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 基 试 验 大应变、小应变 PHC打入桩 1>大应变试验,试桩数量不宜少于总根数的5%,并不少于5根或者设计要求。 2>小应变试验应按总根数的20%,并每一墩台至少不少于1根测试或按照设计要求 主线做静载试验,频率按总数量1%并不少于2根。 静载试验 3、检测
项次 1 2 检查项目 混凝土强度(Mpa) 长度(mm) 桩的边长 3 横截面 (mm) 空心桩空心(管芯)直径 空心(管心管桩)中心与桩中心偏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在合格标准内 ±50 ±5 ±5 ±5 ±10 0.1%桩长,且不大于20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1%桩径或边长,且不大于3 0.5 ±20 抽检10% 沿桩长拉线量,取量大矢量 检查方法 用垂线测量 ,抽检10% 每批抽检20% 每批抽检20% 检查3个断面(每批检查10%) 检查方法 按JTJ071-98附录D检查 用尺量 4 5 项次 6 7 8 桩尖对桩的纵轴(mm) 桩纵轴线弯曲矢高(mm) 检查项目 桩顶在与桩纵轴线倾斜偏差(mm) 接桩处接平面与桩轴平面垂直度(%) 桩顶外伸钢筋长度(mm) 附注: PHC管桩要符合国家标准《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GB13476-1999)和上海市标准《先张法预应力砼管桩制作规程》(DBJ08-302-96)的各项技术要求。
打桩原始记录和周围建筑物观察
打桩过程中详细记录各种作业时间,每打入0.5-1m的锤击数、各地层锤击数、桩位置的偏斜、最后10击和最后50cm的平均贯入度和最后1m的锤击数等。
在沉桩最后如果打入桩长已经达到设计长度而未达到承载力要求,或已经达到承载力要求而打入桩长未达到设计要求,报请监理和
11
设计现场研究、解决。
沉桩控制将采取双控,即打入深度和贯入度控制。
打桩过程中详细观察周围建筑物沉降或上升情况,在建筑物上设置观察点,利用远处的固定水准点进行对比分析,从而确定沉降或上升情况。
PHC管桩与桩帽连接技术
为有效防止基础上浮并保证桩帽和桩基的整体协同工作,在桩帽钢筋绑扎前,保证管桩与桩帽钢筋的连接。土方开挖至设计标高露出管桩后,清理管桩孔内的垃圾及污物,用C10砼或砂浆找出桩帽垫层,在垫层上钢筋按要求绑扎,灌筑C25混凝土。管桩锚筋与桩帽钢筋要焊牢,与管桩桩头也要焊牢。 施工注意事项 1、堆放
现场堆放时场地坚实、平整,按二点支法设置垫木,支点位置如图1、偏差控制±20cm。管桩在柴油打桩机附近存放,单层放置,且设支垫。在距柴油打桩机15m以上存放时,不超过3层(D500~D600mm),底层要设支垫。 2、吊运
单节管桩吊运采用两头钩吊法,竖起时采用单点法,如图2。多节管桩焊接后的吊运和起竖要重新计算最佳吊点位置和吊点数量。 3、垂直度控制
管桩施工时,在桩机正面和侧面按正交方向分别架设经纬仪,控下桩垂直度,整桩垂直度偏差不得大于1/200L(L为桩长),对于首节桩施工,要特别注意,发现偏移或倾斜时,及时校正。 4、防止偏心
12
由于环形截面对于偏心受压较为敏感,在施工过程中,最大限度避免偏心施压或偏心锤击的产生。 5、垫层
锤击法打桩(送桩)施工时,桩头和桩帽(送桩器)之间使用厚度不小于120mm的竖纹硬质木或硬纸板垫层,并及时更换。 6、接桩
采用手工电弧焊或粉芯焊丝自保护半自动焊,焊缝应连续饱满,焊接后至少应冷却5分钟再继续施工。 7、静载试验
