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初稿修改(2)

2025-10-13

和财务权都在地方政府手中,而环保总局对各地环保部门只有业务上的指导关系。这样常常使基层环保部门在地方经济与环境保护发生利益冲突时,处于尴尬、被动的局面。在环保队伍建设上,基层环保人员数量及业务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缺乏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经济发达地区,基层环保管辖范围不断扩大,但在行政村还未设立专门的环保机构,配备环保专管员,使得基层环保直接监管污染企业显得力不从心。

2.4环境规划落实不到位

环境规划落实不到位在经济发展中时有出现。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中心,通过规划可以把各部门、各行业、各区域的环境管理有机的联系起来,全面落实环境目标和决定。实践证明: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防治与减轻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的也是最经济的根本性措施。但现实中环境规划未得到与经济、城建规划同等地位。城镇经济发展中暴露出工业布局分散、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也不利于实施环境污染的集中防治,增加了集中治理和环境监管的难度和成本。

三、无锡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及合理性建议 3.1、利用舆论监督,促进公众参与

加大环保宣传力度,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 法制观念。为公众参与创造条件,各地与各新闻单位建立定 期通报制。

实行环境质量、环境管理程序和企业环境行为的“三 公开”。一是公开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二 是公开环境管理程序。实行建设项目审批程序、排污收费等 公示制度,做到规范上墙,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三是 企业行为公开,让公众来评判企业环境行为。

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方便公众行使监督权,24小时接 受与处理群众反映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

建立与完善污染事故纠纷处理和赔偿制度。 3.2资源循环利用,减少二次污染

现代循环经济的基本目标是从源头预防废弃物排放和减少环境污染。所谓从源头预防废弃物产生,是指从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着手,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利用资源节约技术和有效的管理,减少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从而减少废弃物产生。因为所有废弃物都是消耗资源产生的;第二,利用清洁生产技术体系减少生产过程的废弃物生产和排放;第三,通过各种废旧产品和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利用,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废旧产品和废弃物,减少全社会的废弃物排放,并对各种最终无法再生利用的终极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减排”的根本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高度统一。只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循环经济体系,把经济发展和各种社会活动与居民消费都纳入到循环经济模式之中,我们就可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做到资源高效率利用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和无害化,使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循环经济要求对生产和生活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旧产品和废弃物进行全面回收和循环利用。因此,循环利用资源、节能减排涉及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企业、每一个社区、每一个城市和乡村。只有每一个人都参与到循环经济体系中去,从点滴做起,形成循环经济文化,我们的经济与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一个家庭的节电、节水。对废水废物主动进行分类回收以减少垃圾排放;办公大楼的节能、正反面使用复印纸、硒鼓的重复利用、中水利用;一个企业的清洁生产、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等等,都将会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促进节能减排。

6

3.3建立与完善污染事故纠纷处理和赔偿制度 (1)规范政府职能,强化企业责任

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建立 “政府主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环境突发事件防范体系。地方政府在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前,应是应急处置的领导者和指挥者;在污染事件后期的评估、恢复和重建过程中,应是赔付补偿的协调者。另一方面,排污企业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要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赔偿”的法律规定,不推诿、不损民,自觉承担赔付补偿责任,重树企业形象。

(2)健全法规政策体系

1、建立环境立法机制。应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指导环境立法,涵盖企业从项目审批到生产管理的全过程,提高法律的时效性、预见性和前瞻性。当前,国家应加快建立环境行政程序法、环境行政纠纷调解法,促进环境行政程序的法典化和提高环境执法的可操作性;完善区域性的地方环境保护立法,根治地方保护主义的顽疾。2、建立行政问责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对地方政府行政权力的制衡。一方面,要推行绿色GDP考核。把绿色GDP考核作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的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硬指标,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权”制度。另一方面,对那些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甚至滥用职权,使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环境质量明显下降、污染事故频发的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触犯刑律的,追究刑事责任。3、建立环评监督机制。按照技术评估与行政审批相分离的原则,建立“技术评估机构评审”、地方环保部门初审、审批部门集体决策”的环评审批机制,以及“环评单位自律、第三方评估、社会监督、行政部门监管”的公众监督机制;环评单位必须对评价结论终身负责,实行跟踪评价和后评价制度,对在环境评价中不负责任或弄虚作假,致使环评文件失实的,依法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4、健全落后产能淘汰机制。强化环保执行力,出路在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家应定期公布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逐步降低能源原材料产业的比重;在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等社会发展重大决策时,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5、建立赔付补偿机制。建议国家加快制定具体的污染赔付补偿办法,防止环境污染事件扩大化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各级地方政府对社会经济领域的各项政策措施要进行生态化改造,坚决废止违反法律法规、干扰环境执法的“土政策”,利用经济手段助推节能减排。

3.4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生态城市

调整产业结构是实现老工业城市环境改造与再生的一项根本措施

首先,要优先发展新兴产业。2014年以来无锡市加快培育传感网、新能源、新材料、环保、生物医药等五大新兴产业,培育一批产业链条完整、产业集群优势突出的产业基地,以促进五大产业集聚式发展。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50%左右;

第二,着力提升改造传统产业,重点改造冶金、纺织、轻工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推动传统产业从数量规模型向品牌效益型转变;

第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低碳生产与服务为目标,以率先建立低碳交易市场为推动力,全面促进无锡发展低碳型工业。加强低碳经济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发展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率先建立低碳交易市场,推进高耗能企业首先进入碳交易市场。

第四,紧紧围绕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在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等日常行为中倡导绿色行为理念,引导推进商业和民用节能,加快建立生态友好、绿色文明的消费模式、生活方式和出行模式。

7

第五,以太湖治理为重点,坚持铁腕治污、科学治水,推动水环境治理向水生态保护转变。全面完成国家和省确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流域水环境监管、水污染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太湖周边生态功能逐步开始恢复。

四、结束语

城市的环境保护与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跨越了许多行业的许多方面,需要全方位的、统一的、强有力的 和综合的配套整治措施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更好 地实现,才能够建立起真正“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而且只 有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城市反哺农 村的效用,达到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

附录:本文缺乏一定的新颖性和创造性,科学研究就是要不断开拓新的领域、新的途径,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推动科学文化的不断发展。因此,作为反映科研成果的论文,也必须有新颖性和创造性,提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见解,有独创性。该项目资料收集比较困难,参考文献较少。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的指导老师盖老师对我有许多的指导与帮助,我在此对他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感谢江大这么多年对我的培育。

参考文献:

1、郭远凯、李传裕.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及经济分析[J].环境 科学管理,2006,(02).

2、王婷婷、郭继平.浅谈城市环境污染及对策[J].中国不同经 济区域环境污染特征的比较分析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 文集,2007.

3、李冬.欧洲的城市环境再生及其启示[J].生态经济,2008, (01). 4、黄艳松、浅谈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策略《中华民居旬刊》,2013. 5、尚迪、浅谈城市环境保护计划《中国科技信息》,2009

6、刘先锋、浅谈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

8


论文初稿修改(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大学语文教案12垓下之围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