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6)

2025-10-05

阵阵冷风直向人们脸上扑来。同学们接到任务后,就拿起铁铲愉快地走了,而我仍呆呆地站在那里,心想雨下得这么大,怎么还叫我们到露天去铲煤呢? 老师傅一眼就看出了我的心事,便亲切地问我:“小杜,下雨了炉子要不要烧?”“要烧。”我不假思索地说。“烧炉子要不要煤?”“那……”我被问住了。老师傅严肃地说:“如果我们不把煤及时送上,炉火就会熄灭,就要影响全厂的生产。”是呀,下雨也要干,不能影响生产,我点了点头,顺手拿起铁铲准备去劳动。老师傅又喊住了我,把他的雨衣朝我身上一披,同我一起走了出去。

风卷着雨点直向脸上扑来,“吱”的一滑,要不是老师傅扶住了我,我定会摔一跤。我走到煤堆边,用力铲起来,但那煤被水一淋,结成了一块块的,铲起来很吃力。干了没几下,我感到臂酸腿软,心里又犯愁了:雨下得这么大,煤又这么重,路又这么滑,真没劲。“嚓、嚓”,随着急促的铲煤声,我往旁边一看,只见老师傅不顾风雨,在起劲地铲着。虽然天气较冷,但是老师傅头上却冒出了阵阵热气,雨水和汗水淌满了脸颊。这时,老师傅的话又在我耳边响起:如果不把煤及时送上,就要影响全厂的生产。我脸上感到火辣辣的。于是,我就又用力地挥起铁铲,干了起来……

当我和同学们完成任务,拿起铁铲向车间走去的时候,一阵风雨又向我们袭来,我身上感到有些寒意,但心里却是热呼呼的。

(选自吉林人民出版社《记叙文写作训练》一书) 【评析】

从照应的角度看,这篇文章是比较成功的,它既注意了首尾呼应、行文中的呼应,也注意了主题和材料的内在呼应。“雨”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贯穿始终,借雨写人、扣题。“我”在工人师傅的教育下,由畏难退缩到亲身体验劳动的欢乐这种细微的思想转变的辩证过程,在“寒风冷雨”的烘托下,显得入情入理,令人信服,文章的主题也在这“风雨”中得到拓宽、升华,真正让我们体会到“前后呼应波澜生”。

1.宋朝的王安石,他的儿子叫王元泽,小时候就挺聪明。在七岁那年,有人用一只大笼子装了一头獐和一头鹿送给王安石。王安石想考考儿子的思维能力。就问儿子:“你看,这笼子里哪一头是獐,哪一头是鹿?”小元泽是第一次看到这两种动物,当然不认识,但他眨巴眨巴眼睛后,大声告诉父亲:“獐旁边那头是鹿,鹿旁边那头是獐,对吗?”王安石听了心里暗暗高兴,儿子的确是很机智。

王元泽的回答之所以巧妙,正在于他的两厢照应,做到了天衣无缝。

2.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顾前者,欲其照映,顾后者,便于埋伏。”否则,“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李渔讲的是编戏,其实写文章也是一样。 【写作训练】

请以《碰钉记》为题目,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注意文章前后的照应,600字左右。

【思路点拨】

该题目可写的内容很多,涉及社会、家庭、学校等方方面面。可写参加社会实践的经历,如卖报、到餐厅打工、当小记者采访、搞社会调查等;也可写在家里的经历,如做饭、洗衣、帮助邻居等;还可写在学校的经历,如演讲、做广播员、组织演出、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等。要选择自己最熟悉、掌握材料最多的内容去写。这一训练的要点是三种形式的照应兼顾,前面提到的问题,后面要有着落,后面要说的内容,前面先有交代。从而使文章前后贯通,结构完整。 名家精讲

一、题文照应

以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为例。

开篇点题:“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篇中点题:车站送别中写道“……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当父亲与儿子告别之后,文章写道“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篇末点题:“在晶莹的泪光中,我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文章首段开篇点题,使一种浓重的低沉的感情气氛笼罩了全文。行文中的两次点题,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从身形、穿着、动作几个方面作了细致具体的描绘,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写父子的离情别绪,感人泪下。文章篇末点题,“我”读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出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开头照应。这样,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十分明显了:“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挚爱,“背影”是父亲留给儿子最深刻的印象。 二、前后照应

茹志鹃在《百合花》一文中描写了通讯员的被门钩撕破的衣服,这一细节描写,前后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我”“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就让他走”;第二次是新媳妇在包扎所看见受重伤的通讯员躺在担架上,“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在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第三次是新媳妇侧身坐在牺牲了的通讯员旁边,“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细细地、密密地缝着”。这些呼应的运用,使文章里人物思想感情起伏跌宕,栩栩如生,读后让人回味无穷。

