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4-28
高三历史(选修班)一体化学案(1)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 题 内容标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专题一 梭伦改革 授课时间 课时 主备人 1 何光明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梭伦改革的社会历史背景、主要措施。 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讲练结合、问题探究 教学内容 教法与学法 【课前诊断】 1、梭伦改革后,陪审法庭的陪审员产生的方式是 A、由各等级公民选举产生 B、从各等级民众抽签产生(√) C、由各等级国民轮流担任 D、由首席执政官随意指任 2、在梭伦改革中,使广大平民成为享有自由权利公民的措施是 A、颁布“解负令” (√)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设立陪审法庭 D、建立四百人会议 3、梭伦颁布“解负令”的目的在于 A、废除债务奴隶制 B、促进雅典城邦发展(√) C、打破贵族世袭特权 D、实现公民真正平等 4、雅典贵族制政治时代最重要的决策机构是 A.公民大会 B.四百人议事会 C.战神山议事会 (√) D.公民法庭 5、梭伦改革后雅典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是 A.四百人议事会 B.五百人议事会 C.公民大会(√) D.公民法庭 6、他说:“轻罪理当处死,至于更大的罪还找不到比死刑更重的刑罚。”他是指 A、古希腊政治家德拉古(√) B、埃及统治者阿里 C、中国古代改革家卫鞅 D、北魏皇帝孝文帝 7、梭伦改革发生在 A、公元前6世纪晚期 B、公元前6世纪初期(√) C、公元前5世纪晚期 D、公元前5世纪初期 8、公元7世纪左右雅典社会更为尖锐的矛盾是 A、平民与贵族(√) B、农民与地主 C、贵族与工商业奴隶主 D、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 9、打破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局面的关键性措施是 A、颁布“解负令” B、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C、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D、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10、按照财产等级制度,雅典第四等级可以参加或是担任官员的是 ①公民大会 ②“四百人会议” ③陪审员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1 2 3 4 5 6 7 8 9 10 【知识疏理】 一、归纳梭伦改革的社会历史背景 1、公元前8世纪至前6世纪,平民与贵族的尖锐矛盾。 2、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兴起,促进了雅典社会的政治改革。 3、公元前600年左右,萨拉米危机,平民群众开始酝酿暴动。 二、梭伦改革的措施: 第 1 页 共 30 页
2013-4-28 经济领域: 1)颁布“解负令”。 作用:取消了债务奴隶,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经济上的独立,为平民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2)鼓励发展工商业 作用:从短期来看,稳定了社会物价,保障了 平民生活。从长期来看,促进了雅典工商业的发展和雅典社会经济的多元化。 政治领域: 1)重新划分社会等级 ①目的: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 ②标准:按财产多少划分四个等级 ③权利义务:等级越高,权利越多,应尽的义务也越多。 ④结果:没有带来真正的平等;重新划分了国家的权利动摇了贵族政治的社会基础;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创立四百人会议 意义:提高 了公民大会的政治地位,打破了贵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 3)创设了陪审法庭 意义:赋予平民司法权,推进了政治分权。 三、对梭伦改革的评价 1、积极意义: 1)消灭了债务奴隶制,稳定了小农经济,确保了雅典公民经济上的独立,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物质基础。 2)按财产划分社会等级的措施扩大了享有政治权力者的范围,通过权力的重新分配,越来越多的人享有政治权力。 3)促进了工商奴隶主阶层的崛起,巩固了贵族奴隶主、工商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社会基础。 4)梭伦的政治改革完善了雅典的国家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提供了制度保证,为民主政治建立提供了制度保障。 2、局限性: (1)其中庸原则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 (2)按财产划分等级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 (3)不能完全满足平民阶级的政治经济需求。 【重难点突破】 试简要分析早期雅典城邦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政治上,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作为最高决策机关、检查机关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架空做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经济上,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以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汉”,甚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导致雅典政局动荡不安。 【典型例题】 (1)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上图片反映了雅典哪些维护民主的方式? 图一:反映雅典人通过司法公正维护民主。图二:通过辩论的方式保证决策的正确,从而实现决策民主。图三:通过公民投票的方式进行民主表决和民主选举公职人员,充分实现了雅典公民民主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力。图四:通过“陶片放逐法”把反民主的势力置于公民的严密控制下,从而加强了公民对政府官员的民主监督功能。 (2)从以上雅典维护民主制的实践中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要实现和维护民主,必须建立行之有效民主的机制;必须要维护司法公正;必须要加强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发挥公民的民主监督作用。 【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改革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并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 ②、改革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③、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和平的、没有暴力的方式来完善社会制度并巩固自己的统治。 第 2 页 共 30 页
2013-4-28 ④、改革中也充满了复杂性、多样性与艰巨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下列关于梭伦改革的必要性的阐述,不正确的 A、残酷的剥削和政治上的无权导致平民与贵族的阶级矛盾激化 B、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的矛盾尖锐 C、西部邻邦麦加拉乘机征服距雅典海岸仅一英里的萨拉斯岛 D、梭伦走上政治舞台,当选首席执政官(√) 3、关于梭伦改革的说法错误的是 A、根本目的是稳定雅典社会秩序,壮大雅典城邦实力 B、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生产关系(√) C、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D、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社会矛盾 4.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的改革是 A梭伦改革 (√) B.克利斯提尼改革 C.伯利克里改革 D.庇西特拉图改革 5、在梭伦改革以前,雅典公民分为:( ) A、奴隶主和奴隶 B、贵族和平民 (√) C、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 D、农民和手工业者 6、梭伦改革中体现机会均等、公开、公平的民主原则的是:( ) A、废除债务奴隶制 B、设民众法庭 C、抽签选举和差额选举 (√) D、按财产划分公民的等级 7、下列关于梭伦政治改革说法正确的是 A、把雅典公民分为四级,第一等级称为双牛级,可以担任执政官 B、在新的社会分层的基础上,梭伦创立了四百人会议,第四等级也有当选资格 C、为了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梭伦组建了民众法庭,并实行陪审员制度(√) D、在梭伦政治改革后,雅典官员都能根据职务高低领取报酬 8、梭伦改革并没有实现雅典公民的完全平等,主要是因为 A、用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出身的不平等(√) B、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力利 C、不同等级的公民承担的义务也不相同 D、梭伦改革仅适应了奴隶主阶级的需要 9、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有 ①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②消灭了债务奴隶制 ③下层人民的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 ④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10、早期雅典城邦的贵族政治 A.