试验设备安装稳定牢固,加载时不产生倾斜或偏心,千片顶垫层座与试桩顶全部按触贴合,均匀受力。若试桩桩顶经过砍桩处理,采取在桩内壁浇注砼或桩头用钢套箍加固的方法加固桩顶,其顶面处理平整。
常见问题及防治对策 1、露桩和短桩
若持力层高低起伏,设计对桩长未及时调整,当桩插入持力层一定深度(一般为2米)就无法打入而终止,使桩身露出设计桩顶过多(一般1-2米,多则5-6米)而形成露桩。同样,由于持力层起伏变化,沉桩到设计标高还未进入持力层或贯入度还很大,仍需继续沉桩,就形成了短桩。
(一)原因分析
(1)勘测资料误差较大或勘测精度不够,未能查清持力层起伏变化情况和持力层性质。
(2)持力层变硬,沉桩时难以继续打入。或持力层变软,沉桩时贯入度太大,还要继续沉桩。
13
(3)打桩机械与设计桩长及持力层性质不匹配。打桩机能量小,使本来还可继续打入的桩而被迫终止;或打桩机能量太大,使本来已满足贯入度要求的桩还能继续打入。
(二)防治及处理方法
(1)查清原因。首先从分析勘测资料入手,在持力层起伏变化较大处补充勘测。重要位置布置钻孔查清持力层深度和性质。
(2)现场试桩时根据试桩情况确定终止打桩的标准。实行“双控”既控制桩长又控制贯入度。对摩擦端承桩,以贯入度为主,桩长为副。锤击式桩机,贯入度受锤重和打桩机械的影响较大,加以注意。
(3)设计单位根据试桩资料及时调整桩长,并通知管桩生产厂家,及时调整每节桩长与桩身匹配。
(4)如因打桩机械能量太小或太大,无法与桩长及地质条件相匹配,立即更换打桩机。
(5)对露出地面的桩应截桩。截桩采用人工凿桩,方法是先将不需截除的桩身端部用钢抱箍抱紧,然后沿钢箍上缘凿沟槽,再行扩大截断,钢筋用气割法切断。严禁使用大锤硬砸。
(6)短桩需要用高标号砼接桩。 2、斜桩
桩在沉入过程中,桩身垂直偏差太大(规范规定,垂直偏差不得超过桩长的0.5%)形成斜桩。据有关资料介绍,倾斜偏位超过25cm的管桩,承载力就会明显不足。
(一)原因分析
(1)采用锤击式打桩时,桩不垂直,桩帽、桩锤及桩不在同一直线上。
14
(2)沉桩时遇到大块坚硬障碍物,如老基础、古河道石驳勘、大块石等,把桩挤向一侧,发生偏斜。
(3)桩布置得过多过密、沉桩时产生的挤土效应,将原先已打入的桩上抬或挤斜。
(4)接桩时,相接的两节桩不在同一轴线上,产生了曲折。 (5)基坑开挖方法不当,一次性开挖深度太深,使桩的一侧承受很大的土压力,使桩身弯曲变形,引起桩顶偏位。
(二)防治及处理方法
(1)场地要平整坚硬,不能使桩机在打桩过程中产生不均匀沉降。
(2)仔细分析地质勘察报告,如地质勘察报告中提到浅部(2-3米)有老基础或古河道驳勘、大块石等障碍物时,打桩前,探桩的深度应深一些。遇到坚硬障碍物应预先挖掉或用钻机将障碍物钻穿,再打桩。
(3)为控制好桩身垂直度,重点应放在打第一根桩上,桩锤、桩帽或送桩杆和桩身同一中心轴上。桩插入时的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桩长的0.5%,沉桩时,在距桩机20米左右处,成90度方向设置经纬仪各一台加以校准。初打时轻,待桩身稳定后,再按正常落距锤击。
(4)沉桩时就发现桩不垂直立即纠正。必要时,把桩拔出重打,不能凑伙了事。桩打入一定深度后发现桩身发生严重倾斜时,不能采用移动桩架来校正,以免把桩折断,采取其他措施。若无法纠正,将该桩作为废桩处理。
(5)合理布置桩位。桩与桩中心距宜大于4d(d为桩经)。 (6)尽量减少接桩,接桩要在桩尖穿过硬土层后进行。单桩接头不能超过4个。接桩时采用钢端板焊接法。上下节桩要对齐,并在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