又如鲁迅《故乡》中写中年闰土的到来,便照应了“我”刚回乡进家时母亲说的一段话:“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如果没有这段交代,而后面写闰土的到来,就太突然了,失去了照应。

再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最后写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这里提到的“三拳”照应了前文打在鼻子上的一拳,打在眼眶眉梢的一拳,打在太阳穴上的一拳。 三、首尾照应

写文章必须时时注意文章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使结尾照应开头。《谁是最可爱的人》开头写道:“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结尾处有:“……朋友!你是这么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你一定会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这篇文章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来表达主题,开头作者从切身的感受中提出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问题,结尾部分,以议论抒情的形式作结,把志愿军战士奋不顾身的战斗同祖国人民的幸福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指出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文章首尾呼应,突出了主题。 又如杨朔的《荔枝蜜》,开头写道:“花鸟鱼虫,凡是上得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结尾写道:“这天夜里,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开头实,结尾虚,开头抑,结尾扬,首尾相互照应,将文章的意义推向了更高的层次,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佳作示例 幽幽橄榄情 王 泉

奶奶给了我一颗青色的橄榄。我轻轻一咬,立刻,舌尖泛起了一股涩涩的味儿。我失望地睁开眼,把这颗青果子吐了,连同那破碎的希望一块儿吐了,只剩下涩涩的味儿还留在嘴角边……

从小,我就觉得奶奶并不爱我,我的感觉就像这颗青橄榄的味儿一样,涩涩的。记得妈妈说过,我学走路时,奶奶眼睁睁地看着我一次次跌倒,听着我的一声声啼哭而不扶我。到我三四岁时,奶奶又给我订了一条“怪规矩”——每次吃饭,必须把面前那碗搭配了蔬菜的所谓的“配菜”吃完。再后来,奶奶又给我订了一条更严的规矩,让我每天早上风雨不误地去晨跑。多少次在凛冽的寒风中退缩的我,又被奶奶拽住,硬着头皮,继续向前跑……总而言之,奶奶对我太严厉,就像这颗青橄榄的味儿一样,涩涩的。

我摇了摇头,想把这些童年的往事连同青橄榄的涩味儿一起抛开。可猛然,我发现嘴里的涩味儿已荡然无存,却化作了缕缕沁人心脾的幽香……噢,对了,我分明记得,每次在我跌倒自己又爬起来后,奶奶总心疼地抚着我的小膝盖,直问我:“还疼吗?”分明记得,在我那碗“配菜”的碗底,常还藏着一个鸡蛋,或是几块排骨。分明记得……哦!我懂了,就在我尝到青橄榄幽香的同时,我懂了,自己为什么对这幽香有这种独特的、温馨的、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也真正懂了,这涩味儿后的幽香才是最有魅力的,最值得回味的。 青橄榄淡淡的幽香还回味在嘴角边,萦绕在心头上。我终于理解了奶奶对我的那份深沉的关怀,也领悟了那缕缕幽香所蕴涵的浓浓的爱。我若有所思地转过身,轻轻地对奶奶说: “奶奶,我还想吃青青的橄榄。”

(选自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评改作文》一书) 【评析】

文章以青橄榄起笔,又以青橄榄收束,

首尾照应之妙自不待言。在具体内容上前后照应也十分周密。文中第二、三段内都依次写“我”的学步,吃菜,晨跑……具体反映了“我”对同一事件截然不同的感受,从而为最后点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如此严谨的结构正反映了作者构思的缜密,表达的认真。 起步作文16讲:第八讲 层次,文章的血脉 知识点透视

进入初中以来,对作文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不但在立意上要力求新颖,在谋篇布局上也要下一番工夫。因此,好的文章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要完成一篇优秀的作文,层次的安排尤其显得重要。 我们这里所说的层次,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言之有序,即文章在结构安排上要有效地表情达意,让人们读来明白是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而不是杂乱无章、颠三倒四。所以,层次安排妥当与否,对文章中心能否落实起到关键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构思的过程中,要考虑得周到、细致。小到一个句子、大到整篇文章的布局,都要全盘把握,不能想到哪里了就写到哪里。

我们在安排层次的时候,还要根据中心的需要,运用各种技巧,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现。层次的安排还必须符合文章体裁的要求,一般来说,我们初一阶段主要练习写记叙文,那么在层次的安排上就应考虑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还要考虑情节发展的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等。

叶圣陶曾经说过“作文贵在有新意”,我们在作文的过程中,不仅要有新的立意,还要有层次上的创新。希望同学们的作文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名家美文 笑 冰 心

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

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火千点,闪闪烁烁地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地觉得凉意侵人。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地笑。“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地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地想。

严闭的心幕,慢慢地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地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地笑。“这笑容仿佛是哪儿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地想。

