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明北京城(十二)(2)

2025-08-14

要灰心。于是尹盛喜萌生了一个念头,要为这些艺术家建立起一个自己的舞台。他想出来一个既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效益的办法,想把自己的茶馆搭建成一个民族艺术的舞台。 尹盛喜的打算,得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肯定和支持,市领导来茶馆视察时,提议叫做“老舍茶馆”。因为老舍的《茶馆》就描写了老北京的市井风情,也体现了茶文化与戏曲文化的结合。这个想法也得到了老舍夫人的赞同,老舍当年就说过:“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浓缩了大社会的风情世态。可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否能撑得住,也是令人担心的一件大事。刚成立“老舍茶馆”就有人吹风说:“看着吧,少则三个月,多则半年,老舍茶馆肯定关门”。开始时,确实困难重重,台上是名角演出,台下大厅里冷冷清清,尹盛喜亲自去压阵,有时让员工来捧场。当时除了日常开支,还要给演员报酬。许多演员提出不要演出费。就这样,硬扛了3年,老舍茶馆和演员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民族文化处于低谷的形势下,能提供一个戏曲演出的舞台,许多演员主动提出,就是只有一个观众我也会演下去。靠大家捧场,演出了许多优秀的节目,像关学增的北京琴书、孙书筠的京韵大鼓、马增蕙的单弦、马玉萍的河南坠子等精彩节目,还选择搭配了京剧、大鼓、双簧、民乐、时调、相声。又添加了杂技、魔术、快板、滚灯,整场演出京味浓郁,一

些几近失传的民间艺术,不断在老舍茶馆亮相,逐渐引起媒体的关注。

老舍茶馆从低谷经过几年亏损,几年持平,终于开始赢利了。2000年,达到了600万元的销售额。

尹盛喜,以文化为切入点,从京味十足的传统文化上做文章,把老舍茶馆经营得有声有色,不仅有茶叶定货会在这里举办,而且吸引了许多外国朋友和海外华人。中央领导人接见外国首脑,有50多位光顾了老舍茶馆,把老舍茶馆作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推荐给外国人。能吃、能听、能看,活灵活现的传统文化广告,在传媒的作用下,“老舍茶馆热”很快就传遍了世界各地。老舍茶馆也成了旅行社喜欢光顾的地方。

尹盛喜靠卖二分钱的大碗茶起家,创办了北京大栅栏贸易公司。之后,“尹头儿”贷款1000元,带领20多名待业青年在前门大街摆起了茶摊,经过3年的努力,赢利达200多万元,并拥有了百货、服装、珠宝玉器等14个营业部,职工达到了500余人。

尹盛喜2003年6月30日因病突然去世,终年66岁。尹盛喜骨灰于2003年10月15日葬入北京天寿园的方舟园内。

喝大碗茶的风尚,在汉民族居住地区,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大道两旁、车船码头、半路凉亭,直至车间工地、田间劳作,都屡见不鲜。这种饮茶习俗在中国北方最为流行,尤其早年北京的大碗茶,更是闻名遐迩,如今中外闻名的北京大碗茶商场,就是由此沿习命名的。

早年间北京卖大碗茶的都是挑挑儿作生意。什刹海海沿上、各个城门脸儿附近、十里天桥一带,常能碰见挑挑儿卖大碗茶的,一般都是老头或是小孩,挑子前头是个短嘴儿绿釉的大瓦壶,后头篮子里放几个粗瓷碗,还挎着俩小板凳儿。一边走一边吆喝。碰上了买卖,摆上板凳就开张。这种茶摊现在在旅游区常能见着。树荫底下,支张小桌,摆几个小凳,玻璃杯里早就晾好了茶水,上边还都盖着盖儿,透着那么干净,那么凉快。顾客来了,一口气能喝下好几杯去。 北京茶馆最昌盛的年代是在清朝。那时候,北京四九城的街面上,到处都有大大小小的茶楼、茶园、茶馆,一天到晚,

接待着三教九流的茶客。当年的茶客里边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八旗子弟。满、蒙、汉八旗原本是清朝政府统一中国的时候所依靠的军事力量,政府为了保证随时都有足够的兵源,不准闲散的八旗子弟离开八旗自谋生路,他们只能依靠朝廷发给的粮饷度日,这就是所谓的“铁杆庄稼”。战争结束以后,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十来万人守在北京,无所事事,只能是游手好闲,提笼架鸟,走狗斗鸡,浪荡度日。茶馆是这些人一天也离不开的地方。

当然上茶馆的不全是八旗子弟。茶馆是个公共的社交场所,是各类社会信息聚集和传播的地方,这一点和国外的咖啡馆其实是一样的。茶客们在这儿评茶、论鸟、拉家常、讲时事;会朋友,谈买卖,一坐就是半天,花钱不多,收获不少。有些茶馆为了招徕生意,又搭起舞台,添上大鼓、评书,添上京戏,茶馆又成了娱乐场所。北京城有名的广和、天乐、同乐等大戏园子,早先都是茶园。

北京人喝茶的历史很悠久。可一直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喝法。而且根据不同的喝法,就有不同的市场形式与之相适应。 第一种喝法是最基本的,那就是满足解渴的需要。北京人出门在外,不管是出差,还是逛公园、逛商店,走得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碰上卖大碗茶的,那就得猛灌一气。这种喝法儿是救急的,所以喝得多,喝得快;茶好不好、水好不好都在其次,至于使什么茶具那就更不在乎了。

第二种喝法,喝的是个讲究。讲究茶叶、讲究水,讲究茶具,更讲究怎么个沏法、怎么个喝法。北京城有的是大茶叶店,花茶、绿茶、乌龙茶,云南的坨茶,蒙藏人好喝的砖茶,什么样的茶都买的着。因为喝的是讲究,一般的茶馆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已往都是买了茶叶,回到家里头自个儿细斟细品去。

现在北京城里已经出现了好几家专门讲究“茶艺”的茶馆。不管您是喝中国茶,喝外国茶,不管您怎么讲究,都能满足你。不过,既然是讲究,价钱很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约上几个朋友,作为一种高档的文化享受。

其实大多数北京人喝起茶来,既不象第二种那么讲究,也不象第一种那么将就。不管经济条件如何,北京人总能找出一种适合自己的茶文化来。只要有口饭吃,肯定得弄壶“高末”喝。还真有不少的北京人,至今保留着当年的老作法,早清儿起来先得闷上壶茶,一直等到喝满足了,这才能吃了早点,出门上班去。所以当年北京城里才能出了茶馆这个行业,而且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扬名天下。《前门情思大碗茶》是一首京味儿十足的戏歌,将我国的传统戏曲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歌曲之中,使整首歌听起来亲切自然,富有韵味。这首歌由词作家阎肃作词,作曲家姚明作曲,并由歌唱家杭天琪演唱(李谷一也演唱过),流传甚广,深受人们喜爱。歌词如下: 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


消失的明北京城(十二)(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LTE物理过程—随机接入学习总结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