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工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3)

2025-07-23

测定资料不完全时,可按《室外排水规范》GB50014-2006(2014版表3.2-1的规定取值

表3.2-1 Kz的取值范围 平均日流5 量(L/s) Kz 2.3 15 2.0 40 1.8 70 1.7 100 1.6 200 1.5 500 1.4 ≥1000 1.3 3.2.4 管段水力计算

设计流量在确定后,一般常列表进行计算。便可以从上游管段开始依次进行主干管各管段的水力计算。管网的水力计算步骤如下:

(1) 每一个设计管段的长度从管道平面布图上量出,并列入表格中。 (2) 在表格列入中各设计管段的设计流量。

(3) 在表格列入设计管段起讫点检查井的地面标高。 (4) 计算每一设计管段的地面坡度(地面坡度?地面高差)。

管段距离 (5) 确定起始管段的管径D以及设计坡度I、设计流速v、设计充满度h/D。 (6) 确定其他管段的设计流速v、管径D、设计充满度h/D、设计坡度I、。 (7) 计算各管段下端、上端的水面、埋设深度及其管底标高。 (8) 进行污水管道的水力计算

污水管道水力计算结果见附表3.2-2。

3.3 雨水管道系统设计

3.3.1 雨水管道布置

根据所给的城市规划图可知该区地形从西南向东北方向倾斜,比例:1:500,坡度变化小,显然可以看出水域分线特别的明显,在河流的东边没有规划设计人口以及居住区。所以,虽然整体来说是一个特别大的区域,但是实际来说可以很细致的划分成,将整个划分为上下两个大一点的区域。两个街道的支管布置,在地势较高一侧的道路下,管道的雨水排出口均在东边。雨水管道的布置方式为采用正交方式布置。

3.3.2 街区编号并计算面积

见附表3.3-1可以详细知道雨水面积及其街区分区编号,图中见箭头所示,其中箭头的方向为街区的污水排出方向,更加详细的见污水面积划分图。 3.3.3 管段的划分和流量计算

1、管段设计及其划分

(1)设计管段:采用同样的管径和坡度,且两个检查井之间的管段采用的设计流量不变,称为设计管段。 (2)设计管段的划分:之所以需要在一定的距离处设置检查井,是为了在直线管段上为了疏通管道,就可以划作为一个设计管段,可以通过采用同样管径和坡度的连续管段。

都要为每一个设计管段的起止点都标上序号。 2、确定管段的设计流量

雨水设计流量用下列计算公式式:

FQ??qF

式中:Q—流量,(L/s); F—汇水面积,(ha);

q—设暴雨强度,(L/(cap.ha)); ?—径流系数,一般都是<1。

根据《室外排水规范》GB50014-2006(2014版)中规定,汇水面积F的综合径流系数?应按地面种类加均平均计算,参照表3.3-2取值。

表3.3-2 综合径流系数?

区域 城镇建筑密集区 城镇建筑较密集区 城镇建筑稀疏区 0.60~0.70 0.45~0.60 0.20~0.45 根据桐梓市的人口密度,,以及差上述的表格,?采用?=0.5 桐梓市的暴雨强度参照设计资料和以往的经验, 应按下列计算公式:

q?1002(1?0.70gP) 0.90(t?15)式中:q—暴雨强度,(L/(cap.ha)); P—重现期,(a); t—降雨历时,(min)。

根据《室外排水规范》GB50014-2006(2014版)规定,桐梓市的当前雨水管渠重现期设计为P=3年。

按照以往的设计和数据资料经验,一般在地形较陡、雨水口分布较密、建筑密度较大的街区或地区内设置雨水暗管,采用较小的t1较为适宜,就一般而言可采取t1=5~8min左右。反而在地形较平坦、汇水面积较大、雨水口布置较稀疏、建筑密度较小的地区,采用较大值比较好,一般取t1=10~15min。本设计选用

t1=10min。降雨历时t的计算公式为:

按下式计算:

t?t1?mt2式中:t—降雨历时,(min);

t1—地面集水时间,(min),视地面距离长短,坡度和敷设情况而定,一

般采用5~15min;

t2—管道水流的流动时间,(min); m—折减系数,取1。

再者来说,在本次工程中t1取10min,m取1, 则暴雨强度公式为:

q?1002(1?0.70lgP)

(t2?15)0.90所以,雨水设计流量为:Q?1002(1?0.70lg3)???F

(t2?15)0.90按照线性内插法求得各管段的雨水总变化系数,应列表计算各设计管段

的设计流量,见附表3.3-3就能知道各管段设计流量的具体计算方法。

3.3.4 管段水力计算

设计流量在确定后,一般常列表进行计算,便可以从上游管段开始依次进行主干管各管段的水力计算。如下步骤进行水力计算:

