,络脉凝滞。
现代医学:在皮脂溢出基础上,多种原因造成颜面毛细血管长期持续扩张而导致本病,寄生在毛囊皮脂腺内的毛囊虫感染可能是发病的原因。另外,内分泌、精神因素、辛辣食物的刺激都可能是本病发作的诱因。 【临床表现】
1.红斑期 颜面中部,特别是鼻、两颊、额部和下颏发生红斑,对称分布。红斑初起为暂时性,在进食刺激性食物、外界环境温度升高、情绪激动时症状加重,自觉灼热。反复发作后,鼻尖、鼻翼、面颊等处出现浅表的毛细血管扩张,呈持久性发红。
2.丘疹脓疱期 在红斑的基础上,面颊部、鼻部可出现成批的丘疹、脓疱、甚至结节。毛细血管扩张更为明显,交织成网状。皮疹时轻时重,常此起彼伏,可持续数年或更久,中年妇女患者常常在月经前加重。
3.鼻赘期 病程迁延日久,患者鼻尖部皮脂腺和结缔组织增生肥厚,形成大小不等的紫红色结节状突起,表面凹凸不平,皮脂腺口明显扩大,皮质分泌旺盛,毛细血管扩张明显,此期仅仅见于少数40 岁以上的男性,在我国较少见。 【鉴别诊断】
1.痤疮 青春期男女发病,有典型的黑头粉刺,皮损分布广泛,胸背部也常受侵犯,无持续性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
2.脂溢性皮炎 分布范围广泛,不局限于棉布,有油腻性的鳞屑,但无毛细血管扩张,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辩证】
1.肺胃积热 相当于红斑期和丘疹脓疱期 2.气滞血淤 多见于丘疹脓疱期和鼻赘期 【治疗】 1.体针 ①肺胃积热
34
治则: 清热凉血 取督脉 阳明 太阴经穴为主。
选穴: 大椎 素髎 印堂 迎香 地仓 太渊 热重加鱼际点刺放血。
方法: 针刺用泻法,中度刺激。大椎可点刺放血后加用拔罐。每日1次,每次留针20 –30 分钟,10 次为1疗程。 ②气滞血淤
治则: 活血化淤 消壅散结 取阳明 太阴经穴为主。
选穴: 素髎 印堂 合谷 三阴交 丰隆 肝郁加太冲;血虚加用血海。
方法:素髎 印堂用平补平泻法,补合谷泻三阴交,中度刺激,每日1次,每次留针20 –30 分钟,10 次为1疗程。 2.耳针
选穴: 外鼻 内分泌 肺 大肠
方法: 毫针刺激, 留针20 –30 分, 也可采用压籽法。 3.皮肤针法 选穴:皮损局部
方法:叩刺法用轻度刺激手法,叩至局部皮肤潮红,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4。三棱针
选穴:大椎 脊柱两侧反应点
方法:点刺放血后拔罐,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5. 穴位注射 选穴:迎香 方法:用当归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双侧迎香分别注药0.5毫升,每周2次,10 次1疗程。 6.中药
①肺胃积热 枇杷清肺饮加减 石膏30克, 知母 枇杷叶 桑白皮各15克, 党参 黄柏 黄芩 益母草 甘草各9克。
②气滞血淤 桃红四物汤加减 当归15克,赤芍 川芎 桃仁 红花 丹参 生地各10克。 【预防护理】 1.饮食调理
2.洗脸时避免冷热水刺激,温水为好。
3.本病发生在鼻部,会有一定精神负担,应避免不良情绪。
第三章 毛发疾病
第一节 斑秃
是头部突然发生圆形或椭圆形、非炎症性脱发,无明显自觉症状的常见皮肤病。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以年轻人发病居多,男女皆可发病。常在劳累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