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地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滴地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地乱转。门前的麦垄和葡萄架子,都濯(zhuó)得新黄嫩绿的非常艳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地合了拢来,绾(wǎn)在一起。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选自北京燕山出版社《冰心精选集》一书) 【阅读手记】

同学们对这篇文章并不陌生,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清新流畅的文字发出了对美的呼唤。从全文来看,这篇文章的谋篇布局就井然有序,富有层次感。《笑》里展现了三幅笑影,作者先写了雨后的美景,随即转身看到了墙上画中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地笑。”就这样,作者又想起五年前的乡村古道边的孩子:“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地笑。”十年前在茅檐下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地笑。”三幅笑的画面都有花儿相伴,美丽而温柔,亲切而和善。作者通过这三幅笑的画面,表达了对美好动人的爱的向往。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本文的层次清新,结构完整:“笑”字贯穿了全文:三次写笑,也代表着作者感情递进升华的过程。

另外,作者在段与段的粘连上也体现了层次安排的精巧。三个场景都出现了“向我微微地笑”这句话,将三个画面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在第三段和第五段中都出现了“默默地想”这个短语,将作者的情感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其实,这种巧妙的构思在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中也有体现。文章开篇一段通过三个对比,突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并由衷地称赞它是“宝地”。第二段的一开始,作者就很好地把握了文章的层次:“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通过这句话的过渡,转到了对冬天山水的描写。因此,大家以后在作文的时候,在确立主题的基础上,一定要对作文的层次有一个较好的设计,这样才能使你的美文更美。 佳作示例 醉中带笑 佚 名

一直坚信,书是我最好的朋友。

我喜欢读书,如痴如醉。我不是个好动的孩子,所以我不喜欢到处闲逛,更不喜欢吵闹的人群。我喜欢静静地坐在写字台前,摊开一本书,细细地读。我喜欢这样沉默的朋友,它会一直陪着我,永远不会讨厌我。书中,有更多的朋友等待我。读书,让我沉醉。

我喜欢读书,如痴如醉。我不是个多话的孩子,所以我不喜欢与人交流,更不喜欢人多的地方。我喜欢静静地站在阳台上,手中握着一本《席慕蓉诗集》,对着窗外吟诵,去感受作者的情感,那种我现在无法读懂的乡愁和那一丝“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恋。我为诗人的或喜或悲时而大笑,时而流泪,我为书中的一次离别、一次相聚而感动。读书,使我沉醉。 我喜欢读书,如痴如醉。我不是个坚强的孩子,所以我读海伦,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希望可以像海迪姐姐一样坚强。书是我最好的朋友,的确,我变得勇敢,我不再畏惧风浪。我坚信自己会成功,会战胜一切。我不怕失败,失败了又能怎样?跌倒了,爬起来,擦干眼泪,我可以继续飞快地奔跑。读书,使我沉醉。

我喜欢读书,如痴如醉。我从书中了解了中国的历史、世界的发展;我从书中懂得了人生的短暂、生命的美好;我从书中学会了真诚地与人交流和沟通……

书教会了我太多太多,而它却从不向我索要什么。我喜爱读书,以书为伴,生活充实而富有色彩。读书,使我沉醉。

我醉了,醉在书中。醉中,嘴角泛着笑…… 【评析】

这篇文章写了读书的收获和感悟。文章一开始就确立了中心:“书是我最好的朋友”。接着作者采用了并列式的结构。分别从有书的陪伴“我”不再沉默、和书交流“我”不再孤寂、和书中的人物交流“我”学会了坚强等方面来写了书给作者带来的精神鼓励。在结构层次的处理上,小作者也匠心独运,三个片段的开始都是“我喜欢读书,如痴如醉”。这样既点明中心,又起到粘连的作用,应该说是一篇较好的习作。

层次,就是秩序、条理、系统。人们常常用有条不紊、井井有条来形容层次所要达到的要求。生活需要条理,写文章需要层次。文章的层次表现在写作的各个部分。有物有序是古人写文章所遵循的两条基本要求,“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有条理就是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层次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展现。我们写文章,无论什么文体,总是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将掌握的材料加以剪裁,按照一定的思路去安排写作素材,在文章中体现清晰合理的层次结构,即段与段之间有明晰的层次关系,一个语段之中句与句之间也有明晰的层次关系。文章的层次布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精心构思,刻意安排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因此,文章层次的确定、叙述的先后,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和文章的线索等均应有主旨来确定。记叙文写作的结构层次通常可以根据主旨采用纵式、横式、纵横交叉式等不同形式,并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写作训练】 题目:《我真想 》。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2.600字左右。 【思路点拨】

这个半命题的题目,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首先是将题目补充完整。如“快快长大”、“有个好老师”、“美梦成真”、“飞上月球”等等。在组织材料时,同学们要力求创意新颖。注意段落与段落之间、开头和结尾之间的照应。 名家美文 冬 天 朱自清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


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开题报告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