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 3. × 4. × 5. × 6. √ 四、简答题
1.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
答: 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有: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混合推动的通货膨胀和结构性通货膨胀。
由总需求变化所引起的通货膨胀称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产生的通货膨胀也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上升是由生产成本提高而推动的。它又可细分为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和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供求混合推动的通货膨胀是由于需求拉上和供给推动共同作用而引起的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是由于生产部门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劳动市场的结构特征和各生产部门之间收入水平的赶超速度等经济结构特点而引起通货膨胀。
2.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有哪些?
答: 通货膨胀对经济生活的影响随通货膨胀本身的发生类型、程度以及人们预期的不同而不同。具体表现为:(1)那些名义收入增长快于物价水平上升的人就会从通货膨胀中获益;(2)通货膨胀对固定收入者不利;(3)通货膨胀在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作用;(4)引起财富的再分配效应。(5)通货膨胀和失业在短期内存在交替关系,而在长期中,通货膨胀对失业基本没有影响。(6)一旦发生通货膨胀,由于货币的破坏力导致价格系统紊乱,打乱了市场机制的一切有效秩序,干扰了市场信号的传递并使信号失真,造成资源配置失调,降低经济效率并使经济陷于不稳定状态。(7)通货膨胀预期会改变消费者行为。
3.什么是摩擦失业?
答: 摩擦性失业是劳动者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这种失业即使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也会存在,并将随着经济结构变化加快而有增大的趋势。它是因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而造成的失业,即一方面存在职位空缺,另一方面存在着与此数量对应的寻找工作的失业者。
4.简述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
答: 1958年,菲利浦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第12章 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政策:指的是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用来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
需求管理:是指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政策工具,这是凯恩斯主义特别重视的政策工具。
供给管理:是指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是通过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宏观经济的政府行为和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支出与税收。
货币政策:指国家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量从而影响利息率的变动来影响总需求。 二、选择题1. A 2、 C 3、B 4、 D 5、 A 三、判断
1、√ 2、× 3、× 4、√ 5、× 四、简答题
1、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有哪些?
答: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用来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有需求管理、供给管理以及对外经济管理等。需求管理是指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政策工具,这是凯恩斯主义特别重视的政策工具。需求管理的目的是要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达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目标。供给管理是指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工具。供给管理包括控制工资与物价的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人力政策,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的增长政策等方面。对外经济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外贸易政策、汇率政策、对外投资政策以及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等。
2、在实际中如何运用财政政策? 答:财政政策的运用包括支出政策和收入政策。政府通过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调节经济,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相反,政府也可能通过减少支出或增加税收导致经济收缩并减少就业机会。具体表现为:(1)经济处于萧条阶段时,经济中存在大量失业,政府往往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通过增加支出扩大需求,刺激需求回升;通过减免个人和企业税收增加企业与居民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与投资的增加,从而使经济走出低谷,出现复苏。(2)在经济繁荣阶段,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着通货膨胀,这时政府往往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如减少支出或增加税收,来抑制总需求的增长,从而达到物价稳定的目的。
3、财政政策工具有哪些?
答:财政政策工具有收入政策工具和支出政策工具。收入政策工具主要是税收,支出政策工具分为购买性支出政策和转移性支出政策,其中,购买性支出政策有公共工程支出政策和消费性支出政策。税收政策是通过增税和减税两个方面来发挥对经济周期的调节作用。政府人为地扩大公共工程支出,更多地承担民间不愿意或在萧条年份不愿意投资的工程,可以
扩大总需求,有助于经济复苏。政府消费性支付政策是指政府直接购买劳务和消费品并用于当期,如增加政府雇员,提高雇员工资,扩大办公设备的购买等。转移支付政策是通过政府为企业、个人或下级政府提供无偿资金援助,以调节社会分配和生产的政策。如对居民的补助,对企业的投资补助、限价补助、进出口补助等,都会直接促进企业生产发展或保证企业利润的提高。
4、什么是内在稳定器?如何发挥作用? 答:内在稳定器也称“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即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内在稳定器主要通过下述三项制度得到发挥:一是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二是政府转移支付;三是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5、如何理解乘数效应?
答:乘数效应包括正反两个方面。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扩大、税收减少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扩张效应。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削减、税收增加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收缩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紧缩效应。投资或公共支出乘数效应是指投资或政府公共支出变动引起的社会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的影响程度。税收乘数效应。它是指税收的增加或减少对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的程度。预算平衡乘数效应指当政府支出的扩大与税收的增加相等时,国民收入的扩大正好等于政府支出的扩大量或税收的增加量,当政府支出减少与税收的减少相等时,国民收入的缩小正好等于政府支出的减少量或税收的减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