实质上是君主专制 B.贵族可以任意处死平民 C.是少数贵族的集体统治(√) D.使普通平民能参与政治 1 2 3 4 5 6 7 8 9 10 高三历史(选修班)一体化学案(2)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 题 内容标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复习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 专题二 商鞅变法 授课时间 课时 主备人 1 何光明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变法风潮兴起的根本原因。商鞅变法的性质问题;全面评价商鞅变法; 从秦国改革前的有利条件看变法的成功。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第 3 页 共 30 页
2013-4-28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讲练结合、问题探究 教学内容 教法与学法 [知识拓展] A、春秋时期的改革: 1、特点: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废除井田制 2、代表: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B、战国时期的改革 1、特点:在春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又更加彻底,根本任务变为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 2、代表:魏文侯变法、商鞅变法(课程标准要求所必须掌握的内容) 【课前诊断】 1.商鞅变法中,哪一项措施确立了新型的生产关系,使土地私有成为合法化 A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战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建立严密的户籍制 2.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目的在于 D A.废除奴隶制度 B.发展封建经济 C.废除井田制 D.取得军事优势 3.《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D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4、下列关于商鞅实行的军功爵制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B A、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B、杜绝贵族晋爵的机会 C、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D、确立地主的政治优势 5、商鞅变法的措施中触动当时社会最深刻的措施是 C A、军功爵制 B、什伍制度 C、废除井田 D、建立县制 6、变法中有人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其中主要的体现是 D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 ②重农抑商 ③法律严酷 ④一定程度上剥削加重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7、秦国在正式变法之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 D 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民贵君轻 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8、对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B A、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 B、所有贵族不再拥有爵位 C、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D、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9、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B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10、商鞅变法得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 B ①重农抑商 ②“燔诗书而明法令” ③奖励军功 ④废除井田制 ⑤实行连坐法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③⑤ D、②④⑤ 【知识疏理】 一、历史背景: 1、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经济:铁器牛耕提高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 3、军事(主观动力):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变法的直接推动力) 4、思想: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 [重点强调]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变法的内容: 具体措施内容 内容 措 施 内 容 作 用 以农致[核心] “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富的经废井田, 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益,提高了其发展农业的积济改革 开阡陌 有,允许土地买卖。 极性 [注意] 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农战”和“法治”. 第 4 页 共 30 页
2013-4-28 鼓励农民努力耕织,生产粟帛多的,可以受到奖励,免除徭役,认为工商业是“末业”,凡从事工商业或者因懒惰而陷于贫穷的,都要受到惩罚,全家大小都投入官府充当奴婢。 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了积极的作用 统一度量衡 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奖励军功,规定按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人实行“二十们按照爵位高低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奴婢严厉禁止私斗,等爵制” 凡擅自私斗者,视情节轻重处以不同刑罚. 废除“世袭宗室成员没有立军功者,要除掉其宗室属籍,剥夺其贵族身份,世禄制” 以此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严格户籍制规定居民要登记户籍,分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什伍之内,各度,制定连家纠察.奖励告密,实行连坐法,一家犯法,其他各家都得举报,坐法 否则得受同等刑罚。 普遍推行 商鞅变法废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分全国为31县,县制 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燔诗书而烧毁宣扬一些儒家思想,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诗书;根据李明法令”,悝的《法经》,制订了秦律,用法律形式把各项改革内容固定下制定秦律 来。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制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 改革旧的社会 风尚习俗 三、商鞅变法的结果: (成功) “商鞅虽死,秦法未灭” 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四、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 1、顺应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合乎秦国国情,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 2、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实行坚决,这是成功的重要原因。 3、有充裕的时间,施行十年,令百姓能适应及接受 4、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执法如山,厉行法治,赏罚分明。(“法及太子”,法不阿贵) 5、重农抑商,令百姓温饱,故获人民拥护。 6、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南门徙木”);有全盘计划,先奖励生产军功,然后才迁都求出击。 五、商鞅变法的评价: 1、商鞅变法的性质: 第 5 页 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