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0.6~1.2米。
地基土分三层:第一层杂填土,主要成分碎石、碎砖、卵块石及粘性土等,厚度大约为1.0米;第二层粉质粘土,该层系洪积成土,分布广,厚度多介于1.0-1.5米;第三层碎石灰粘土,该层系早期洪积成因土,分布广,厚度大(多介于3.0米),底部直接和基岩接触,根据经验,该碎石灰粘土层承载力标准值fk多介于250-275KPa间,是一般民用建筑地基良好的持力层。
地基土土层结构比较均匀,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可采用浅基础方案,选碎石灰粘土为基础持力层。
3、气候条件:高寨子镇属属山地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2.9℃,无霜期247天,年降水量1009.8mm,境内水文条件较好,地表水丰富,玉带河为主要河流,属汉江河水系,水利资源丰富。
4、交通运输条件:西汉高速公路和城黄公路沿玉带河穿境而过,但待建区域原为农田,工程前期需先建设施工便道。
5、 公用设施条件:村镇基础设施等需在建设中配套建设。
6、社会经济条件
高寨子镇位于宁强县中部,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以东11公里,西汉高速公路和城黄公路沿玉带河穿境而过,总面积
108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9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1000人。1996年撤区并乡建镇,将原罗村坝乡和高寨子乡两乡合并为高寨子镇。全镇辖区总面积108平方公里,已形成的镇区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有12个行政村,98个村民小组,有5362户,20077人,其中,城镇人口2948人。有耕地面积12480亩,其中:水田9473亩,人均耕地0.71亩,2005年,工农业总产值7061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000万元,占14%;农业总产值6061万元,占86%;农民人均纯收入1480元。现有3个市级小康村,9个县级小康村,2003年高寨子镇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小康镇称号。高寨子镇的发展,给本项目建设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今年,高寨子镇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树立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的行政理念,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政府行政的核心价值,突出公共性和普惠性,把新增财力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投向公益事业,投向困难群体,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区人民
7、用地在镇总体规划范围内,能满足工程建设需要 8、供水、供电、通讯条件
按照总体规划,区块周围的下列工作有待配套建设。 (1)供水:近期需打井供临时用,远期供水可由镇自来水管网供水。
(2)供电:近期需建临时供电线路,远期按规划要求从10kv电力网在该路段的接入点接入。
(3)通讯:近期需建临时供电线路,远期按规划要求的通信网端口接入。
9、村镇规划与区域性规划要求:项目建设地符合村镇总体规划要求。
10、社会环境条件:项目属地质灾害避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能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11、法律支持条件:项目建设符合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政府有关地质灾害避险建设的专项文件精神。
12、施工条件:项目施工条件一般,但土石方工程量较大。
13、地震设防:根据国家地震区划分带,属地震设防区范围内。
第四章 项目建设方案
一、概述 工程概况及范围
地质灾害移民安置点工程在村镇范围内,按《村镇总体规划修编》规划要求建设,移民安置点所在地块为农田。
设计原则
1、与周围地块建设相协调原则。路线纵断面设计中在满足设计标准的条件下尽量与周围用地相协调,以减少场地建设的工程量,提高工程的经济性。
2、在满足总体规划要求的条件下与区块给排水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排水管道设计以保证区块和道路排水通畅为前提。
3、保证移民村农民从事生活与生活的交通便捷、配套基础设施符合新农村建设标准。
二、房屋建筑工程
宁强县高寨子肖家坝、何家院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安置工程项目规划用地面积20000㎡,建筑占地4020㎡,总建筑面积8040㎡,共有房屋273间,房屋建筑均为两层、已定安置户82户,未定安置户9户,建二层建筑占地为38㎡的25户、建二层建筑占地45㎡的有66户。其中:肖家坝村灾民集中安置点规划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可建成198间房屋安置66户264人。何家院村灾民集中安置点规划占地面积近6000平方米,可建房75间安置25户。绿地3558㎡,项目还包括安置点内配套的道路、供排水、电力、照明、通讯等子工程。建筑布局尽可能利用地形的高低错落,减少土方挖填,考虑公共设施相对集中布置同时,住宅单体建筑设计体现“适用、合理、经济、美观”的原则,从提高居住生活环境质量,满足居住性、舒适性和安全性的要求,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总之,根据住户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设计,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注意节能设计,努力创造面积适度、布局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