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法与学法 2013-4-28 【课前诊断】 1.造成“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的主要原因是 A.官员数量增加 B.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 C.王安石变法的结果 D.政府赏赐大量田地给朝中大将 2.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触动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遭到反对(√) B 用人不当,新法危害百姓 C 政令不通达,一些地方官不执行新法 D 保守派司马光当政,坚决反对变法 3.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 A.加强军事 B.丈量土地 C.整顿吏治 (√) D.奖励垦荒 4.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 A.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B.打击朝廷的腐败势力 C.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D.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5.王安石变法各项措施中,既限制高利货盘剥,又增加政府收入的措施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保甲法 6.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 ) A.辽、夏的威胁 B.土地荒芜、水利废毁 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D.官僚地主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7.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出现的根源是( ) A.辽夏经常攻宋 B.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C.土地兼并严重 D.皇室浪费惊人 8.王安石颁行的青苗法、幕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限制大地主的利益 C、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D、巩固加强中央集权 【知识疏理】 一、改革背景 1、积贫积弱的北宋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A、冗官、冗兵、冗费 (“三冗”) “积贫、积弱” 财政危机 B、土地兼并严重 统治者“纵容兼并” C、农民反抗不断 (阶级矛盾) 土地兼并,赋税沉重 政治危机 D、辽和西夏的威胁(民族矛盾) 边患危机 分析:“三冗”局面出现的原因? 冗官 冗兵 冗费 (财政危机) 原 1.统治者用“分化事权”募兵(编制流1)冗官、冗兵必然导致官俸、军因 办法,防止官员专权,结果民、挑选禁军)、费财政开支增大; 官僚机构日益庞大而臃肿 养兵制(边防囤2)给辽、西夏大量银绢;(岁币) 2.科举取士人数增加 兵)的弊端 3)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等,皇室3.“恩荫”推恩授官; 开支 积贫 分析:“积贫、积弱”原因 (1) “三冗”、岁币 (财政危机) 积贫 (2) A.兵员众多,但素质低下,临阵多败。 教训:要 B.“更戍法”使兵将分离,指挥作战不灵,战斗力下降。 精兵简政 C.北宋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边患危机) 积弱 D.农民起义的不断(政治危机) E.改革派和保守派引发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朋党之争) 2、“庆历新政”及其失败 1.皇帝:宋仁宗 改革者:范仲淹 中心主张:以整顿吏治为中心; 2.结果:失败 3.原因: ①庆历新政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根本原因) ②宋仁宗逐渐动摇,下诏罢废新法。 第 11 页 共 30 页
2013-4-28 4.影响:改革虽然失败,但它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 二、改革过程 1.时间:1069 皇帝:宋神宗 改革者:王安石 中心主张:富国(理财) 2.目的: 挽救危机,富国强兵,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 3.性质: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 4.主要内容:(见书本第41—44页) 措施 内容 作用 均输法 富市易法 国 青苗法 免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强将兵法 兵 保甲法 保马法 设军器监 育改革科举制度 才 改革学校制度 5、结果 (1)成效: 财政收入增加 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 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 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发展 (王安石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军事实力增强 (2)最终失败: 1.标志:司马光上任宰相,新法被相继废除 2.失败原因: ①指导思想上偏重于理财且新法实行过于急进 ②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强烈反对(主要原因) ③宋神宗在变法的后期动摇及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④在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3.教训: 改革是艰辛的,必然会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毫不动摇,才能成功;而且,要注意用人。 三、改革评价: 变法不足: 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运动,它没有触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因而也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2.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进步意义: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他那种“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重难点分析】 第 12 页 共 30 页
2013-4-28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3)认识: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典型例题】 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的异同点?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背景 为解决北宋中期社会危机 目的 解决社会危机(直接目的),维护封建统治(根本目的) 相同点 性质 地主阶级的封建改革 特点 在当时皇帝支持下自上而下进行的,有曲折性、复杂性 结果 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反对而失败 中心内容 整顿吏治 富国(理财) 不同点 改革程度 局部改革 经济、军事、教育全面改革 历史地位 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和影响要大 内在联系 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随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北宋建立后,首先集中军权,这主要是着眼于 A、 加强军事力量 B、抵抗辽的进攻 C、保卫皇室需要 D、防止军事割据(√) 2 .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分析与认识,正确的有 ①它是辽宋关系史上的由战到和的转折点 ②它是牺牲人民利益换取和平的产物 ③就 其客观影响来看是有历史进步性的 ④它标志着北宋政治统治开始走向衰落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相同点是 3A.都促进社会制度的改变 B.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C.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 D.都重农抑商、奖励军功 4 .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募役法 D.市易法(√) 5“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 .北宋中期, 各级官员权力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④地 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6 A.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 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 C.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 危机 .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7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 ) 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 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 第 13 页 共 30 页