(1)通时在表格中列入从管道平面布图上量出每一个设计管段的长度,。 (2)表格中列入各设计管段的设计流量。

(3)将起讫点检查井的地面标高也就是是各个设计管段的,列入表格。 (4)计算每一设计管段的地面坡度(地面坡度?地面高差)。

管段距离 (5)确定起始管段的设计坡度I以及管径D、设计流速v、设计充满度h/D。 (6 )确定其他管段的管径D、设计流速v、、设计坡度I、。 (7)计算各管段上端、下端的水面、埋设深度及其管底标高。 (8)进行污水管道的水力计算

见附表3.3-4就能知道污水管道水力计算结果。

第四章 设计污水厂的方案比较 4.1 概述

污水处理工艺主要的目的是使水资源在自然界中健康的循环,实现排水系统的社会功能,,使受纳水体不会受到排水水量和水质的不良影响。为实现达到这一目的,尽可能有效的利用城市污水,将其作为稳定的淡水资源,使其成为城市的第二水源,进而减少自然水体的排放的污染负荷和被使用量。

依照物质循环和水循环的基本原理,有如下原则考虑处理污水的工艺流程的:

(1)经全面技术比较好优先确定,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应根据处理规模、受纳水体的环境功能、水质特征、及当地的要求和实际情况,。

(2)结合当地地方条件充分考虑到污水处理水的有效利用。 (3)尽可能的节省能源,节省资源、节省占地面积。

(4)在满足出水水质和处理程度的条件下,选择工艺成熟、由运行经验的先进技术。

(5)应切合实际的确定污水进出水水质,优先工艺设计参数必须对污水的现状、水质特征、污染物构成进行详细调查和测定,做出合理的分析预测。

(6)应切合实际的确定污水进出水水质,优先工艺设计参数必须对水质特征、污水的现状、污染物构成进行详细测定和调查,做出全面合理的分析预测。4.2 处理工艺流程比选

污水处理的污水以有机物为主,BOD/COD=0.51,可生化性较好,重金属及其其他难以生物降解的有毒有害污染物一般不超标。

针对以上特点,以及出水要求,现有城镇污水处理技术的特点,宜采用生化处理最为经济。由于N超标,处理工艺用消化除P。根据处理规模,进水水质(一般是生活污水)和出水水质(《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污水厂既要求有效的去除BOD,有要求有效的

去除N、P,由于新兴的工艺尚待完善,某些方面的技术尚不成熟,因此本设计选择典型的工艺流程,有两种可供选择的工艺:

(1)普通A/A/O法处理工艺: (2)厌氧池+氧化沟处理工艺。 4.2.1 两种工艺的介绍

1 厌氧池+氧化沟的工艺特点 (1)简化了预处理。氧化沟水力停留时间和污泥龄比一般生物处理法长,悬浮有机物可与溶解性有机物同时得到比较彻底的去除,排出的剩余污泥已经得到高度的稳定,因此,氧化沟可不设初沉池,污泥不需要进行厌氧消化。

(2)占地面积小。因为在流程中省略了沉淀池,污泥消化池,使污水厂总占地面积减小。

(3)具有推流式流态的特征。氧化沟具有推流特点,使得溶解氧浓度在池方向可形成浓度梯度,形成厌氧、缺氧、好氧条件,通过对系统合理的设计和控制,可以取得较好的脱N除P的效果。

(4)简化工艺。将氧化沟和二沉池合建为一体式氧化沟,以及近年来发展的交替工作的氧化沟,可不设二沉池,从而使处理流程更为简化。

氧化沟的技术特点:

(1)构造形式多样性。养护狗的基本形式是沟渠型,而沟渠的形状及构造多种多样,沟渠可以成圆形和椭圆形,也可以是单沟或多沟,多沟系统是一组同心的互相连通的沟渠,也可以互相平行,尺寸相同的一组沟渠,有与二沉池分建的氧化沟,也有与之合建的氧化沟。

(2)氧化沟的曝气设备的多样性。常用的曝气设备有转刷,转盘和微孔曝气等。

(3)曝气强度的可调节性。氧化沟的曝气强度可以调节,其一是通过出水堰调节堰的高度改变沟渠内水深,进而改变曝气装置的淹没深度,改变氧量以适应运行的需要。二是通过曝气器的转速进行调节,从而调节曝气强度。 2 工艺流程图


排水工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