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学生学习共同体内涵与特质的研究; (3)学生学习共同体的管理制度研究;
(4)学生学习共同体结构与活动方式的研究;(重点) (5)学生学习共同体评价体系的研究;(难点)
(6)学习共同体建设与小学生自主个性发展关系的研究(重点)。 七、课题实施的策略步骤 1、研究思路
把“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作为统领学校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把学校的文化内核渗透至教师、学生的日常教学行为中。通过研究,使学校文化进一步得到提升和弘扬。
本课题主要还是一项应用性研究,致力于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和教学实践,在研究过程中重视共同体建构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自我诊断,分析提炼实践成果,提高课题研究质量。
运用演绎法,先掌握大量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提出设想加以验证、总结,形成经验。
2、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11.4——2011.6)
制定方案:查阅文献、寻找理论依据,在广泛调查研究和深入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研究的总体方案,确定研究目标、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同时建立课题组、明确分工,制定研究计划,设计课题方案,明确研究的方向、内容、方法,以及预期效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7——2013.3)
课题按既定的目标付诸实施,并根据实施情况,改进实施方案,并进行阶段论证,评估和总结,初步形成阶段性评估检测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4——2014.4) (1) 整理研究资料,形成子课题研究报告 (2)学生学习共同体专题网页
(3)形成课题的研究报告(总结报告、课题报告、专题介绍、案例分析等) (4)进行成果展示
(5)完成《学生学习共同体》研究专集 3.课题研究的方法
(1)运用文献研究法,研究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提高研究的起点和研究的理论水平。
(2)运用调查法,调查了解学生学习、学生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运用观察研究法,对学生学习共同体创建过程中的有关要素进行观察,获得实施情况的事实资料,寻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条件、方法与成效,发现学生学习、学生管理、学生能力培训等方面,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
(4)行动研究结合法,在提出理论假设论和课题总体框架设计后,进行行动研究,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以改进工作,最终把理论假设转化为学习共同体的行动范式。
(5)案例研究法,对创建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解剖,及时总结。 (6)个案研究法,搜集不同层面的个案,可选择不同类型的个案跟踪研究。 (7)经验总结法,总结经验,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八、预期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设想
1、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到底应让学生获得哪些发展?
最近一系列的教育政策文件中,“创新人才”一词出现频率很高,基础教育承担着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重任,而当前我们学生的薄弱环节在于:(1)模仿能力相对较强,但是设计、改进的能力弱;(2)在升学大环境的压力下,学生没有了发展兴趣爱好的时空;(3)动手实践能力落后;(4)缺少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学习共同体建构的研究,应该针对这些薄弱点,找到研究的切入口,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研究所必须的坚毅品质。
2、如何理解盐阜文化与小学生学习共同体建构的关系?
以学校文化来构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个性,是教育资源的创新,也是我校课题的创新。我们的学生身处这样的环境,也就耳濡目染。我们应该通过开展一系列文化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宽容、拼搏、创新精神。
3、怎样确定学习的主题与学习资源的准备?
学习共同体是在共享性的、协作性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那么,教师应该选择怎样的学习主题和学习任务?准备怎样的学习资源呢?教师在研究中应关注到这些细节,为促进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交流,教学设计者要尽量选择一些开放的、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真实性的任务,以便使学习者感到问题的意义及挑战性,激发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发表对问题不同的观点,从而具有讨论交流的必要。学习资源应尽量避免采用简单信息传递的模式,而应以超媒体的形式提供各种开放的相关资源。
4、怎样进行共同体成员的组织?
“学习共同体”要根据学习任务及学习者的特点选择一定的组织方式,怎样根据不同的学习、活动需要或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来开展共同体成员的组织?这需要研究者进行行为研究,发现情况,改变成员组织,作改变组织的行为和达成结果的分析。
5、怎样对学习共同体进行评价?
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强调学生在共同体的作用下进行个性的发展以及共性的发展,凸显团队的目标价值体系。怎样来评价“学习共同体”的成效?在整个交互过程中,研究者需要不断根据学习者交流、提交的内容评价各个学习小组的进展情况,评价每个小组成员的贡
献,将过程性评价与最终的学业成绩联系起来。而且,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小组及个人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通过这种评价来维持有效的学习共同体的成长与发展。 九、课题承担者科研水平与能力及科研保障条件
1、课题组长、课题主持人和主要参与者都具有优秀的资质,承担过国家、省、市级课题的研究任务,具有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和较高的研究水平,具备承担具体实验任务的能力。其中《利用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发表于《班主任》,《怎一个“改”字了得》发表于《现代教育报》,《寻找迷失的音符》发表于《教学交流》,《架起一座稳固的桥梁》获“杏坛杯”素质教育论文二等奖。
2、课题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都是教育教学与管理的教学骨干,有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能熟练的运用信息技术,有一定的研究能力与实践经验的教科研队伍,能够较好的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3、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学校和社会团体意识到学习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性,许多企业、学校和社会团体在实践中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我们已搜集了大量的相关信息,并进行梳理与总结为后续的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础。
4、学校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教学仪器,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到位,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十、阶段性和终期成果 阶 段 性 成 果 终 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文本 2014年3月 成 果 名 称 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策略 课题中期报告 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研讨会 文 本 文本 2013年4月 2013年6月 成 果 形 式 文 本 完 成 时 间 2012年12月 负 责 人 谢冬 期 成 果
讲座 课题研究报告 《学生学习共同体》研究专集 文 本 文 本 2014年4月 201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