2013-4-28 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 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 8.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司马光的这句话反映了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迫百姓向官府借贷的情况 ②变法过程中一些不法现象成为反对派攻击变法的借口。 A.二者都对(√) B.二者都错C.前对后错 D.前错后对 9.在王安石的理财新法中,青苗法和募役法引起的争议最大,主要是因为 A.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高利贷者的利益(√) B.对农民的剥削过重 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 D.政府财政收入并为得到保证 二、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13分) (王)安石曰:“??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故也。”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宋史·司马光传》 请回答: (1)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3分) 目的:摆脱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富国强兵和巩固北宋政治。 (2)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论战各自阐述了什么主要观点?为此,王安石采取什么理财措施? (7分) 王安石主张“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是“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为此王安石采取理财措施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农田水利法④方田均税法⑤市易法⑥均输法。 (3)如何评价司马光的观点?(3分) 司马光认识到王安石变法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由于他代表了这部分人利益,故反对王安石变法。
高三历史(选修班)一体化学案(5)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 题 内容标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复习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授课时间 课时 主备人 1 何光明 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通过介绍欧洲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宗教改革发生的历史背景。 比较加尔文与路德两大新教教义的异同。为何说加尔文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讲练结合、问题探究 第 14 页 共 30 页
2013-4-28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法与学法 【课前诊断】 1、16——17世纪西欧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 ) A、天主教会的腐败 B、资本主义的兴起(√) C、宗教裁判所的建立 D、马丁·路德个人因素 2、马丁·路德认为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是( ) A、上帝 B、教会 C、《圣经》(√) D、教皇 3.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势力强大占据着支配地位,在经济上( ) A.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 (√) B.控制各国的高级教职任命权与教会司法权 C.规定了统一的《圣经》版本 D.推行重商主义 4.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 ) 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 B一场反对天主教,建立本民族教会的革命运动 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 D.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5.首次在天主教神权统治体系中打开了一个缺口的改革是( ) A阂采尔起义 B.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C.加尔文宗教改革 D.亨利人世宗教改革 6、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因信称义”。下列对“因信称义”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灵魂得就取决于表面礼仪 (√) B、灵魂得救取决于心中的信仰 C、否定了教皇和僧侣的特权 D、以自律代替了他律 7、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 A、新教各派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 B、天主教会内部各派争权夺利的斗争 C、封建君主摆脱罗马教廷的斗争 D、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8、1555年,德意志新旧教诸侯签订和约所确立的原则是:( ) A、“教随国定” (√) B、路德派新教成为将来德国的国教 C、“因信称义” D、在《圣经》面前人人平等 9、基督教产生于( ) A、亚洲 (√) B、欧洲 C、非洲 D、拉丁美洲 10、下列不属于天主教教义的是( ) A、“双剑说” B、“先定论” (√) C、“月亮太阳说” D、“禁欲说” 【知识疏理】 一、中世纪宗教改革发生的原因: ①直接原因:在思想文化和经济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教会贪婪腐败,其掠夺最终引发改革运动 ②经济根源: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同教会的轻商思想产生冲突 ③政治因素:民族观念的崛起。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④文化因素: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推动宗教改革 ⑤德国因素:德国受罗马天主教会压榨最重 二、典型的宗教改革 (一)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改革的原因 1)根本原因:——15世纪末,德国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提出了国家统一的要求,但天主教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利用各种外交手段阻挠德国的统一。 2)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 3)直接原因(导火线):——1517年教皇派特使到德国兜售赎罪券 4)主观原因——马丁·路德立志改革 2、揭开宗教改革的序幕:马丁路德《 九十五条论纲 》——1517年10月31日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 (1)思想核心是“因信称义”;(2)否定教皇和教会的权威,否定教皇和教会作为上帝代言人的特权地位;(3)提出要建立一个廉俭的教会;(4)生活中一切正当手艺和职业都是善功;(5)主张建立民族教会; 第 1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